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深圳大学传播学院FS03新闻传播学综合基础之传播学教程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参与式观察

【答案】参与式观察,是指研究者深入到所研究对象的生活背景中,在实际参与研究对象日常社会生活的过程中所进行的观察。其优点:可为获得社会现实的真实图像提供很好的方法; 参与观察时,由于身临其境,观察者可以获得较多的内部信息,这也是记者喜欢采取暗访手段的原因。其缺点:它所得到的资料往往缺乏可靠性; 参与式观察的程序是不明确的,观察无系统,它的资料难以用数量表示,它的研究结果也无法重复。

2. 组织传播

【答案】组织传播是指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组织内传播,二是组织外传播,这两个方面都是组织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保障。组织传播的总体功能,就是通过信息传递将组织的各部分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以保障组织目标的实现和组织的生存与发展。它既是保障组织内部正常运行的信息纽带,也是组织作为一个整体与外部环境保持互动的信息桥梁。组织传播的功能可分为:内部协调、指挥管理、决策应变、形成共识。

3. 传播学

【答案】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是社会信息系统本身。传播学的研究任务是通过对社会信息系统及其各部分的结构、功能、过程以及互动关系的考察,探索、发现和克服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科学方法,找到社会信息系统良性循环的机制,由此来推动社会的健全发展。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传播学形成于20世纪初至40年代的美国,它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领域,它的发展从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等诸多学科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

4. 意见领袖

【答案】意见领袖是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两级传播论(two-stepflowofcommunication 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人群中那些首先或较多接触大众传播信息,并将经过自己再加工后的信息传播给其他人的人。意见领袖介入传播过程,加快了信息传播进程并扩大了传播信息的影响。其特点是:①与被影响者一般处于平等关系而非上下级关系; ②并不集中于特定的群体或阶层,而是均匀地分布于社会上任何群体和阶层中; ③其影响力一般分为“单一型”和“综合型”; ④社交范围广,拥有较多的信息渠道,对大众传播的接触频度高、接触量大。

5. 社会化媒体(socialmedia )

【答案】社会化媒体是一个近来出现的概念,大致上是指“能互动的”媒体,或者说,如果缺乏用户的有效参与,平台基本上就毫无内容的媒体。社会化媒体改变以往媒体一对多的传播方式为多对多的“对话,,。社会化媒体的特征包括:参与、公开、交流、对话、社区化、连通性。大部分的社会化媒体都具有强大的连通性,通过链接将多种媒体融合到一起。

6. 象征性文化(symbolicculture )

【答案】“象征性文化”是指在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中,将文化理解为符号体系尤其是象征性符号体系来把握。人类在生产过程中,创造了以语言为代表的象征符体系,从而摆脱了自然和生物学意义上的束缚。然而这些象征符体系一旦形成,也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作为能动的力量作用于社会。

7. 信度、效度

【答案】信度是指可靠性,指测量结果的一致性或稳定性,也指测量工具能否稳定地测量所测的变量。换言之,信度是指同一或相似母体重复进行调查或测验,其所得结果相一致的程度。效度是指测量工具测出变量的准确程度。换言之,效度是指测量的有效性,即测量工具能准确、真实、客观地度量事物属性的程度。

8. 媒介融合

【答案】媒介融合是指通过多媒体技术,将丰富多样的传播功能融合于一个系统之中,实质是消费者可以用无所不能的终端通过无处不在的网络,获取各自所需要的服务。这一概念产生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一方面,随着卫星技术、数字化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进步,以及这些技术在广电、通信领域的全方位渗透与应用,传统媒介的界限渐渐模糊,新媒体形式层出不穷,媒介终端可实现功能逐步强大。另一方面,社会经济及文化潮流的发展与进步引发社会阶层的“碎片化”,并由此延伸到市场的“碎片化”和受众的“碎片化”,大众时代过渡为分众时代,媒介受众由以往的单向阅听人的角色转变为需要为其量身订制娱乐、资讯服务的用户。媒介与消费者的互动更加充分,传媒产业正以日益丰富的信息娱乐元素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技术、消费者和产业背景共同制约着媒介融合的广度和深度。

二、简答题

9. 简述媒介的负面功能。

【答案】大众媒介既有正面的功能,又有负面的功能; 而总的说来,如果不加适当地控制,它的负面功能可能更大。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1)大众媒介持续不懈地宣传会使人们完全丧失辨别力,从而不假思索地顺从现状。

这里尤为明显的不仅是媒介反复传播一些内容,而且更重要的还在于对另一些内容不予传播,使人丧失辨别力,只知盲目地顺从于现状,认同于现状,而不再考虑既定的一切是否合理。

(2)媒介是使大众的审美鉴赏力退化和文化水平下降的重要原因,这的确是媒介的一大弊端。

(3)媒介常以低廉的代价占用或剥夺了人们的自由时间。

如今随着生产的现代化以及文明程度的提高,可供人们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越来越多,然而媒介却以它诱人的通俗货色占用人们宝贵的时间。

(4)最后一项也是最关键的一项负面功能就是麻醉精神。

麻醉精神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让人沉醉在虚幻的满足之中,二是由此剥夺人的行动能力。媒介使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心停留在表面,而这种表面性常常掩盖了群众的冷漠态度,使人处于虚幻的满足状态从而丧失行动能力。

10.简述当今传统学派与批判学派的发展现状

【答案】(1)以美国为龙头的传统学派或称经验学派

①传统学派注重挖掘传播活动的自身规律,出发点和着眼点都紧扣具体的传播实践,都同人们的实际传播经验密切关联,他们的研究方法及成果都带有十分突出、十分明显的经验色彩,所以传统学派又有经验学派之称。

②传统学派由于立足于具体的传播实践,所以他们的研究成果往往能直接用来指导人们的传播活动,尤其对开展卓有成效的传播意义更大,这是其长处。它的缺陷是把传播的现状当成天经地义,无可置疑的事实,并以接受既定事实为前提来从事研究。所以传统学派事实上就是在维护现状,他们的一切研究及成果无非是为现存的传播体制的有效运转献计献策而已。

(2)以西欧为中心的批判学派

①批判学派是以对既定的传播现实和现存的传播体制进行全面、深刻、系统地批判而闻名。批判学派主要致力于对传播现象之深层背景的考察,更注重传播及传播体制的阶级性和历史性,更强调传播与社会的广泛联系。

②他们的不足在于忽视或根本就无视对传播自身规律的探讨,置实际经验、具体问题于不顾,一味进行大而无当、天马行空的高谈阔论。远离传播实践,因而他们的研究无助于指导人们的传播活动。

总之,传统学派与批判学派相比:前者偏向于传播的小规律,后者侧重于传播的大问题; 前者实际维护传播现状,后者旨在批判传播现状; 前者只立不破,后者只破不立。

11.人际传播的主要动机是什么?

【答案】人际传播(personalcommunication )是指作为行为主体的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播现象,也是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直接体现。人际传播的动机主要有:

(1)人的生存和发展需求

个人生活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当中,要保证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及时了解环境的变化,并据此不断调节自己的行为以适应新的变化。因此,人际传播的首要动机和目的就是获得信息。在社会生活中,有关环境变化的大量信息,都是通过非正式的人际交流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