2016年信阳师范学院政法学院813政治学原理考研导师圈定必考题汇编及答案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群体政治心理
【答案】群体政治心理是指个体在共同的政治活动、政治环境中形成的政治意识、政治情感、政治动机、政治态度和相应的政治行为,是社会群体对本身特定的政治关系以及与其他社会群体的政治关系的反映。
2. 总统共和制
【答案】总统共和制简称总统制,是资本主义国家的一种政权组织形式。在实行这种制度的国家,总统与议会均由选举产生,总统与议会分享实际权力。总统既是国家元首,也是政府首脑,直接领导政府,掌管最高行政权。政府成员由总统提名并经议会通过后产生,对总统负责。议会掌握立法权,但不能选举产生总统,也不能对政府表示不信任。同时,总统也无权解散议会。但由于实行比较严格的三权分立制度,总统与议会、最高法院的地位和权力是平行又相互制约的,因此也有人称之为“二元共和制”。总统共和制首先出现在美国,墨西哥、南美洲的大多数国家以及亚洲、非洲的一些国家都实行总统共和制。
3. 政治冷漠
【答案】政治冷漠是消极的政治态度在政治行为上的表现,即不参加政治生活,公民对. 于政治问题和政治活动冷淡而不关心。
作为政治参与的一种行为方式,政治冷漠可能出自四方面的原因:
(1)经过长期的政治浩劫之后,公民对社会政治生活疲倦反感或对于政治目标失去信心而对政治无动于衷。
(2)政治权力的权威基础和效力下降,由此引起政治参与的功能下降。
(3)政治权力和政府的公信力下降,人们对于政治管理的信任程度下降,进而导致政治参与积极性的下降。
(4)在社会制度完善的国家,在正常情况下因为政治机构已替其成员解决大部分问题,故有些公民觉得其关心政治与参加政治与否均无所谓,从而不参与政治。
4. 国家的政治职能
【答案】国家的政治职能即国家的阶级统治职能,是指国家运用暴力、法制等特殊的强制力,控制被统治阶级,镇压被统治阶级及一切破坏现存的政治法律秩序、社会秩序的分子的反抗的政治管理职能。由于这种职能主要是通过阶级的统治和镇压来实现,所以,有时又称镇压职能。国家的政治职能是国家的性质决定的,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5. 政治科学
【答案】政治科学是指运用科学手段和科学方法对一切政治现象和政治行为进行的经验研究,它注重对于实际政治状况的客观描述和阐释。政治科学的内容包括对政治生活的事实性判断和描述,
对某种政治现象的因果分析,对政治概念和命题与政治事实之间的逻辑联系的分析。
6. 政治权利
【答案】政治权利是指在特定的经济社会关系及其体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由政治权力确认和保障的社会成员和社会群体的主张其共同利益的法定资格。政治权利的内容是对于共同利益的主张,形式是社会成员和社会群体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法定资格,行为上表现为政治权利法定范围内的自主性。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它体现为个人政治权利和集体政治权利。
7. 利益的构成要素
【答案】利益是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按照这一定义,利益由三方面因素构成:
①利益的心理基础是人们的需要。需要是利益的主观基础,利益是需要的社会形态。需要的无限性和广泛性,决定了利益内容的无限丰富和多样性。
②利益反映着一定阶段上人们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由于物质产品的生产对于满足人们的需要具有基础性意义,它决定和制约着人们的其他生产,因此,利益在很大程度上更多、更直接地反映着人们的物质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
③利益反映着特定历史阶段上人与人之问的社会关系。利益是人们需要的社会转化,因此,它反映和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任何利益背后都隐藏着特定的社会关系。
二、简答题
8. 简述政治参与政治稳定之间的关系。
【答案】政治参与与政治稳定两者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相互影响关系:
(1)政治参与影响社会政治稳定
政治参与并不总是与政治稳定成正比关系。它可以增强政治稳定,也可以破坏政治稳定。在实际政治生活中,政治参与对政治稳定的影响取决于政治参与过程中公民意愿和政治制度的能力。 ①政府顺乎民心、反映民意,公民通过有序政治参与与国家保持一体感,且政治制度能够为这一切提供条件时,政治参与可以增强政治稳定。
②当政府违背民意,公民的政治挫折感日强,政府和公民问关系日趋紧张,公民要通过政治参与表达不信任感或表不不满情绪,政治制度又缺乏相应的承受能力和应变能力,政府缺乏制度化的疏导力而只具备非制度化的强制力,就有可能使公民与政府间关系趋于紧张,从而导致政治的不稳定。
③当政治参与以政治体系和制度无法容纳的形式进行,比如以无序的方式进行时,政治参与也会破坏政治稳定。
(2)政治稳定影响政治参与
政治稳定是政治参与的基础条件,政治稳定与否直接影响政治参与是否能够顺利、有序进行。在政治稳定状态下,政治参与可以获得一个健康、和谐的政治环境; 在政治不稳定状态下,政治参与可能会失去保障,公民的政治参与途径可能受到极大阻碍。
9. 怎样理解政治统治的合法化?
【答案】(1)政治统治是解决权力制约关系内在矛盾的选择途径,是这一矛盾的基本行为体现。在内容上,它体现为把权力制约关系转化为政治权威与服从关系,以此巩固政治权力主体地位、维护既有制约关系并保证政治权力效力。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它体现为政治权力主体控制社会政治冲突,维持社会政治秩序,建立和维护其与社会成员之间权威与服从关系的行为。
(2)政治权力主体在建构政治权威与服从关系时,需要建构社会成员的服从与认同心理,这一过程就是政治统治合法化的过程。而社会成员对于政治权威的服从心理,关键在于社会成员在思想上和心理上对于政治统治及其方式、方法的认可和同意。正是这种认可和同意,构成了政治统治的合法性,这种政治合法性成为政治统治的心理基础。
(3)政治统治合法化的有效性由多方面因素所共同决定:
①政治统治合法性由人们的社会地位决定。政治统治合法性首先取决于社会成员的社会关系,取决于社会成员在其所处的社会关系中的利益要求的满足和利益关系的协调,它是产生和巩固政治合法性的根本源泉,也是社会成员识别和认同政治权威的基本依据。
②政治统治合法性还与特定社会的公共规则和公共伦理具有密切关系。政治统治主体行为与社会认可的规则和伦理规范的吻合程度,影响和左右社会成员对于政治权威的认可和同意。
政治权力只有有效地转化为政治权威,培植稳定的政治认同和政治合法性,才能持久有效地建立和维护特定的政治统治秩序。同时,政治统治的要求和规则能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得到有效实施,往往也取决于政治认同和政治合法性能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得到建立。
三、论述题
10.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是如何看待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规律。
【答案】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不仅科学地阐明了国家的分类问题,而且,也揭示了一种历史类型的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就要被另外一种历史类型的国家所代替的客观必然性。国家由一种历史类型发展变革为另一种崭新的历史类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1)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规律,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决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冲突是社会变革的经济基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社会制度的变革,包括国家历史类型的变革,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发生作用的结果。
当社会的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同现存的社会生产关系发生矛盾,从而要求对这种生产关系进行变更。经济基础的这种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在这一变革过程中,国家政权从旧有阶级转移到代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兴的阶级手中,旧的国家类型也就被新的国家类型所代替。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一个阶段由此结束,这一运动的新的阶段由此开始,国家的类型也就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2)国家历史类型更替的一般规律,并不排除具体更替和发展过程中的特殊性。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由于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历史传统、社会力量构成等方面的差异,国家历史类型更替规律的具体表现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