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士]之当代新闻评论教程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新闻指导性

【答案】新闻指导性是指通过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来宣传一定的观点,影响受众的思想,把受众引导到既定的目标上去。对我国的新闻业而言,新闻的指导性是指新闻工作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用党的方针、政策来影响、指导受众的思想和行动,帮助受众明白形势,明辨是非,明确利弊,引导人民群众同心同德,共图改革开放大业。新闻指导性对受众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七个个方面:鼓舞、示范、论证、启示、解释、预测、警戒。其功能和特点为:①指导性新闻要具有新闻本身的特点,包括事实必须完全真实,要有一定的信息量,能够引起大众的共同关心; ②体现在新闻中的观点和新闻中的事实必须统一,事实能无可辩驳地说明观点,令人信服; ③选择适当的时机发表,取得最大的宣传效益。

2. 总论点

【答案】总论点是指评论中全部观点的高度概括和集中,是作者需要全力说明的总主张、总看法,是贯串全文的一条红线。一篇完整的新闻评论,一般总有一个总论点,也可称作中心论点或基本论点,或通常所指的主题。

3. 新闻述评

【答案】新闻述评,又称记者述评或述评新闻,简称述评,是一种以事实为基础的评论,以评论为核心的新闻。它主要由媒体记者采写,一般都是抓住当前形势和工作发展中某一重要的或转折的时刻,或针对某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巫待解决的问题,借助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用有述有评、评述结合的方式,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及时分析形势,揭示事物本质,指明前进方向,给读者以启迪和引导,现实性和指导性都很强。

4. 符号

【答案】符号是指用来指称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一个符号包括“用什么来代表”和“代表的是什么”两个方面,即符号的形式和内容(或符号具和符号义),符号学中称之为“能指”和“所指”。能指和所指的结合具有任意性,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过程中约定俗成的。符号是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的中介物,它承载着交流双力一向对方发出的信息。符号的特性包括:①指代性。符号与它所指代的事物之间没有必然联系,这种指代是人们约定俗成的一种联系。②社会共有性。社会共有的一般是辞典意义和一部分引申意义。很多引申意义是在小群体中形成的。③发展性。

人们小断赋予旧的符号以新的意义,并创造出新的符号和符号体系。符号可以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语言符号又分为有声语言符号(口语)和无声语言符号(书面语); 而非语言符号又分为动态、静态的视觉型语言符号和包括类语言及其他声音符号的听觉型非语言符号。

5. 财经评论

【答案】财经评论是有关经济活动、经济现象、经济决策最新事实和情况的有关评论。财经评论的概念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而登场,因而从一开始就十分敏感于市场变迁。它着眼于市场经济中各种主体的行为以及他们彼此的关系和博弈,重视对新闻事件的深入剖析和趋势判断,力图为受众展示方方面面的联系。通过发表评论,促使客观存在的实际问题得以尽快解决,推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简答题

6. 联系学校实际,尝试给小广播电台写一篇500字左右的广播评论。

【答案】示例如下:

名校导师遭遇学生荒部分博导只能招半个学生

眼下正是研究生紧急备考的日子。渴望考取清华、北大这些著名高校研究生的考生可能想不到,这些名校的一些导师已经连续多年遭遇“学生荒”。并非学校没有师资,也不是没有学生报考,只是现行学校招生的限额制度使部分导师无法招生。

博导一年的招生名额半个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今年的导师招生限额己经下达,部分博士生导师分配到的招生名额是0.5人。这意味着,这名博导要和其他导师合招一个学生,或者攒下今年的名额与来年的0.5个凑成一个。而类似情形在清华大学一些理科专业同样存在。

导师遭遇“学生荒”并非清华的个例,人民大学同样对研究生导师招生名额实行限额管理,规定每个硕士生导师每年只招收一名学生。这与一些地方高校导师每年超额招收研究生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

导师多了招生计划没变

清华大学刘兵教授说,清华、北大、人大这些学校近年来师资持续增长,然而学校的研究生招生规模却多年不变,这是导致这些学校导师遭遇“学生荒”的主要原因。并非导师不能教、不愿教,也并非学生不报考、不愿学,只是总量有限。此外,在学校的不同专业之间,导师课题经费数量直接影响招生名额,导致不同专业之间研究生招生数量失衡。

刘教授说,清华、北大的研究生导师都是国家财政支持的,学术水平一般来说也过硬。这些导师连续多年由于学生限额管理招不到学生,不能不说是国家资源的一种浪费。而要破解这一困局,需要调整当前研究生招生限额管理的体制。从单纯的计划管理的形式向更好地满足学生需求、更尊重学术发展规律的方向调整。

7. 社会主义媒体特别是党报的新闻评论为何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党性原则?

【答案】社会主义媒体特别是党报的新闻评论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党性原则,由我国社会主义的新闻媒体的功能和新闻评论的性质决定。

(1)社会主义的新闻媒体,最主要的功能是党的喉舌,也是人民的喉舌,是党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舆论工具。

(2)新闻评论是各种宣传形式中最重要、最权威的一种形式,尤其是党报的社论和其他重要评论,最集中最鲜明地体现着媒体的立场、观点和它的党派性。因此,在新闻评论工作中,忠贞不渝地坚持无产阶级党性原则,既是搞好评论工作的首要条件,又是改进和加强媒体工作、提高新闻传播质量和核心竞争力的根本前提。所以,社会主义媒体特别是党报的新闻评论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党性原则。

8. 为什么说评论的“深入”首先取决于评论作者的“身入”?

【答案】评论作者的“身入”是指评论选题应该吃透下头,真正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评论工作者的“身入”,是为达到评论的“深入”。

(1)成功的评论选题,总是真正吃透上下两头、上下紧密结合的选题。上,是中央的精神,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央的重大决策和重要部署。下,是基层实际,群众呼声,现实问题。吃透上头,大多可以通过阅读文件、参加会议和听报告解决,而吃透下头,则必须“身入”下去,真正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即坚持“三贴近”。

(2)“身入”是“深入”的前提和基础,因为评论的论题,主要应该从上头精神和下头情况的结合中去找,最根本的是从实际工作中去找、从现实生活中去找,要把群众关心的问题,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列入选题范围。因为群众关心的问题,是党委关心的问题; 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党应该解决的问题。把这些问题列入选题范围,可以使党报新闻评论同群众的思想、群众的生活结合得更紧,更好地起到密切党群关系的作用。

(3)新闻评论在分析客观形势,阐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时,并不是一般地复述和解释有关政策条文,它总是力求把党中央的精神和基层的实际相结合,和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状况相结合,做到有的放矢、虚实并举,进行具体切实的宣传。新闻评论工作者要努力“身入”生活,深入实际,吃透两头,努力写出既有现实针对性又能很好体现党的意图的评论,这样的工作才是创造性的工作,才能对实际工作有帮助,才能使党和人民都满意。

(4)事实上,任何一位优秀的评论作者,都在坚持“到生活中去”“身入”实际、调查研究。各种评论的要求不同,对调查研究的具体要求和做法也应有所不同。但是写一篇重要的评论,一般都应深入实际部门,深入基层单位,就有关问题的各个方面作广泛的了解,对其中的主要问题作深入的分析,力求详细地占有材料,从全面情况的分析中选定论题,并寻找出正确分析论题的方法。近几年,每逢重大典型宣传报道,人民口报社领导都特别安排评论部的同志“身入”一线,深入采访,为新闻报道配发评论。实践表明,这样“身入”一线,走“进”生活撰写出来的评论,一般都具有较鲜明的时代感和现实感,都能较好地配合和深化新闻报道,产生一定的社会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