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华南师范大学00514教育研究方法(小学教育专业)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编制教育科研成果评价指标体系应注意的要求及应如何建立教育实验评价指标体系。

【答案】编制教育科研成果评价指标体系应注意的基本要求是:

(1)一致性,即评价指标体系须与总体目标一致。

(2)独立性,指所确定的评价指标应具相对独立性,外延不交叉。

(3)可测性,指标应当具体,用可操作化语言表达,并可以进行测量或观察。

(4)可行性,即可用、有效性高。

建立教育实验评价指标体系的方法主要表现在:

(1)要对教育实验目标进行科学分析

(2)要了解编制教育实验评价指标体系的一般程序

(3)在指标体系建立过程中,要用质和量的方法对每项指标及其指标体系的构成结构进行检验。在综合分析时,既要考虑指标系统的因素构成,又要考虑指标系统各因素的关系程度。

(4)要使评价指标有个性特点。

2. 一个好的假设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答案】假设是根据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事实对所研究的问题的规律或原因作出的一种推测性论断和假定性解释,是在进行研究之前预先设想的、暂定的理论。对各种教育问题和现象所作的且尚待证明的初步解释都属于假设性质。

(1)假设的功能主要在于它是理论的先导,起着纲领性作用。假设能帮助研究者明确研究的内容和方向,通过逻辑论证使研究课题更加明确,并按确定目标决定研究方法和收集资料,指导教育研究的深入发展,以避免研究的盲目性。

(2)—个好的假设,是探索教育规律,形成理论的前阶,是进行教育研究的核心。假设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的作用主要有:

①假设能帮助研究者明确研究的内容和方向,通过逻辑论证使研究课题更加明确,并按确定目标决定研究方法和收集资料,指导教育研究的深入发展,以避免研究的盲目性。

②假设能帮助研究者根据确定目标的要求,在限定的范围内有计划地设计和进行一系列的观察研究、实验研究;而假设得到观察、实验的支持,就会发展成为建立教育科学理论的基础。

③假设是教育科学探索的必经阶段,是建立和发展科学理论、正确认识客观规律的正确途径和有效手段。

总之,课题研究必须有科学理论的指导,而科学理论在未经实践检验之前只具有科学假设的性质。教育研究是探求教育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教育内部结构及其起源、发展的规律,一旦有了好的假设,研究者就能根据确定目标的要求,在限定的范围内有计划地设计和进行一系列的观

察研究、实验研究;而好的假设得到观察、实验的支持,就会发展成为建立教育科学理论的基础。同样,假设是教育科学探索的必经阶段,是建立和发展科学理论、正确认识客观规律的正确途径和有效手段。

3. 系统科学方法论的移植对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带来的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在现代科学研究成果和方法论的移植中,特别是关于系统科学的研究方法的借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统称为“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这是当代科学综合发展趋势所提出的科学方法论,它标志人类进入了认识世界征服自然的新阶段。系统科学方法论的移植,促进了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开阔了人们的思路,深化了对教育现象的认识。带来的变化,至少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系统方法作为一种综合方法,强调整体性、综合性观点,注重从整体上研究事物的结构、层次、过程、关系和信息反馈等,突破了以往那种处理简单因素、静态、直线因果的分析方法局限性,从而把辩证法中普遍联系、相互作用、运动发展、量变质变等范畴进一步具体化。

(2)系统科学关于系统结构与功能关系的分析,为我们提供了科学描述事物发展的内部机制和规律的研究方法论——结构方法。这一方法不仅指导我们对教育领域内原有的不合理的系统结构进行调整改革,同时也为我们提供研究的思维方式。

(3)以信息论观点和方法研究教学过程,把教学过程作为信息传递和信息转换的过程,即从信息的获得、加工、传输和储存、使用过程来研究教学过程的运动规律,通过对信息流程的分析和处理来达到对教学过程的优化控制。

总之,应该看到,系统科学对诸多科学部门所具有的方法论意义。作为专门的科学方法论,不仅涉及长期以来所研究的一般与个别、部分与整体、原因与结果等关系,而且还提出了具有方法论意义的新范畴,诸如系统、要素、层次、结构、功能等,随着其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

二、论述题

4. 在教育研究中,往往会出现多种多样的影响研究结果的无关变量,试论述应如何控制这些无关变量?

