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译作是一个民族了解其他民族最好的窗口。在两种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产生直接影响的往往是翻译而不是原著。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翻译,因为在信息化的现代社会,随着交流的不断加强和深化,译作作为一种信息载体,在文化、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给译入语受众带来各方面的新见闻、新知识与新启迪,甚至对译入语文化、科技、上层建筑等社会各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翻译史上的三次翻译高潮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就是译作影响的一个强有力的证明。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拟研究建国十七年(1949年至1966年)期间,外国文学在中国的译介情况,并从读者和文学创作两方面对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进行个案分析。此外,文章还从接受者和接受语境的角度对该小说产生巨大影响的原因进行剖析,旨在说明译作和目的语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第一章是引言部分,分别介绍了影响研究的起源、译作影响研究的重要性及本文研究的意义。影响研究这一概念起源于比较文学领域,本章拟从翻译研究的角度对译作影响进行界定,并阐释了译作影响研究的重要性和标准。第二章是文献综述,从著作和文章两方面对前人在译作影响研究方面作出的努力进行分类、归纳和总结。第三章是本文的理论框架。在描述性研究的基础上,本章进行细化,分别介绍了目的语、文化与读者接受理论,为第四章的分析奠定了多角度研究的基础。 第四章对1949年到1966年的外国文学译介情况进行考察,并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作为案例,具体研究了其给中国读者和文学创作带来的影响。本章还结合具体的历史时代背景,深入阐释了产生影响的内在原因。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