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313历史学基础之中国近代史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中国共产党旅欧总支部

【答案】中国共产党旅欧总支部是建党时期中国共产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于1922年在巴黎成立,主要负责人是张申府、赵世炎、周恩来、陈延年等,下设旅法、旅德、旅比三个支部。其主要活动是在旅欧学生和华工中宣传马克思主义。旅欧总支部的建立有力地推动了建党初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组织和领导旅欧华人的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并为中国革命培养和输送了大批革命干部,为争取中国革命的国际援助和支援国内的革命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1924年后因主要负责人陆续回国,逐渐停止了活动。

2. 《何梅协定》

【答案】《何梅协定》是华北军分会代理委员长何应钦和日本华北驻屯军司令官梅津美治郎往来的备忘录和复函。主要内容是:①取消国民党在河北及平津的党部;②撤退驻河北的东北军、中央军和宪兵第三团;③撤换国民党河北省主席及平津两市市长;④取缔河北省的反日团体和反日活动。根据这一协定,国民政府丧失了在河北省的大部分主权。

3. 实业救国

【答案】实业救国是近代民族资产阶级实业家宣扬的兴办实业、拯救中国的社会政治思想。20世纪初,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有了初步发展,但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清王朝的封建压迫,民族经济举步维艰,在当时广大人民反帝爱国救亡的形势下,一些民族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提出实业救国论,主张大力发展本国的资本主义工商业,以抵制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掠夺。这一思想在资产阶级上层人物中风行一时,并有广泛的影响。代表人物是张謇。

4. 黄海海战

【答案】黄海海战是甲午战争期间中日海军主力在黄海进行的海上决战,也称大东沟之役。1894年9月17日北洋舰队在黄海海面遭到日本舰队的袭击。双方展开激战,清军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经远舰管带林永升率官兵英勇奋战,壮烈牺牲。黄海海战中,北洋舰队5艘沉毁,6艘受伤,死伤官兵约800余人,损失重大,但主力尚存。日本舰队5艘受重伤,官兵死伤300余人,也遭到沉重打击。此后李鸿章避战求和,下令退守威海卫,使日本控制了制海权。

5. 《穿鼻草约》

【答案】《穿鼻草约》即鸦片战争中,英国代表义律私拟的一份议和草约。鸦片战争爆发不久,道光皇帝便向英国求和,于1840年11月派钦差大臣琦善到广州与英军谈判。英国代表义律私拟

,主要内容是:割让香港,赔偿烟价600万元,恢复广州等地通商,归还定海等。了《穿鼻草约》

这只是义律单方方面的行动,中英双方未正式签约。事后,两国政府都不承认这项草约。

6. 府院之争

【答案】府院之争是指民国五至六年(1916年至1917年)总统府与国务院之间的权力斗争,是以黎元洪为首的总统府集团与以段祺瑞为首的国务院集团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大总统,但实权操纵在国务总理兼陆军总长段祺瑞手里。黎元洪不甘心做傀儡,在英、美等国的支持下与以日本为靠山的段祺瑞抗衡,双方的斗争因1917年春的“参战”问题而公开化。段褀瑞主张对德宣战,参加正在进行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企图以参战为名向日本借款,扩大皖系势力。黎元洪依靠英、美等国,通过国会极力反对。段祺瑞召集督军到京开会,逼迫黎元洪解散国会。黎元洪下令免除段棋瑞国务总理职务。段褀瑞离京赴津,通电各省武装倒黎。因一方为总统府,一方为国务院,故称为“府院之争”,实际上反映了当时英、美与日本之间在中国的争夺。

7. 萍浏醴起义

【答案】萍浏醴起义是清末同盟会策动的武装起义。1906年夏,黄兴派刘道一、蔡绍南等返回湖南整顿会党,宣传革命,得到会党首领龚春台的响应。龚春台密谋起义,创立洪江会,设宗籍贯于麻石,势力发展到萍乡、浏阳和醴陵等县。1906年12月3日,龚春台率二三千人在麻石起义,各地会党首领先后响应,起义群众总数达3万人以上。清政府急调湖南、湖北、江西、江苏等省4万军队四面围攻义军。起义军浴血奋战,坚持了一个多月,最终失败。

