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969公共管理综合之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概念题
1. 政策方案优选
【答案】政策方案优选,又称政策方案的抉择,是指决策系统对政策方案进行系统的分析与评价之后,选择或综合出一个最理想的方案的过程。政策方案优选的标准主要包括效益、效率、充分性、公平性、回应性和适当性标准。
2. 执行评价
【答案】执行评价是指对执行过程中的公共政策实施情况的评价。由于公共政策的复杂性,政策执行过程中遇到的许多问题,是公共政策主体在制定政策时难于预料的,只有通过执行才能暴露出来。执行评价就是具体分析公共政策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的情况,以确认公共政策是否得到严格贯彻执行,是否作用于特定的对象,是否按原定政策方案执行,人、财、物等政策资源是否充足、到位,公共政策环境是否发生了重要变化,执行机构和人员的效率、主动性、原则性和灵活性如何。
3. 目标群体
【答案】目标群体是指公共政策的间接客体,是那些受公共政策规范、管制、调节和制约的社会成员。作为公共政策的客体的目标群体与公共政策主体之间是相互作用、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目标群体并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具有能动性,对公共政策主体起着反作用。
4. 前后对比法
【答案】前后对比法是公共政策评价的基本方法,是评价活动的基本思维框架,其他一切方法都在这种方法的指导下进行。前后对比法是将公共政策执行前后的有关情况进行对比,从中测度公共政策效果及价值的一种定量分析法。前后对比法通过大量的参数对比,使人们对公共政策执行前后情况的变化一目了然。其小仅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公共政策的准确效果,还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公共政策的本质和误差,因此是公共政策评价常用的基本方法。
5. 结构不良问题
【答案】结构不良问题是指包括具有无法确定、难以进行连续排列的价值观的不同决策者的问题。这类问题的目标存在着互相竞争的冲突,无法达成共识,对政策选择及其后果也难以确定,无法估计风险程度。结构不良政策问题的原型是完全不具有传递性的决策问题,即没有哪一个较其他的政策问题更可取,人们很难提出满意的政策问题。
6. 决策树法
【答案】决策树法是指利用概率论的原理,并且利用一种树形图作为分析工具的方法。其基本原理是用决策点代表决策问题,用方案分枝代表可供选择的方案,用概率分枝代表方案可能出现的各种结果,经过对各种方案在各种结果条件下损益值的计算比较,为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该力法能使多阶段决策清楚、有条件地进行,是分析决定方案优劣的十分有价值的基本工具。
二、简答题
7. 如何理解民族是“想象的共同体”。
【答案】在《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分布》这本书中,作者安德森曾指出:遵循着人类学的精神,主张对民族作如下的界定:它是一种想象的政治共同体——并且,它是被想象为本质上有限的,同时也享有主权的共同体。
(1)它是想象的,因为即使是最小的民族的成员,也不可能认识他们大多数的同胞,和他们相遇,或者甚至听说过他们,然而,他们相互联结的意象却活在每一位成员的心中。事实上,所有比成员之间有着面对面接触的原始村落更大(或许连这种村落也包括在内)的一切共同体都是想象的。区别不同的共同体的基础,并非他们的虚假或真实性,而是他们被想象的方式。
(2)民族被想象为有限的,因为即使是最大的民族,就算它们或许涵盖了十亿个活生生的人,它们的边界,纵然是可变的,也还是有限的。没有任何一个民族会把自己想象为等同于全人类。虽然在某些时代,基督徒确实有可能想象地球将成为一个信奉基督教的星球; 然而,即使最富于救世主精神的民族主义者也不会像这些基督徒一样地梦想有朝一日,全人类都会成为他们民族的一员。
