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西南民族大学新闻学概论(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沉默的螺旋”理论

【答案】“沉默的螺旋”理论是传播效果理论重新回归到强大效果论的代表理论之一。“沉默的螺旋”最早是由诺依曼于1974年在《传播学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提出的,1980年以德文出版的《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一书,对这个理论进行了全面的概括。诺依曼通过“沉默的螺旋,,理论,重新提示了一种“强有力,,的大众传播观。这个假说包括以下几个要点:①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②经大众传媒强调提示的意见由于具有公开性和传播的广泛性,容易被当作“多数”或“优势”意见所认知; ③这种环境认知所带来的压力或安全感,会引起人际接触中的“劣势意见的沉默”和“优势意见的大声疾呼”的螺旋式扩展过程,并导致社会生活中占压倒优势的“多数意见,,—舆论的诞生。

2. 邸报

【答案】邸报又名进奏院状报、朝报、邸状、邸吏状、邸吏状报等,邸报是其通称,是指在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统一发布的正式官级。它发源于唐代的进奏院状报,在宋代开始被称为“邸报”,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邸报是实行高度中央集权制度的封建社会的产物,是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的工具,内容受到当局严格的控制,主要涉及皇帝的诏旨、皇帝的起居、官员的任免、臣僚的章奏,战报及刑罚等。宋代邸报的读者主要是政府官员和一般士大夫知识分子。

3. 《世界新闻报》(英国)

【答案】《世界新闻报》是指20世纪60年代英国兴起的富于视觉冲击和内容更加煽情的大众化报纸的代表之一,创办于1843年。1969年被默多克买下,集中报道一周以来的体育新闻、黑色与黄色新闻,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冲击视觉,得到了迅速发展,发行量达到500万份,成为英国和英语世界发行量最大的周报。2011年7月,《世界新闻报》陷入窃听丑闻。英国最畅销小报《世界新闻报》因此停刊。

4. 政治性报纸

【答案】政治性报纸是以追求政治利益为目的,多由政党、政治团体、国家机关来主持,用以宣传一个政党、政府的政治主张、纲领、政策。报纸新闻以政治、经济、军事等硬新闻为主,并且非常重视言论,如中国的《人民日报》、日本的《赤旗报》、意大利的《团结报》等。

5. 群体传播

【答案】群体传播是指群体与成员、成员与成员间的传播互动机制。群体传播是群体生存和

发展的一条基本的生命线。这个过程形成群体意识和群体结构,而这种意识和结构一旦形成,又反过来成为群体活动的框架,对个人成员的态度和行为产生制约,以保障群体的共同性。其特点包括:①信息传播在小群体成员之间进行,是一种双向性的直接传播; ②群体传播在群体意识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群体意识越强,群体的凝聚力就越强,越有利于群体目标的实现; ③在群体交流中形成的一致性意见会产生一种群体倾向,这种群体压力能够改变群体中个别人的不同意见,从而产生从众行为; ④群体中的“舆论领袖”对人们的认知和行为改变具有引导作用,往往是开展健康传播的切入点。

6. 二级电视

【答案】二级电视是指在中央、省市级(包括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建立广电集团(或广电总台),除了经济发达的地市级保留适当的广播电视台外,其余的归集到省市级广电集团摩下,成为其子公司。二级电视的设计实施涉及到以下要求:①国家广电总局于1999年4月宣布县级台“不再完整自办电视频道”。02000年初,国家广电总局在其工作要点中明确“推进我国广播影视管理体制向中央和省两级管理,地市以下实行由省垂直管理的方向发展”。③2000年11月17日,国家广电总局明确“广播、电视、电影三位一体; 无线、有线、教育三台合并; 省级、地级、县级三级贯通”。