8. 强学会

1895年8月在北京成立。1895【答案】强学会是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组织的第一个政治团体。

,倡导维新变法,提出开议院的政治主年10月成立上海强学会,并于1896年1月创刊《强学报》

张。1896年北京强学会遭封禁,上海强学会也随之解散。

9. 谘议局

【答案】谘议局是清政府在预备立宪期间设立的地方咨议机关。1908年,清政府颁布《各省

,于1909年10月在各省正式成立谘议局。谘议局章程及议员选举章程》谘议局有权议决本省行政

兴革事件、预决算、税法、公债等。但决议事项须得到本省督抚同意方能生效,实际上只有建议权,不能监督地方行政。

10.廷寄

【答案】廷寄是清代公文传送制度之一。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后逐渐形成。朝廷给各省高级官员的谕旨,交由内阁传抄者,称为明发;凡属机要文书,不便由内阁明发者,则由军机大臣专办,盖军机处印密封,上书“军机大臣字寄某官开拆”或“传谕某官开拆”字样,用四百里或六百里文书递送各省,称为廷寄。清末,廷寄改由电报拍发,故称电寄。

二、论述题

11.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进程的影响。

【答案】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着被帝国主义瓜分的危险,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国内各阶级都通过不同的形式反对帝国主义的疯狂侵略和清政府的反动统治。甲午中日战争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进程的影响如下:

(1)为了反抗外来侵略,农民阶级自发地掀起了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打出“扶清灭洋”的旗号。

(2)资产阶级维新派试图用改良的方法挽救民族危亡,兴起了维新思潮并进而发动和领导了戊戌变法。

(3)资产阶级革命派试图用武装斗争的形式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他们倡导革命理论,承担起民主革命的领导责任。

(4)地主阶级中的一部分人反对革命,他们形成立宪派,期望清朝统治者改行君主立宪制,富国强兵。

(5)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朝统治者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完全堕落成为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工具。为了挽救其统治危机,慈禧太后采纳了最为保守的立宪派的思想,消极的实行“新政”。这种种力量在中日战争后的风起云涌说明中国社会的各阶层已经觉醒,经过激烈较量,最后以革命派为主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近代中国革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12.清末新政的内容和意义。

【答案】(1)新政的内容:《辛丑条约》签订以后,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进一步买办化,成为帝国主义列强共管中国的工具。面对内忧外患,为维护统治,清政府于1901~1905年推行新政。主要内容:

①政治机构改革。增设新机构,裁撤冗官冗衙。1901年,清政府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为外务部。1903年9月和12月,先后在中央设立商部和学部。此外还整饬吏治,停捐纳、陋规等。

②编练新军和举办警政。1901年,清政府谕令各省逐渐裁汰旧式的绿营、防勇,编练新军。1903年,中央设练兵处,各省设督练公所。1904年,制定有关新军的章程,将陆军分常备军、续备军和后备军三等。1905年,统一全国新军的番号,计划全国编为36镇。1902年起,袁世凯在天津等地举办警政,设立巡警,开办警务学堂。1905年,中央设巡警部,并谕令各省设立巡警。

③废科举、颁行新学制、设立新式学堂和鼓励出国留学。1902年,同文馆并入京师大学堂。1902年8月和1904年1月,清政府先后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和《奏定学堂章程》;1905年9月,颁旨宣布自次年起,乡试、会试、科举一律停止。科举制度被正式废除。1905年,中央设立学部,为全国专管学堂的机构;各省设学务处,各州县设劝学所。此外,还多次选派和奖励青年及官员出国留学。

④振兴商务和奖励实业。1902年,清政府颁发上谕,明确提出振兴实业,并责成各督抚详筹办理。1903年,设立商部以掌管全国的商务、工矿、铁路、银行、货币、农桑、畜牧等事务。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