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814民俗学概论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俗文学

【答案】俗文学是内容和形式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也是近代人对中国占代通俗文学的称呼。俗文学经常与雅文学相对,俗文学包括民间文学作品和文人作家创作的通俗说唱体裁的文学作品。如话本、章回小说、戏曲剧本、变文、弹词、子弟书、小曲唱词、灯谜、相声、鼓词、宝卷等。近人郑振铎编有《中国俗文学史》。

2. 摩西五经

【答案】摩西五经是西伯来圣经最初的五部经典,义称摩西五书。它们是《创世记》、《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申命记》。摩西五经是犹太教经典中最重要的部分。同时它也是公元前6世纪以前唯一的一部希伯来法律汇编,并作为犹太国国家的法律规范。其主要思想是:神的创造、人的尊严与堕落、神的救赎、神的拣选、神的立约、神的律法。

3. 悬诗

【答案】悬诗意为“被悬挂的”诗,是指阿拉伯前伊斯兰时期的七首或十首著名长诗。它们是阿拉伯早期诗歌的精品和代表作,是流传至今的最古老的阿拉伯文学遗产。悬诗采用“格西特”诗体,粗犷自然,反映了阿拉伯氏族社会崩溃时期的社会面貌。代表诗人是鸟姆鲁勒·盖斯,其代表作是《悬诗》的首篇。作为阿拉伯古典诗歌的珍品,悬诗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在阿拉伯文学史上一直占有重要地位。

4. 顾颉刚

【答案】顾颉刚是现代古史辨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是中国近代学术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一位学者,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是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史学大师。他将史学上的创见运用到民间文学、民俗学领域来,为之贯注新血液,探讨新方法。他在孟姜女故事和歌谣学、民俗学诸方面的研究,赢得了很高的荣誉。其主要论著有《古史辨》、《崔东壁遗书》、《当代中国史学》、《汉代学术史略》等。

5. 美俗善政

【答案】美俗善政是一种民俗运用方式。它出自荀子的《荀子·儒效》:“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荀子的伦理社会思想强调人为的力量,对夸大杰出人物的历史决定作用的说法持否定态度。他开始转向建立伦理道德价值观的范畴。他的新命题是民俗的道德标准。荀子主张按照美、丑、善、恶的道德概念去确立民俗知识,为民俗事象分类,选择美俗善政的民俗应用方式。他认为,作为上层统治者,学习和运用这种伦理民俗,善于从俗为事,就可以做到“其法治,其佐贤,

其民愿,其俗美”,赢得良好的政治效果,并树立他们的“民德”形象。不然,他们就会做出“国家失俗”的逆行。

6. 花儿

【答案】花儿是广泛流行于我国青海、甘肃、宁夏、新疆等西部省区的民歌,被誉为大西北之魂。花儿起源于古称河州的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居住在这里的汉、回、藏、东乡、保安、土、撒拉等各族群众,无论在田间耕作,山野放牧,外出打工或路途赶车,只要有闲暇时间,都要漫上几句悠扬的“花儿”。每年春季,甘肃、青海等地都会举办大型的花儿会,农牧民们身着节日盛装,扶老携幼,浪山赶会,蔚然成风。

7. 神话学派

【答案】神话学派是欧洲民俗学、民间文艺学的第一个流派。由格林兄弟创立,兴起于欧洲浪漫主义时期,以谢林的浪漫主义美学为理论基础,认为民间文学是各个民族的集体的和无意识的创作,其源头则是神话。运用历史比较研究法,可以在各种民间文学作品中发现某些共同的重要形象和情节,进而可以复原印欧语系各民族的原始共同神话。语言是神话学派研究民俗文化的切入点,然而这一学派的缺陷也正是其过于重视语言而忽略了神话的其他因素。

8. 宗族

【答案】宗族是同聚落居住的父系血亲按伦常建立的社会组织。通常拥有一些共同的财产和一定的共同文化,具政治、经济、宗教、教育等方面较为完整的功能。宗族由家庭组成。家庭是亲子所构成的生儿育女与养老送终通常作为宗族的一份子而存在。

