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首都师范大学美学原理(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反思判断力
【答案】反思判断力是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提出的美学观点。康德对“判断力”了解的意义在于“反思判断”,这是康德之前从未有人使用过的。“反思判断力”就是审美和审目的的两种判断力。反思判断力取代了在《纯粹理性批判》中理性理念的“图型”的说法,并且通过审美判断力奠基起来的合目的性原则,并成为作为高级认识之一的判断力的先天原则。因此,反思判断力对科学的真正确立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反思批判力在知解力与理性之间起桥梁作用。
2. 形式教育
【答案】形式教育包括形式美和美的形式两个方面。形式美指事物的自然属性及其组合规律; 美的形式是审美对象的外部表现形态和内部结构方式。形式美可以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美的形式则与美的内容意蕴紧密相连,难以分割。
3. 移情说
【答案】“移情说”是在西方现代美学中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也是心理学美学流派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理论。德国心理学家、美学家立普斯是“移情说”的主要代表和创立者,他真正从心理学出发,对移情说作了全面、系统的阐明的。立普斯的“移情说”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的,把审美对象与审美欣赏都视为同一个自我,即没有自我的欣赏、没有自我的移情,也就没有美的对象。移情现象是一种“外射”作用,即把我的情感“外射”到事物身上去,使它变成事物的属性,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
二、简答题
4. 柏拉图的迷狂说。
【答案】(1)“迷狂说”
“迷狂说”是柏拉图提出的命题,他认为高明的诗人都是凭灵感来创作。“迷狂说”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神明凭附”,它是“迷狂说”的基本内涵,即神灵凭附在一般诗人身上,使其打造出动人的诗歌作品; 一是“灵魂回忆”,它要比“神明凭附”更“高贵”一些。“灵魂回忆”中灵魂对美的追求不是出于被动的“神灵凭附”,而是出于某种对理念美的怀恋,因而是自觉的灵魂,这种自觉的灵魂按照美的阶梯有次序地逐步上升。
(2)“迷狂说”的理性主义立场
柏拉图的迷狂说揭示了灵感的来源和非理性特征,并极大地弘扬了非理性精神,但迷狂说在他整个理性主义体系下仍坚持了理性主义的立场。在古希腊,迷狂往往是与宗教巫术联系在一起的,柏拉图沿用了这一观念,认为神圣的米矿石“神灵的享赋”,在柏拉图看来,灵魂依附肉体只
是暂时现象。它本质上是努力向上的,竭力挣脱肉体,飞升到天上神的世界,即永恒普遍的“理念”世界。如果它再次依附于肉体,投身人世时,人世的事物使它依稀回忆“理念”世界的美的景象时,创作者欣喜若狂、眷恋爱慕的情绪。但是,这种境界并不是丧失理智、陷入激情的泥潭而不能自拔,而恰恰是热爱理智而置世俗一切于不顾,才被执著于尘世幸福的人说成是迷狂。因此,迷狂说本质上是理性主义的。
5. 美感和快感有什么关系?
【答案】(1)多数美学家认为美感是一种高级的精神愉悦,它和生理快感是不同的。我们也赞同这种看法:美感是一种高级的精神愉悦,应该把它的生理快感加以区分。区分的根据主要是两点:
①美感是超实用,超功利的,而生理快感则起于实用要求的满足,如口渴时喝水所获得的快感,肚饿时吃饭所获得的快感;
②美感的实质是情景交融,物我同一,美感必有一个审美意象,而生理快感完全受外来刺激所支配,他不可能出现情景交融,物我同一,不可能有审美意象。
(2)但是,我们不要把生理快感和美感的这种区别加以绝对化。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人的美感,主要依赖于视,听这两种感官。
②除了视听这两种感官,其他器官(格兰. 亚伦说的“低等感官”)获得的快感,有时也可以渗透到美感当中,有时可以转化为美感或加强美感。
6. 如何看待艺术创作中情感与理智之间的关系?
