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北京市培养单位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821分析化学[专业硕士]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弛豫历程
【答案】激发核通过非辐射途径损失能量而恢复至基态的过程称为弛豫历程。
2. 振动耦合
【答案】当两个振动频率相同或相近的基团相邻具有一公共原子时,由于一个键的振动通过公共原子使另一个键的长度发生改变,产生一个“微扰”,从而形成了强烈的振动相互作用,称为振动耦合。其结果是使振动频率发生变化,一个向高频移动,另一个向低频移动,谱带分裂。
3. 气相色谱的担体
【答案】气相色谱的担体是指为固定相提供的一个大的惰性表面的支持体。
4. 多谱勒变宽
【答案】多谱勒变宽又称热变宽,是由原子无规则的热运动产生的谱线变宽。测定的温度越高、被测元素的原子质量越小,热变宽越大。
5. 共沉淀
【答案】在一定条件下,当某沉淀从溶液中析出时,溶液中本不应形成沉淀的可溶性杂质也随该沉淀一起析出沉淀的现象称为共沉淀。
6. 红移
【答案】红移是指由于结构或实验条件的变化,使吸收峰向长波长方向移动的现象,亦称长移。
二、简答题
7. 分离在定量分析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当分析对象中的共存物质对测定有干扰时,如果采用控制反应条件、掩蔽等方法仍不能消除其干扰时,就要将其分离,然后测定。
8. 在置信度相同的条件下,置信区间是大一点好还是小一点好?为什么?
【答案】
因为平均值的置信区间可表示为
置信区间的大小取决于
在置信度相
同、测量次数一定时,置信区间只与S 有关,所以置信区间小一点好,说明测量方法的精密度较好。
9. 原子吸收法测定NaCl 中微量K 时,用纯KC1配制标准系列制作工作曲线,从工作曲线求算NaCl 中的K 含量,经多次测定结果偏高,说明其原因,并指出改进方法。
【答案】由于钾易电离而引起干扰,使工作曲线斜率偏低,而引起含量计算结果偏高。改进方法为:标准加入法或配制的标准系列中加入NaCl ,使标准与试样组成基本一致。
10.简述气-液色谱分离的基本原理。
【答案】气-液色谱中,将固定液涂在担体上作为固定相,气体携带试样混合物作为流动相,当流动相中携带的混合物流经固定相时,其与固定相发生相互作用。由于混合物中各组分在性质和结构上的差异,与固定相之间产生的作用力的大小、强弱不同,随着流动相的移动,混合物在两相间经过反复多次的分配平衡,使得各组分被固定相保留的时间不同,从而按一定次序由分离柱中流出。与适当的柱后检测方法结合,实现混合物中各组分的分离与检测。
11.画出原子发射光谱(摄谱法),原子吸收光谱,原子焚光光谱方框图,并从原理和应用两方面加以比较。
【答案】方框图略。原子发射光谱是利用激发态的原子辐射的特征谱线,根据谱线波长来对试样进行定性分析、根据谱线强度来对试样进行定量分析的;原子吸收光谱法是利用基态原子对特征辐射线的吸收来对试样进行定量分析的;而原子荧光光谱法是通过测量待测元素的原子蒸气在辐射能激发下所产生荧光的发射强度,来测定待测元素含量的一种发射光谱分析方法,因此它们的应用范围也各不相同,原子发射光谱主要用于金属元素的定性分析;原子吸收光谱主要用于大部分金属元素的定量分析;而原子荧光光谱主要用于吸收线波长小于300nm 的金属元素的定量分析。
12.试样分解和溶解的一般要求是什么?
【答案】试样必须完全分解;试样分解过程中待测组分不应挥发损失;不应引入待测组分和干扰物质。
13.
写出配制和标定浓度为
的氢氧化钠溶液的实验步骤。
【答案】实验步骤为:用粗天平称量,用量筒量取水体积,用邻苯二甲酸氢钾或草酸基准物质标定,或用标准盐酸标定,盐酸用硼砂或碳酸钠标定。
14.随机误差的产生原因、特点及消除方法。
【答案】随机误差是由一些随机因素引起的,又可称为偶然误差或不可测误差。它具有大小和正负都难以预测,且不可被校正的特点。增加平行测定的次数予以减少。
三、计算题
15.A 与B 两种物质的对照品溶液及样品溶液用等厚度的吸收池测得吸光度如表。(1)求被测混合物中A 和B 的含量。(2)求被测混合物在300nm 处的吸光度。
表
【答案】(1)由表中数据计算得A 与B 两组分的吸收系数 A 组分在
B 组分在
根据表中数据列出方程组
解得
(2)在300nm
处的吸光度
16.欲配制pH=4.90的冰醋酸?
【答案】由缓冲溶液pH 公式得:
从而,得到:
当
时,由缓冲溶液pH 公式得:
解得:
这样,就可以解得缓冲溶液的缓冲容量为:
缓冲溶液500mL , 且使其溶液在加入4gNaOH 时pH 的改变不
大于0.20单位,问此缓冲溶液的缓冲容量为多大?制备该缓冲溶液需要多少克NaAc 和多少毫升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