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南开大学文学院872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之外国文学史(欧美卷)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俄狄浦斯情结

【答案】俄狄浦斯情结是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提出的一个介于心理学、精神病学与文艺美学之间的专门术语。它用来比喻有恋母情结的人,有跟父亲作对以竞争母亲的倾向,同时又因为道德伦理的压力,而有自我毁灭以解除痛苦的倾向。俄狄浦斯情结源于古希腊神话,恋母和拭父都是俄狄浦斯,他不认识自己的父母,在一场比赛中失手杀死了父亲,又娶了自己的母亲,后来知道真相了,承受不了心中痛苦,就自杀了。中文语境有时也称为“恋母情结”和“恋父情结”。

2. 三一律

【答案】三一律是西方戏剧结构理论之一,是一种关于戏剧结构的规则。它是古典主义戏剧的艺术法则,要求戏剧创作在时间、地点和情节三者之间保持一致性,即要求一出戏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一天之内,地点在一个场景,情节服从于一个主题。“三一律”在政治上符合君主专制政体的要求,在艺术上既体现了时间和空间方面高度简练、紧凑、集中等优点,但又存在人物性格单一化、类型化,戏剧结构上绝对化、程式化等弱点,最终束缚了戏剧艺术的发展,为后人所摒弃。

3. 悬诗

【答案】悬诗意为“被悬挂的”诗,是指阿拉伯前伊斯兰时期的七首或十首著名长诗。它们是阿拉伯早期诗歌的精品和代表作,是流传至今的最古老的阿拉伯文学遗产。悬诗采用“格西特”诗体,粗犷自然,反映了阿拉伯氏族社会崩溃时期的社会面貌。代表诗人是乌姆鲁勒·盖斯,其代表作是《悬诗》的首篇。作为阿拉伯古典诗歌的珍品,悬诗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在阿拉伯文学史上一直占有重要地位。

4. “教育剧”

【答案】“教育剧”是叙事剧的一种形式。20世纪二三十年代德国工人运动中宣传、鼓动的直接产物,是布莱希特在尝试创立叙事剧初期经常采用的一种体裁。“教育剧”的主题大多表现个人与集体、自由与纪律的关系,它将戏剧方法与戏剧元素应用在教学或社会文化活动中,让学习对象在戏剧实践中达到学习目标和目的; 教育戏剧的重点在于学员参与,从感受中领略知识的意蕴,从相互交流中发现可能性、创造新意义。

5. 贵族沙龙文学

【答案】贵族沙龙文学是17世纪出现于西欧上流社会的贵族文学流派。“沙龙”为“会客室”、“客厅”的意思,后来专指在客厅举行的社交活动和文艺座谈,沙龙文学就是在文艺座谈中朗诵或演出的文艺作品。贵族为打发无聊时光而创作的贵族文学。他们精神空虚,耽于虚无缥缈的想象中,作品多以田园小说、历史小说、心理小说以及诗歌为主,主要写失去往日地位的封建贵族对中世纪的缅怀; 描写男女悲欢离合的艳情故事; 掐绘田园牧歌式的生活。矫揉造作,晦涩难懂,充满了没落贵族庸俗无聊的趣味。

6. 《虹》

【答案】《虹》是英国著名小说家劳伦斯的代表作。小说通过一家三代人的生活经历,描写了英国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下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同时以巨大的热情和深度,探索有关性的心理问题。第一代人的生活带有田园诗的色彩,同时也预示古老文明即将结束。第二代人精神的苦闷和呆滞的目光,是令人窒息的工业化社会的最好注解。第三代人的探索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表达了人们要冲破狭窄的生活圈子,渴望一种自然和谐的生活。

7. 古希腊悲剧

【答案】古希腊悲剧起源于祭祀酒神狄奥尼索斯的庆典活动。戏剧大都取材于神话、英雄传说和史诗,所以题材通常都很严肃古希腊悲剧主要不是写悲,而是在于表现崇高壮烈的英雄主义思想。亚里士多德认为古希腊悲剧“描写的是严肃的事件,是对有一定长度的动作的摹仿; 目的在于引起怜悯和恐惧,并导致这些情感的净化; 主人公往往出乎意料的遭到不幸,从而成悲剧,因而悲剧的冲突成了人和命运的冲突”。悲剧的目的是要引起观众对剧中人物的怜悯和对变幻无常之命运的恐惧,由此使感情得到净化。悲剧中描写的冲突往往是难以调和的,具有宿命论色彩。