【答案】艺术创作中情感与理智之间的关系:
(1)艺术创作中情感与理智是相互影响的关系
理智是指艺术创作中有意识的理性认识和思维; 情感分为情绪和感情。前者是有机体生物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生理和心理的反应,后者是主体对外在事物或现象的态度评价及体验。
理智与情感在文学创造中缺一不可的,它们相互促进,共同活跃在艺术创作创造活动中,对同一创作过程起作用。
(2)艺术创作中情感与理智是相互制约的关系
过度理智遏制了情感的表达; 过多的情感抒发又显得不够理智。情感可以用语言直接表达,而理智隐含在通篇的措辞中。理智让艺术作品有内涵,也使文章无新意。情感使文章有生命,也使文章落入俗套。偏向情感则像发牢骚,偏向理智则不切实际无个性。既是创作就不必反复强调前人总结过的,既是艺术作品就不可如写评论,将强烈的情感用委婉的表达,是考验对艺术手法的融会贯通,如适当的讽刺既不失情感,也不失理智。理智是条件,情感是血肉,虽遏制却要做到相辅相成。
因此,艺术创作中要做到合情合理,才会情理交融,从而创作出最完美的艺术境界。
(3)情感与理智关系在艺术创作中的实际应用
以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传统绘画的异同为例,其艺术创作中的情感与理智也表现出相互影响
与制约的关系,这主要表现在:
①中西绘画的审美特征区别是十分明显的,中国传统绘画重言志抒情,西方传统绘画则重模仿自然; 中国绘画讲究意境美,西方传统绘画则重视人体美; 中国传统绘画呈现出哲学化的审美倾向,西方传统绘画呈现出科学化的审美倾向。
②中国绘画的审美基点在于“意味”,西方绘画的基点从属于“再现”,中国绘画追求形象之外的意,线条与超然的色彩更能充分表达主观情感,成为东方美术造型的主要手法。
③中国绘画的审美本质在于尚意、领悟,对真实的理解是物体对应人情思后“升华了的真实”,西方的审美本质是尚实的,他们认为造型艺术的认识必须是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而理性认识必须有明确的定义,审美必须有客观依据,有准确的概念,推斥了东方的“领悟性”,重视自然的人的美感及生活体验的功用。
总之,艺术创作需要一定的情感投射,但是过分地注重情感投射而孤立理智的参与,艺术创作都是残缺的、不完满的。
7. 如何理解柳宗元的“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答案】这个命题的内涵是: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美”离不开人的审美活动。美不是天生自在的,美离不开观赏者,而任何观赏者都带有创造性。美并不是对任何人都一样的。同一外物在不同人面前显示为不同的景象,具有不同的意蕴。美带有历史性。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阶段,美一方面有共同性,另一方面有差异性。
8. 悲剧的美感是什么? :悲剧的美感主要包含三种因素:
(1)怜悯,就是看到命运的不公正带给人的痛苦而产生的同情和惋惜;
(2)恐惧,就是对于操纵人们命运的不可知的力量的恐惧;
(3)振奋,就是悲剧主人公在命运的巨石压顶时依然保持自身人格尊严和精神自由的英雄气概所引起的震撼和鼓舞,这是灵魂的净化和升华。
【答案】
9. 列举并简要说明美学史上几种有代表性的艺术定义。
【答案】(1)模仿说
模仿说是古希腊时人们对艺术的普遍认识。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都提出模仿说。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
(2)表现说
表现说强调个人情感的表现,认为艺术以表现创作主体的情感为主要内容。
(3)有意味的形式说
20世纪美学家克莱夫·贝尔认为,艺术的本质就在于它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所谓“形式”,在视觉艺术中,是指由线条和色彩以某种特定方式排列、组合起来的纯粹的关系。所谓“意味”乃是这种纯形式背后隐藏着的艺术家独特的审美情感。这样,艺术就是艺术家创造的、能激发观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