二、简答题

9. 校园民间文学的主要类型。

【答案】校园民间文学往往以大学生自己的生活为题材,透露他们的情感、心理状态和情绪,表达对一些社会问题的看法。校园民间文学的主要类型有顺口溜、笑话、流行语、鬼故事、智力游戏和怪谈等。

(1)校园顺口溜

校园顺口溜一般远离政治,只是学生拿自己开测。由于大学生活中恋爱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因而女生成为被关注和调侃的主要对象。围绕她们产生了“大一至大四女生不同风貌”、“某大学女生几回头”、“从后从旁从前看”等重要题材。这类顺口溜中的调侃毫不客气,在无聊的恶作剧心态中透露出处于特定年龄、环境的男生们对身边异性同伴的关注和对理想女性的追求、向往。此外还有许多顺口溜反映了大学生在生活娱乐、婚姻恋爱等方面的观念、要求。校园顺口溜是反映学生生活、校园文化的一面镜子。

(2)校园笑话

校园笑话是大学生对生活中发现的幽默滑稽的事件,加以夸张变动、编成笑话,用来娱乐和

审视,也可以表达对这些事件的情感态度,如厌倦、欣赏、反对等。反映的生活内容多是学习、日常生活、爱情等,对象多是学生、老师、家长,往往能生动展示校园生活的乐趣和苦楚。

(3)校园流行语

校园流行语是经常挂在大学生嘴边的变异的语言。校园流行语的特点是代用语层出不穷; 众多的旧词新用; 在形容词前加上表示程度的“奇”、“乱”、“狂”、“巨”等,时常挂在学生嘴边。

(4)鬼故事

鬼故事和校园怪谈是大学校园的独特叙述样式,它们多产生、流传于学生的“夜谈”,与各校的具体环境、历史紧密相连。鬼故事在不同的学校或地区保留了大体的情节框架,在细节上有各种变化,或改变地名人名,或揉进富有地方、学校特色的因素,形成许多异文。这此鬼故事反映了大学生敏感、喜好猎奇、好幻想的心理特点,是校园民间文学的一些独特形态。

(5)智力测试游戏

大学生是智商比较高的人群,在他们中间常常会玩一些智力测验的游戏。这实际上是传统猜射谜语的活动在校园里的置换。智力题在大学生中比较流行,多具有戏弄人的性质。这些题目大都诱使对方在对问题的问答乃至思考中受到愚弄。“脑筋急转弯”也是大学生们常玩弄的把戏,往往打破人们惯有的思维模式,从另一个角度想问题,其正确答案常让人恍然大悟又哭笑不得。

总之,校园民间文学大多为学生自己编创的,传播的两端仍是日头的,由日头创作,最终落实于日日相传,只不过传播的中间阶段借助了“课桌”、校园刊物和网络等具有校园特色的载体。校园民问文学并没有改变民问文学的基本属性。

10.“大跃进民歌”对民间文学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答案】“大跃进民歌”运动是以“大跃进”为背景,与毛泽东的文艺思想相关联,由毛泽东提倡,各级党委政府组织、发动的一场群众性运动。“大跃进”民歌对民间文学产生了以下几点积极影响:

(1)民间文学创作主体的塑造和深化

“大跃进”民歌所以来的民间文学基础,使工农兵群众真正成为新的文学主体,“五四”以来的中国知识分子传统局面被彻底颠覆。

(2)歌谣搜集整理工作的深入

当时的《人民日报》发表《大规模地收集民歌》的社论,指出这“对于我国文学艺术的发展(首先是诗歌和歌曲的发展)有重大的意义”。郭沫若为此发表了《关于大规模收集民歌答(民间文学)编辑部问》。周扬主持中国文联、中国作协、民间文艺研究会的民歌座谈会,发出“采风大军总动员”。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周扬作了《新民歌开拓了诗歌的新道路》的发言。在此前后,中共各省、市、自治区委员会,也发出相应的“收集民歌”的通知。接着,在全国范围,掀起“大规模搜集”民歌,和写作“新民歌”的热潮。

(3)民间歌谣研究的延伸

歌谣学在我国有深厚基础。新中国成立后的20世纪50.60年代出现继“五四”时期之后的又一次研究热潮。在整体研究方面,有天鹰的《论歌谣的手法及其体例》,张紫晨的《歌谣小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