(3)民族被想象为拥有主权,因为这个概念诞生时,启蒙运动与大革命正在毁坏神谕的、阶层制的皇朝的合法性。民族发展臻于成熟之时,人类史刚好步入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里,即使是普遍宗教最虔诚的追随者,也不可避免地被迫要面对生机勃勃的宗教多元主义,并且要面对每一个信仰的本体论主张与它所支配和领土范围之间也有不一致的现实。民族于是梦想着成为自由的,并且,如果是在上帝管辖下,直接的自由。衡量这个自由的尺度与象征的就是主权国家。
(4)最后,民族被想象为一个共同体,因为尽管在每个民族内部可能存在普遍的小平等与剥削,民族总是被设想为一种深刻的,平等的同志爱。最终,正是这种友爱关系在过去两个世纪中,驱使数以百万计的人们甘愿为民族——这个有限的想象——去屠杀或从容赴死。
8. 政策的有效执行的条件。
【答案】政策执行是指为了实现政策目标,把政策内容转化为现实的动态优化过程。公共政策执行的有效性并非由单一因素决定的,而是诸多因素交互影响的产物。对于哪些因素影响着公共政策的有效执行,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分析模型,主要有几个大的方面:政策问题的性质、执行资源、政策的沟通、执行人员的意向、政府组织结构、政策标的团体顺服程度和社会、经济与政治环境。
基于上述影响政策执行的因素考虑,政策有效执行的条件主要有:
(1)质量较高的政策。
(2)必要的政策资源。任何一项政策的执行,都需要一定的资源作为支持和后盾,缺乏相应的资源支持,政策的执行就如同纸上谈兵,根本无法实施与最终实现,更谈不上有效执行。政策资源等同于政策执行条件,足够的资源是政策执行的基础,同样也是政策有效执行的前提。必要的政策资源主要是指人力、物力、财力和权威。
①具有相应高素质的执行人员。人员是政策执行的主力,当前由于政府面临问题的复杂化,需要执行人员具备相应的管理技巧和行政技巧,具备充足的专业知识,以便有利于政策的有效执行。
②充分了解和掌握相关信息。信息是有效执行的前提,执行人员必须熟知政策内容,更应充分了解和掌握相关信息,才能正确执行政策,从而顺利推进政策。
③设备上,即经费、物料等充足。
④权威也是一项重要资源,推行政策的制定者以及负责执行政策的人员,都拥有足够的权威,才能顺利推动政策。
(3)恰当的执行方法。
(4)合格的执行人员。
(5)顺从的目标群体。
(6)正确的沟通协调。
(7)适宜的执行环境。政策支持所涉及的外在社会、经济与政治环境,对政策执行的成效具有重要影响,比如执行机关可利用的经济资源能否支持政策的顺利执行? 精英分析、社会舆论、利益团体对政策执行所持态度如何?
(8)有效的监督控制。
(9)清晰的政策目标和政策的优先次序。即政策制定者应当给执行者发出尽量清晰的指令,如防治SARS 是第一位的任务。政策实施会涉及多个组织和多层政府,但大致分为三类:初始的政策制定者(中心)、执行官员(外围)和政策所指向的团体和个人(目标群体)。由于“外围”与“中心”地位及其主客观条件的差异,他们各自对政策执行所要实现的目标必然有差异。
(10)适当的行政机构承担政策的执行。“适当”主要是指执行机构的利益、传统等因素与组织政策目标相一致,也具备相当的经验和足够的能力。执行公共政策的组织及成员不仅数量庞大,而且有相当大的影响力。
(11)政策本身执行程序明确,便于执行机构遵照执行。实际中,由于问题的复杂性、时间成本或金钱成本等原因,使得政策的内容往往比较宽泛。而如前所述,行政机构在执行政策时并非机械地执行政策,它们在自己的管辖权限内对政策的具体执行有相当多的“自由裁量权”,总是将政策引向有利于自己的一面,结果可能是实现了相反目标。将执行程序加以明确和细化,可以减少行政机关的“自由裁量权”,从而保证政策的有效执行。
(12)政策措施应当具有有力的理论支持。理论支持可以是明确的,也可以是隐含的,无论如何,必须有一种理论支持,避免让目标群体感到政策措施是无来山的。在许多情况下,公共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