8. 《阿维斯塔》

【答案】《阿维斯塔》是伊朗最古老的文献。这部传世之作的成书年代虽难以断定,但起码可以上溯到公元前10世纪前。波斯古经《阿维斯塔》充分地反映了他们令人尊敬的祖先英勇、果敢、纯洁、真诚、宽容和乐观的美德,对世界上一切事物的明智看法,并且表现出他们为世界繁荣和人类生活的幸福而奋斗不息的热情。

二、简答题

9. 简·爱和妇女解放运动的关系。

【答案】简·爱和妇女解放运动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女性解放是《简·爱》所要表达的主题。 女性解放,要有独立经济意识,也要有人格的独立。没有独立的经济意识,就没有人格的独立,同时,没有独立的人格和自尊,便不可能有真正的爱情,更谈不上女性的真正解放。

简·爱以自己正当的收入一举改变自己生活状况,以此为实力,去争取自己的人生幸福。简·爱走向桑菲尔德庄园的行动,进一步以形象的语言展示夏绿蒂的创作思想,即妇女的解放不是一句

空话,它是有着非常充实的思想内容的。既要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又要有人格的独立,两者水乳交融,相互依存,缺一不可,是有机的统一体。在简·爱的观念中,没有独立的经济意识,就没有被人尊重的人格独立; 同样,没有独立的人格和对理想的追求,便不可能有真正的爱情,不可能有真正美满的婚姻,更谈不上妇女的解放。这就是维多利亚时代值得骄傲的新女性,这就是女性解放大潮中的先驱。

10.以《包法利夫人》为例,谈谈福楼拜的创新。

【答案】福楼拜是一位对小说创作艺术具有高度自觉认识的作家,他不仅进行大胆的创作实验,而且还提出了较为成熟的小说创作理论。法国当代新小说派代表作家罗伯·格里耶将福楼拜的小说创作艺术称之为“新现实主义”。在法国文学史上,福楼拜被视为19世纪中期现实主义文学和末期现代主义文学之间的“桥梁”。他的小说艺术创新在其代表作《包法利夫人》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具体表现在:

(1)倡导“客观而无动于衷”的创作理论

他继承了现实主义文学的真实性原则,指出“丧失了真实性,也就丧失了艺术性”。但是,在如何表现真实方面,他却持有不同看法。他不主张作家对现实生活直接进行阐释和评价,反对作家个人的主观愿望和情感爱憎干预作品的构思、故事的发展和人物的塑造。为了追求客观的叙述效果,他采用了克制、中立的方式讲述故事,在叙述角度上进行了大胆创新,打破了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权威叙述人全知叙事的模式,而采用了多种视角叙述,并在其中进行灵活转换。在语言上,大量运用自由间接引语,模糊叙述人语言和人物语言的界限,取得了客观而又含蓄隽永的独特效果。

(2)重视形式美

福楼拜认为“表达越接近思想,用词就越是贴切,也就越美。”他甚至认为艺术的任务就是创造形式美,指出“没有美好的形式就没有美好的思想。”他强调精确的表达在创作中的重要作用,认为精确的语言不仅能反映生活的真实,还能创造美的气氛…为此,他总是反复修改文稿,力求达到词章、结构、意境、声韵诸方面的完美。他的作品在细节描写、表现生活和历史真实方面,均有独到之处。《包法利夫人》文字的精美在法国小说中可以说首屈一指,名句不胜枚举。不仅比喻贴切,声音铿锵,同时郝麦的夸张用语,罗道耳弗的甜言蜜语,女掌柜的生动词汇,都符合人物身份,极见功力。

(3)侧重于描写日常生活的平庸和恶浊

在描写的对象方面,福楼拜更多地侧重于描写日常生活的平庸和恶浊,现实主义文学中具有进取心的英雄人物形象从其小说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形形色色的卑劣角色。其中,“谈吐就像人行道一样平板”的包法利先生,是迅速发展的资本主义社会造就的浑浑噩噩社会风气的形象体现。

(4)小说结构上的创新

在小说结构上,《包法利夫人》也有新的创造。全书分成基本对称的两部分,按女主人公的经历来安排,她的发展至农业展览会形成高潮,然后走下坡路,直到结尾。这种十分均衡的配置使得全书的结构非常稳固,有别于其他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