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吉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814社会学研究方法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基本概念
1. 再测信度
【答案】对同一群对象采用同一种测量,在不同的、时间点先后测量两次,根据两次测量的结果计算出相关系数,这种相关系数就叫做再测信度。再测信度的缺点是容易受到时间因素的影响,即在前后两次测量之间的某些事件、活动的影响,会导致后一次测量的结果客观上发生改变,使两次结果的相关系数不能很好地反映两次测量的实际J 清况。
2. 偶遇抽样
【答案】偶遇抽样又称作方便抽样或自然抽样,是指研究者根据现实情况,以自己方便的形式抽取偶然遇到的人作为对象,或者仅仅选择那些离得最近的、最容易找到的人作为对象。偶遇抽样没有保证总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具有同等的被抽中的概率。那些最先被碰到的、最容易见到的、最方便找到的对象具有比其他对象大得多的机会被抽中。
3. 抽样单位
【答案】抽样单位就是一次直接的抽样所使用的基本单位。抽样单位与构成总体的元素有时是相同的,有时又是不同的。
比如,单个的大学生既是构成某省12.8万名大学生这一总体的元素,又是从总体中一次直接抽出1000名大学生的样本时所用的抽样单位; 但是,当从这一总体中一次直接抽出40个班级,而以这40个班级中的全部学生(假定正好1000名)作为样本时,抽样单位(班级)与构成总体的元素(学生)就不是一样的了。
4. 实验
【答案】实验是指一种经过精心的设计,并在高度控制的条件下,通过操纵某些因素,来研究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方法。实验的基本目标是决定两个变量之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在实验过程中,研究者通过引入(或操纵)一个变量(即自变量),以观察和分析它对另一个变量(即因变量)所产生的效果。从方法论上看,实验是定量研究的一种特定类型,在检验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方面,实验研究具有最强大的力量。
实验有着三对基本要素:
(1)自变量与因变量;
(2)劝前测与后测:
(3)实验组与控制组。
5. 多元回归分析
【答案】多元回归分析是指要解决用多个自变量来估计或预测一个因变量的数值,以及弄清不同的自变量对因变量实际所具有的影响力大小这两个方面的问题,需要采用的分析方法。多元回归方程的表达式为:。多元回归方程式中的b 值称为净回归系数,它表示的是在控制了其他自变量以后,某一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单独效果。
二、思考与实践
6. 对人们的“婚姻状况”、“受教育年限”、“学术水平”的测量属于哪一层次的测量?
【答案】(1)“婚姻状况”属于定类测量层次。
定类测量又称类别测量或定名测量,它是测量层次中最低的一种。定类测量在本质上是一种分类体系,即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属性或特征加以区分,标以不同的名称或符号,确定其类别。数学特征上可以用等于或不等于来描述。
(2)“受教育年限”属于定距测量层次。
定距测量又称等距测量或区间测量。它不仅能够将社会现象或事物区分为不同的类别、不同的等级,而且可以确定它们相互之间不同等级的间隔距离和数量差别。
(3)“学术水平”属于定序测量层次。
定序测量又称等级测量或顺序测量。定序测量的取值可以按照某种逻辑顺序将研究对象排列出高低或大小,确定其等级及次序。或者说,定序测量可以按某种特征或标准将对象区分为强度、程度或等级不同的序列。定序测量不仅能够像定类测量一样,将不同的事物区分为不同的类别,而且还能反映事物或现象在高低、大小、先后、强弱等序列上的差异。
7. 选择一个恰当的研究课题,对于整个社会研究工作来说,具有什么样的意义?
【答案】选择研究问题对于做好一项具体的社会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项具体的社会研究开始于对研究问题的选择。“选好了问题也就解决了一半”。这一说法正确地解释了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之间的辩证关系,很好地体现出提出问题对于解决问题的重要意义。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爱因斯坦的看法虽然主要针对自然科学研究,实际上对于社会研究也同样适用。
8. 在举例说明法中,所谓的“空盒子”指的是什么?
【答案】举例说明法中的“空盒子”是指先前存在的理论。
举例说明法即是用经验证据来说明某种理论,这是定性资料分析中最为普遍的一种方法。根据这一方法,研究者将理论应用于某种事件或背景中,或者根据先前存在的理论来组织资料。这种先前存在的理论提供了一只“空盒子”,研究者在资料中将那些可以作为证据的内容集中起来,去填满这只空盒子。当然,这种用来填满盒子的经验证据既可以是支持理论的,也可以是否定理
论的。
9. 抽样设计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案】抽样设计的基本原则有以下方面:
(1)目的性原则,是指在进行抽样方案设计时,要以课题研究的总体方案和研究的目标为依据。以研究的问题为出发点,从最有利于研究资料的获取,以及最符合研究的目的等因素来考虑抽样方案和抽样方法的设计。
(2)可测性原则,是指抽样设计能够从样本自身计算出有效的估计值或者抽样变动的近似值。在研究中通常用标准误来表示。这是统计推断必需的基础,是样本结果与未知的总体值之间客观的、科学的桥梁。通常,只有概率样本在客观上才是可测的,即概率样本可以计算出有效的估计值或抽样变动的近似值。但是,概率抽样也并不自动保证可测性。比如,从一个具有周期性变化的总体中选出一个系统样本,就不能保证这种可测性。
(3)可行性原则,是指研究者所设计的抽样方案必须在实践中切实可行。它意味着研究者所设计的方案能够预料实际抽样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并设计了处理这些问题的方法。由于在理论上设计抽样方案和在实际中执行这一方案是两码事,因而可行性是抽样设计的一条重要标准。
(4)经济性原则,主要是指抽样方案的设计要与研究的可得资源相适应。这种资源主要包括研究的经费、时间、人力等等。
由于这四条标准相互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制约关系,甚至会相互冲突,因而在实际设计中,常常存在这样的情况,即研究者很难设计出一个在上述四个原则上同时达到最大值的抽样方案。在更多的情况下,实际的抽样设计就成为研究者在这四条标准中进行取舍和保持平衡的过程。比如说,如果要加强抽样方案的可测性,研究者就应该尽可能加大样本的容量; 然而在这样做的时候,却同时又意味着增加抽样所需的资源。这就使得抽样设计的经济性原则进一步减弱。相对而言,这四条标准中,目的性原则和可行性原则是首要的,抽样设计要服务于研究的目标,这是设计的出发点和基本目的; 而可行性则是设计方案得以实现的前提和保证。研究者应该在优先考虑这两条标准的基础上,去进一步提高方案的可测性,同时减少方案所需的资源。
三、计算题
10.在多个地区各随机抽取若干居民家庭样本对其消费支出水平进行统计分析,以研究不同地区之间家庭平均支出水平的差异,得到方差分析表如下:
方差分析表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