7. 新闻的接近性

【答案】新闻的接近性是指新闻内容与受众的接近程度,即新闻与受众在地理上、心理上、思想上、职业上、性别上、年龄上以及利害关系上等的接近关联。新闻价值的大小,取决于新闻报道与受众的接近程度。一般情况下,离受众地理越近、关系越密切的事,就越为其所关注,新闻价值也就越大。

8. 反“客里空”运动

【答案】反“客里空”运动是指解放战争期间解放区新闻界为了反对新闻失实而发起的一场维护新闻真实性的运动。“客里空”是苏联剧本《前线》中专门捕风捉影、编造假新闻的记者的名字,后来“客里空”被借用为“假新闻”的代名词。在解放区十改运动中,新闻宣传存在右倾偏向,针对一些失实报道,党中央及时加以纠正。1947年6月15日起,《晋绥日报》率先在报纸上展开自我批评,引发了维护新闻真实性的运动。此后,这一运动迅速扩展到整个解放区的新闻事业,掀起了我国新闻史上声势浩大的反“客里空”运动。通过反“客里空”运动,发扬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维护了新闻真实性原则; 纠正了土改宣传中的右的倾向,提高了新闻工作者的政治素质,新闻业务得到了很大改进。

二、简答题

9. 新闻媒介受众有哪些特征?

【答案】与其他传播方式(如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等)相比较,新闻媒介受众表现出某些独

有的特征。

(1)广泛性

广泛性是指受众成员组合和地域分布上的广泛性。新闻媒介是面向全社会开放的。从广义上讲,所有的社会成员都是新闻媒介现实或潜在的受众群,无论种族、性别、年龄、职业,这时他们都只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新闻媒介的受众。新闻传播的广泛也使受众超越了地域的间隔,在相同或相近的时间里,聚合为传媒信息的接受者。

(2)混杂性

也正因为新闻媒介受众成员广泛地分布在全社会的各个角落,就相应造就了受众群体成员的混杂性特征。他们在同为传媒受众这一点上是同一的,但他们彼此之间又存在着许多明显的个体差异,如身份、地位的悬殊,贫富的差别,文化教育程度、价值观念的不同等,可谓千差万别。这种混杂必然相应造成他们的各自兴趣爱好和信息需求的丰富、多样。这既给新闻媒介满足受众需要带来了相当的难度,但同时也为新闻传媒发展的多样性奠定了受众基础。

(3)隐蔽性

尽管分散的受众成员有时也采用各种形式直接、间接参与新闻媒体工作,如加入受众参与节目,来信、来电反映意见和要求,参与、接受媒体组织的受众调查等,但在总体上,受众对于新闻媒介而言,是不露面的,是一种笼统的、隐蔽的存在。新闻媒介执行的是宽泛的大众传播,媒介与分散的受众成员很难进行直接的双向交流,媒体也很难确知具体的受众的个体特征,只能依赖经常性的大范围的受众调查,通过受众反馈把握受众总体特性和其相关要求。随着历史的发展,特别是伴随社会的变化和时代的进步,在不同历史时期,受众也呈现出不同的特性和相应的信息需求特征。

10.简述李普曼对新闻传播理论的主要贡献。

【答案】李普曼是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和新闻工作者。在《自由与新闻》、《舆论学》等著作中,李普曼不仅对新闻的性质及其选择过程进行了深刻的分析,而且还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概念:“拟态环境”和“刻板成见”。李普曼强调大众传播的力量,认为大众传播不仅是“拟态环境”的主要营造者,而且在形成、维护和改变一个社会的刻板成见方面也拥有强大的影响力。可以说,李普曼是较早探讨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的学者之一。

(1)一拟态环境”(pseudo-environment )

信息环境并非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人们通常意识不到这一点,但是大众传播形成的信息环境(拟态环境)不仅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还通过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来对客观的现实环境产生影响。

(2)“刻板成见”(stereotype )

人们对特定的事物所持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它通常伴随着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的感情。刻板成见可以为人们认识事物提供简便的参考标准,但也阻碍着人们对新事物的接受,因而它起着社会控制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