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313历史学基础之中国近代史考研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论持久战》
【答案】《论持久战》是1938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的讲演,它指出交战的中日双方存在着相互矛盾的四个特点: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失道寡助我得道多助,此四点决定了战争的持久性。为抵制“再战必亡”论,纠正“速胜论”,鼓舞群众的抗战情绪,向全国人民指明争取抗战胜利的道路,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指出持久战分为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论持久战》的发表鼓舞了全国人民争取抗日战争胜利的信心,成为中国人民打败日本的强大思想武器。它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解决抗日战争问题的光辉典范,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军事科学,也是重要的哲学著作。
2. 廷寄
【答案】廷寄是清代公文传送制度之一。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后逐渐形成。朝廷给各省高级官员的谕旨,交由内阁传抄者,称为明发;凡属机要文书,不便由内阁明发者,则由军机大臣专办,盖军机处印密封,上书“军机大臣字寄某官开拆”或“传谕某官开拆”字样,用四百里或六百里文书递送各省,称为廷寄。清末,廷寄改由电报拍发,故称电寄。
3. 马尾海战
【答案】马尾海战是1884年中法战争中的一场战役。1884年8月,法国远东舰队司令孤拔率舰6艘侵入福建马尾港,伺机攻击清军军舰,福建水师仓惶应战。结果清军军舰被击沉9艘,伤2艘,马尾船厂也很快被轰毁;法军军舰仅伤3艘。马尾海战之后,清政府被迫对法宣战。
4. 西山会议派
【答案】西山会议派是指中国国民党内的一个反对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派别。代表人物有谢持、邹鲁、林森、张继、居正等。1925年11月23日,谢持、邹鲁等在北京西山碧云寺非法召开“国民党一届四中全会”,因而得名。出席会议的仅有中央执行委员8人(占总数1/3)、候补委员3人、中央监察委员2人。通过了“取消共产党员在国民党中之党籍”、“开除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中的共产党员”、“解雇顾问鲍罗廷”等反苏、反共、反对国共合作的议案,并通电宣布停止广州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职权和国民党二大开会日期“应由本会决定”。会后在上海成立“国民党中央党部”,与广州国民党中央相对抗,并在北京等地设立地方分部。西山会议派的分裂活动遭到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及各级地方党部的强烈反对。1926年1月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弹劾西山会议派的决议,决定永远开除邹鲁、谢持的党籍,对其他一些人给予警告处分。但西山会议派无视二大决议,仍非法召开会议,另立中央。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后,通令取消打倒西山会议派等口号,恢复了谢持、邹鲁的党籍,西山会议派从而与蒋介
石集团合流。
5. 《中国之命运》
【答案】《中国之命运》是蒋介石在抗日战争时期所著,并于1943年3月发表,是蒋介石发动第三次反共高潮的理论依据。《中国之命运》公开提出反对共产主义和自由主义,暗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和敌后抗日根据地是“新式封建与变相军阀”,该书比较完整地表述了蒋介石集团的立场、观点及内外政策。《中国之命运》也是蒋介石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动新一轮反共的舆论准备。蒋在《中国之命运》中提出心理、伦理、社会、政治、经济五项建设,并在书中重复了对力行哲学的叙述,认为此哲学为革命建国的根本问题。《中国之命运》是是蒋介石发动第三次反共高潮的宣言书,也是中国法西斯主义的代表作。
6. 五五宪章
【答案】五五宪章是1932年12月国民党为回应民间的宪政要求, 于四届三中全会决定由立法院起草的宪法草案。1933年1月,立法院正式成立了宪法起草委员会。草案前后七易其稿,1936年5月5日公布了中华民国宪法草案,称“五五宪草”。宪草计8章147条,其主要特点是:规定了行使政权之国民大会,总统集权的五院制中央政府,对人民之自由权利采取法律限制主义。
7. 虎门销烟