【答案】控制无关变量是教育研究设计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复杂的内容。为了避免研究过程中变量的相互混淆,必须对无关变量进行控制。控制的基本原则是尽可能减少无关变量对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干扰,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种:

(1)消除

控制无关变量的最彻底的方式是不让无关变量介入到研究情境中去,完全排斥在自变量和因变量对应关系之外。

(2)恒定

有些无法排除的无关变量,可以采取使这些变量在研究过程中保持恒常不变,即所有的被试都接受相同的无关变量,把变量变为常量。采用恒定方式控制无关变量的通常采用:对实验条件的

控制,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一主试进行;对研究对象的控制,选择智力、性别、年龄、程度相同的被试进行;对实验过程的控制,按照同一的研究程序、同一的研究步骤进行。

(3)均衡

当无关变量无法消除,也不能保持恒定时,研究者可以采取均衡的方法来控制无关变量。通常的做法是设置 实验组和控制组,让无关变量产生的作用对实验组和控制组都一致,都保持平衡。也就是说,实验组和控制组在 实验条件上都相同,唯一不同的是实验组接受实验处理,而控制组不接受实验处理。采用设控制组的方法是控制 无关变量常用的方法,他可以控制很多无关变量,而且简单、方便。

均衡控制与恒定控制有相似之处,只是控制手段不同,采用恒定控制时,无关变量在组内以及组间都没有变 化;采用均衡控制时,无关变量在组内有变化,但是变化所产生的作用在各组间是相等的。

(4)抵消

有些实验研究,被试需要在各种不同的实验条件下接受重复测量,由于重复测量,练习、迁移、干扰、疲劳、 热身等作用会影响因变量的测量效果,研究者可以采用抵消的方式来控制这类无关变量。例如在一项关于比较A 、 B 两种训练方法效果哪个更好的实验研究中,A 、B 两种训练方法无论哪个先做,都会对后做的效果产生影响。研 究者可以采用一组按照A 、B 顺序安排实验,另一组则按照B 、A 顺序安排实验,最后将两组A 的实验结果相加, 两组B 的实验结果也相加,再对A 、B 进行比较,得出结论。通过轮组设计可以抵消实验顺序的影响。

(5)随机

随机是科学研究的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随机化控制是研究者最常用的控制无关变量的方式,也是最有效的 控制无关变量的方式。随机化指被试的随机取样、随机分组、随机分配实验处理等。通过随机化可以控制大量的无关变量,通过随机化可以把研究中的很多差异平均地分配到每个个体身上去,从而创造均等。只要在研究中采用随机化程序,无论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无关变量,无论无关变量会产生什么样的作用,它对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影响都可以假定为是相等的。对无关变量的控制,研宂者应该首先考虑采用随机化控制,尤其是在无法确定有哪些无关变量会对研究结果造成影响或不能确定采用什么方法控制无关变量时。

(6)盲法

被试之间存在个别差异,这种差异会对研究结果造成影响,当然要严格控制。有时,被试知道自己在实验组或了解实验真实意图,有可能作出反常行为。有时主试也是无关变量,也会对研究结果造成影响。如主试的年龄、性别、身份、地位、态度、情绪等都会影响被试的学习、记忆、学业成绩、心理测量等。甚至主试的偏见、期望不但会影响作为人的被试,也会对动物的行为产生作用。当主试知道谁在实验组,谁接受了实验处理,会有意无意地给予某些暗示,赋予某种期望,从而影响研究结果的客观性。

盲法是指采用隐蔽手段,控制实验参与者的偏差或期待的一种控制无关变量的方法。在实验中,如果被试不知道自己在参与实验或正在接受某种实验处理,称之为单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