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贵州师范大学体育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当代教育心理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教育的个体个性化功能。
【答案】个性化是指个体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独特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过程。教育的个体个性化的功能,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
主体意识是人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主体的自觉意识,它包括主体的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 主体能力是主体认识、改造外部对象世界的能力。无论是主体意识的形成还是主体能力的获得都要通过教育。因为人要称为认识和实践的主体,必须通过接受教育,获得相应的知识、能力,从而达到变革客观世界的目的,因此,教育过程对个体而言,是一个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我能力的过程。
(2)教育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
个体的独特性表现在人的个性心理上,诸如兴趣、爱好、理想、信念、世界观、能力、气质、性格等。人的遗传素质蕴含着个体的差异性。个体由于后天的生活环境、教育影响的不同,即便是相同的遗传素质,也会形成不同的发展结果。教育作为有目的的活动,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心理发展特征,选择适合他的发展发展道路、设计适合他的教育。因此,教育能够尊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帮助不同的学生开发其内在潜力,形成自己的优势区域和特长。
(3)教育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
创造性是人的个性的核心品质,是个性的自主性、独特性的综合体现。它是个体在创造活动中所表现出的自主、独特、与众不同的心理倾向。创造活动是人产生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活动。人们在创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性不仅是个体独特的自我意识的体现,同时也符合社会价值的要求,具有社会性。因此,创造性是自我性和社会性的连接,它虽是个体才能的最高体现,但这种才能的发挥受到社会的制约,要以社会的贡献来衡量。
2. 什么是知识的保持和遗忘? 知识遗忘的进程怎样?
【答案】(1)知识的保持与遗忘
①知识的保持
保持是指识记过的经验在人们头脑中的巩固过程,即信息的存储过程。保持是识记和再现的中间环节,在记忆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没有保持也就没有记忆。知识保持是一个动态过程,存储的信息在内容和数量上都会发生变化。数量方面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保持的数量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下; 在内容方面,由于每个人的知识经验的不同,加工和组织经验的方式不同,人们保持
的经验可能有,保持的内容比原来识记的内容更简略、更概括,一些不太重要的信息趋于消失,而主要内容及其显著特征被保持; 保持的内容比原来识记的内容更详细、更具体、更完整、更合理和有意义。
②知识的遗忘
遗忘是指记忆的内容不能再认和回忆,或者再认和回忆时发生错误。能再认不能回忆称为不完全遗忘,不能再认也不能回忆称为完全遗忘; 一时不能再认或重现称为暂时性遗忘,永久不能再认或回忆称为永久性遗忘。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
(2)知识遗忘的进程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bbinghaus )对遗忘发展的进程最早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他自己既当主试又当被试,独自进行实验,持续数年之久。为了对结果进行数量分析并排除过去经验的干扰,他采用了无意义音节作为记忆材料。采取重学法(又称节省法)来检验记忆的效果,得出了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研究表明,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过程最初进展得很快,以后逐渐缓慢; 过了相当的时间后,几乎不再遗忘。遗忘的发展是小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
3. 影响知识应用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如何充分利用这些因素来促进知识应用?
【答案】(1)影响知识应用的主要因素
知识应用的水平和效果如何,取决于许多因素,如学习者的动机状态、智力水平、己有知识的领会与巩固水平,要解决的问题的性质、教学方法等等。其主要因素有:
①知识和领会与巩固程度
知识的应用的前提条件是在知识得以重现的基础上,把该知识所反映的一类事物的本质标志同当前问题的特征进行对照分析,从中找出共同的本质标志。应用知识去解决有关的问题,则必须能够回忆、提取出相应的知识。如果知识记忆不准确、不牢固,必然导致提取的困难和错误,这直接影响着问题的成功解决。准确而透彻地把握知识的本质特征更是应用知识的关键。深刻领会的知识既有助于牢固地记忆,也能促进有效的应用,知识的应用同领会水平是直接相关的。如果领会水平较低,仅停留在低级的感性阶段,那么,在要求学生应用这种习得的知识去解释同类事物和现象时,其解释水平往往是现象类比,而且范围也很有限。
②问题的特征
在知识掌握过程中,个体应用知识去解决有关问题时,常常因问题的类型、难度等特征的不同而受到影响。教师课堂中的各种形式的提问、各种类型的课堂和课后练习、习题或作业等,都是知识应用中常见的问题形式。问题形式不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难易程度也将有所不同。问题越复杂,要求学习者的心理参与程度也就越高,心理资源的投人也就越大,审题、联想、解析与类化这四个过程也就越展开、越迂回。问题的陈述方式或所给图示的不同,也会直接影响知识应用的过程。由于教学目的、教学仃务、教学时段等不同,要求学生应用知识去解决的问题也应有所不同。
③应用知识的心智技能
知识应用中所涉及到的心智技能有许多,既有一般性的思考技能,也有审题、联想、解析与类化等具体的技能。如果不善于在审题时抓住问题的基本结构、形成问题的表征; 不善于在联想中依据要求来区分哪些知识是解决当前问题所必需的,哪些不是; 不善于在解析时从问题的一系列直观特征中区分本质特征与非本质特征; 不善于在类化中依据概念与原理等的本质标志去寻找并确定当前问题中是否存在这些特征,则知识的具体化即知识的应用将发生障碍。
(2)促进知识的应用的方法
①知识的领会水平及其巩固程度与知识的应用状况是统一的。领会与巩固的知识有助于成功地应用,而知识的应用又促进领会和巩固。在实际教学中,要保证学生真正领会所学内容的本质特征。有经验的教在讲述某个概念、原理后,为了要考察学生是否领会及巩固,往往要求学生独立举例,或提出同类的事物和现象,要求学生去辨认或解释。这实际上就是利用了领会及巩固与应用相统一的原理。教师还应该注意教给学生全面而完整的知识。同时,教师要重视知识的联系与沟通,建立网络化的知识结构,使知识的应用更为灵活、综合。
②用知识去解决有关问题时,常常因问题的类型、难度等特征的不同而受到影响。教师课堂中的各种形式的提问、各种类型的课堂和课后练习、习题或作业等,都是知识应用中常见的问题形式。教师应根据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教学时段等不同,要求学生应用知识去解决相应的问题。应注意针对教学的不同时段,提出适当的问题。教师不仅可以要求学生去解决、回答有关的问题,而且还可以要求学生自己去提问题、编问题。
③知识应用中所涉及到的心智技能有许多,既有一般性的思考技能,也有审题、联想、解析与类化等具体的技能。教师既要教知识,又要教心智技能与方法、策略。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将自己的解题思路明确地、有意识地外化出来,给学生提供样例,并适时地要求学生模仿、概括和总结,避免学生的不必要的盲目摸索。还可以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教授相关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技能。教授心智技能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解决问题,成为一个自主的、自我调控的有效的学习者。
4. 论述影响个体社会规范学习的一般因素。
【答案】社会规范学习作为学习的‘种类型,必然服从十学习的一般规律。同时,它作为一种特殊学习,又有其特殊性。从学习过程的内部因素来看,个体是否在学习中产生与社会规范相一致的认知与体验,是决定社会规范接受程度的关键因素。从学习过程的外部因素来看,个体社会行为的反馈效应,又反过来影响学习动机。影响社会规范学习的一般因素如下。
(1)交往需要
学习活动作为一种受意识控制的随意性活动,是受一定的需要驱使的。人的需要是复杂多样的,交往需要是最基本的社会性需要,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基础。交往需要构成社会规范学习的直接动因,又可分为爱的需要、归属的需要、自尊的需要与自我实现的需要。
(2)规范本身的类型特点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