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安徽师范大学Z0219发展心理学Ⅱ(同等学力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发展心理学
【答案】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发展心理学是研宄种系和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的科学。种系心理发展是指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过程。狭义的发展心理学就是个体发展心理学,是研宄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即研宄毕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科学。通常所说的发展心理学指狭义的发展心理学。它研宄各种心理活动的年龄特征。具体地说,研宄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范围,应当包括两个主要部分和四个有关的方面。两个主要部分:一是人的认知过程(智力活动)的发展的年龄特征,二是社会性发展的年龄特征。为了研宄生命全程或个体毕生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这两个主要部分,还必须结合研宄如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心理发展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二是生理因素的发展;三是动作和活动的发展;四是言语的发展。
二、简答题
2. 试评述几种主要的言语获得理论,谈谈你对婴儿言语发生发展内在机制的理解。
【答案】(1)言语获得的理论包括先天论、习得(或经验)论以及相互作用论三种主要理论。
①先天论
a. 理论内容
言语的先天论认为语言能力是人类与生倶来的,包括先天语言能力说、自然成熟说。先天语言能力说即由乔姆斯基提出的。自然成熟说的代表人物是勒纳伯格。
b. 评价
乔姆斯基的语言理论有着许多合理之处,但其“语言获得装置”只是一种假设,尚未也很难得到证实。他过于强调天赋和先天性,低估了环境和后天教育的作用,忽略语言的社会性,有唯心主义倾向。
②习得(或经验)论
a. 理论内容
言语的习得论认为,言语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强调家庭和社会环境对言语发展的重要作用,包括强化说与模仿说。
b. 评价
强化说有其合理性,可以解释清楚某些低级言语的发生过程,如最初的语音和单个单词等。但模仿说并不能解释清楚言语获得过程中的全部事实。
③相互作用论
a. 理论内容
言语的相互作用论认为,言语发展是生理成熟、认知发展与不断变化的语言环境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包括认知相互作用论和社会相互作用论。认知相互作用论认为,语言是儿童许多符号功能的一种,认知结构是言语发展的基础,言语结构随着认知结构的发展而发展,个体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源于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该理论强调儿童与同伴或成人的交往在语言获得中的作用,强调语言环境对儿童的语言输入的作用。
b. 评价
言语的相互作用论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儿童在获得语言的过程中能动地建构语言的事实,但它过于强调儿童与同伴或成人的交往在语言获得中的作用,强调语言环境对儿童的语言输入的作用,而忽视了儿童自身加工语言的心理过程。
(2)对婴儿言语发生发展内在机制的理解
根据言语获得的相互作用理论,言语发生的过程,实质上应该看作是一个多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复杂的动态系统的活动过程。在系统发生的初期,即时性模仿和强化依随可能相对起着更重要的作用;在系统发生的中、晚期,选择性模仿和婴儿自发的言语实践活动则可能起主导作用。而人类所独有的符号表征能力、适宜的发音器官及其活动则是言语系统发生发展的前提条件。
3. 什么是短时记忆?影响短时记忆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短时记忆对信息的保持时间大约为一分钟左右,短时记忆是信息从感觉记忆到长时记忆之间的一个过渡阶段。
短时记忆编码的效果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以下几个因素:
(1)觉醒状态
觉醒状态即大脑皮层的兴奋水平。它直接影响到记忆编码的效果。
(2)组块
短时记忆的突出特点是其容量的有限性。短时记忆的容量为
量和效率。
(3)加工深度
认知加工深度也是影响短时记忆编码的因素。语义的加工效果要好。
4. 青少年生理发展的一般特点有哪些? 身心发展的不平衡引发了青少年哪些心理矛盾?
【答案】(1)青少年生理发展的一般特点主要表现在身体外形的变化、体内机能的增强及性的发育和成熟三个方面。
①身体外形的变化
青春期的少年身体发育很快,身高、体重及面部等变化使他们在外形上逐渐接近成人。 ②体内机能的増强
包括心脏压缩机能的增强、肺的发育也明显加速、肌肉力量的增强大脑的发育接近于成人。 ③性的发育与成熟
利用组块可以提高记忆的容
随着性器官的发育,男女生均出现第二性征。性器官的迅速发育,使青春期女生出现月经。 (2)身心发展的不平衡引发了青少年下列心理矛盾
①焦虑和抑郁
抑郁一般会表现在情绪、认知和行为上,情绪上的主要症状有压抑、沮丧、对各类活动都不感兴趣,在认知上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记忆衰退、犹豫不决等,还会出现厌食、失眠和精力不旺盛等症状。
焦虑的主要来源中,与学校有关的项目占到了2/3。将近半数学生对大量的家庭作业感到焦虑,一半左右焦虑与离校以后的就业有关。
②青春期精神分裂症
从15岁开始,青春期精神分裂症发病率明显增多,到青年期达到高峰。主要表现为:
a. 在真正患病前,常表现出先兆,如社会行为退缩、交往困难、敏感固执、戒心过多以及缺乏幽默感等。
b. 患病之后的表现主要是:思维紊乱,扭曲现实或脱离与现实的联系,不能控制情绪以及人格混乱等;患者还常有对性的妄想,这与青春期性机能的迅速发展有密切关系。
③自杀倾向
自杀的倾向和行为在童年期以前极为少见,从青春期开始直至青年期呈直线上升趋势。据调查显示,自杀已是我国全人群的第五位死因,是15〜34岁青少年人群的第一位死因。
女性多采用消极的自杀方式;男性多采用主动的自杀方式
5. 试述问题解决的策略,并举例说明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
【答案】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问题解决是思维活动的方式之一。
(1)采用什么样的策略解决问题,是影响问题解决效率的一个很重要的心理因素。好的策略,有利于问题的解决。问题解决的策略主要分为两类:算法策略和启发式策略。
①算法是在解决问题时的一套规则,能够在问题空间中随机搜索所有可能的算子或途径,直到选择到有效方法解决问题。
采用算法策略的优点是它能够保证问题的解决,但是采用这种策略在解决某些问题时需要大量的尝试,因此费时费力,而且当问题复杂、问题空间很大时,人们很难依靠这种策略来解决问题。另外,有些问题也许没有现成的算法或尚未发现其算法,对这种问题算法策略将是无效的。
②启发式是个体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在问题空间内采取较少认知操作来解决问题的方法。常用的启发策略主要有:手段一目的分析策略、逆向搜索策略、爬山法。
a. 手段一目的分析策略。就是将需要达到的问题的目标状态分成若干子目标,通过实现一系列的子目标最终达到总目标。
b. 逆向搜索策略。就是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开始搜索直至找到通往初始状态的通路或方法。 c. 爬山法。是类似于手段一目的分析法的一种解题策略。它是采用一定的方法逐步降低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距离,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与手段一目的分析的区别是,手段一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