【答案】虎门销烟即由林则徐主持的查禁和销毁鸦片的禁烟运动。鸦片输入使清朝统治者感受到了严重危机,1838年12月31日,道光皇帝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州查禁鸦片。林则徐到达广州后,通知外国烟贩限期呈缴所有鸦片。英国烟贩迫于禁烟压力缴出鸦片2万余箱,美国烟贩也缴出1500余箱,共计237万余斤。1839年6月3日至25日,林则徐主持将所有缴获的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虎门销烟是中国禁烟运动的一个重大胜利。
8. 谘议局
【答案】谘议局是清政府在预备立宪期间设立的地方咨议机关。1908年,清政府颁布《各省
,于1909年10月在各省正式成立谘议局。谘议局章程及议员选举章程》谘议局有权议决本省行政
兴革事件、预决算、税法、公债等。但决议事项须得到本省督抚同意方能生效,实际上只有建议权,不能监督地方行政。
9. 萍浏醴起义
【答案】萍浏醴起义是清末同盟会策动的武装起义。1906年夏,黄兴派刘道一、蔡绍南等返回湖南整顿会党,宣传革命,得到会党首领龚春台的响应。龚春台密谋起义,创立洪江会,设宗籍贯于麻石,势力发展到萍乡、浏阳和醴陵等县。1906年12月3日,龚春台率二三千人在麻石起义,各地会党首领先后响应,起义群众总数达3万人以上。清政府急调湖南、湖北、江西、江苏等省4万军队四面围攻义军。起义军浴血奋战,坚持了一个多月,最终失败。
10.统一党
【答案】统一党是民国初年的政党。1912年1月以章太炎为首的中华民国联合会与以张謇为首的预备立宪公会合并组成。章炳麟、程德全、张謇、熊希龄为理事。该党以“巩固全国之统一,建设中央政府,促进共和政治”为宗旨。实际上反对同盟会,拥护袁世凯统一。5月合并组建共和党,但不久又退出,继续维持统一党。1913年5月又与共和党、民主党合并组成进步党。
二、论述题
11.论述科举制度的发展与作用,分析清末废除科举制的影响。
【答案】(1)科举制度的发展与作用
①隋朝:隋朝建立后,为加强中央集权,废除了九品中正制,隋文帝时期开始用实行分科考试的方式来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期始建进士科,并以“试策”取士,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隋朝的科举制度并不完善,但通过这一制度,开始改变由士族把持朝廷的局面,使得任何参加者都有成为官吏的机会,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②唐朝:隋朝灭亡后,唐朝继承了科举取士制度,并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完善科举的关键人物。在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常科考试最初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后改由礼部侍郎主持,称“权知贡举”,提高了科举取士的地位;到武则天时期还増加了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期,开始使用高官主持,以后成为定制。
唐朝的科举制度不仅为唐政府输送了大量人才,而且科举中及其重视诗赋,使得有唐一代成为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促进了文化的兴盛;此外通过科举取士,将官员选拔的权利完全掌握在了政府手中,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打击了门阀士族势力,加速了门阀士族的衰弱。
③宋朝:宋朝时期,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宋朝常举的科目较唐朝大为减少,但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和作用的范围。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所有及地的人都成为天子门生。同时由于扩大了录取范围,名额也成倍增加;这时科举也开始实行糊名和誊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方法。
宋朝的科举制度在提高官员文化素质的同时,也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但由于录取人数过多,导致后期出现了选官过冗过滥的局面。
④明清时期:明清时期是科举制度发展的鼎盛时期。两朝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密也超过了以往历代。明代以前,学院只是为科举培养人才的方法之一。到了明代,进学院却成为了科举的必由之路。明代乡试、会试头场考八股文。而能否考中,主要取决于八股文的优劣。所以,一般读书人往往把毕生精力用在八股文上。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的文句做题目,只能依照题义阐述其中的义理。措词要用古人语气,即所谓代圣贤立言。结构有一定程式,字数有一定限制,句法要求对偶。
明朝的科举制度虽然为明朝政府输送了了大量人才,但考试内容以八股文为主,无疑禁锢了读书人的思想,对社会的发展是不利的。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