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传播理论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信息系统的“双重偶然性”

【答案】双重偶然性是指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由德国社会传播家鲁曼提出。双重偶然性是人类信息系统特有的属性,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双重偶然性的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若变量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2. 传播

【答案】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递和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过程。把握这个定义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②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③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⑤社会传播具有行为性、过程性和系统性。

3. 重点访问

【答案】重点访问是访问法中无结构访问法的一种。它是指集中于某一经验及其影响的访问,由美国社会学家默顿等创造。重点访问的“重点”是指访问所侧重的内容。具体做法为:先将访问对象置于一定的情景当中,如看一部电影、参与一场政治集会等,然后,再请被访问者自由说明他在这一情景中的主观经验,即个人对情景的认识。

4. 前语言传播时代

【答案】在语言产生之前,人类的祖先经历了漫长的原始传播时代,传播史学者将之称为前语言传播时代。在这个时代,人类传播与动物传播还没有本质的区别,我们的祖先只能靠动作、表情、吼叫或其他简单的音节来传递信息,协调采集和狩猎活动,或表达喜怒哀乐的感情。

5. 李普曼

【答案】李普曼是传播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学者之一,在宣传分析和舆论研究方面享有很高的声誉。李普曼在其1922年的著作《公众舆论》中,开创了今天被称为议程设置的早期思想。该书对成见、兴趣、公意的形成和民主形象等问题做了精辟而深刻的探讨,完成了新闻史上对舆论传播现象的第一次全面梳理,为后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李普曼很早就注意到了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巨大影响,在《公众舆论》和《自由与新闻》等著作中,不仅对新闻的性质及其选择过程进行了深刻的分析,而且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概念,即“拟态环境”(pseudo-environment )和“刻板成见”(stereotype )o

6. 小媒介与大媒介

【答案】1964年,施拉姆撰写了《大众媒介与国家发展》一书,提出过一对很有名的概念一一“大媒介”(bigmedia )和“小媒介”Csmallmedia )。小媒介是指那些花钱少、见效快的媒介,如幻灯、广播、教科书等; 大媒介则指那些现代化程度高,需要调动大量人力物力才能推展的媒介,如电影、电视、电脑教学等。

7. 英尼斯

【答案】英尼斯是最有影响的媒介决定论者之一,多伦多学派的鼻祖,麦克卢汉的老师。20世纪40年代他从加拿大经济史逐渐转向了对人类文明史的研究,在传播与媒介研究方面的代表作包括《帝国与传播》和《传播的偏向》。他提出的主要理论是媒介偏向论,他认为,没有一样传播媒介是不具有时间和空间的偏向的,而这种或偏向时间或偏向空间的特性,影响了社会的知识状况、权力结构和政治形态。

他认为,偏向时间的媒介包括语言、石头、戴土、羊皮纸等,它们共同的特点是比较耐久,能够克服时间的障碍但是不适合流通和传播。这种媒介有助于树立权威、形成等级森严的社会体制,有利于传统和宗教的稳定性。然而这种媒介的时间性使得它无法及于远方,也导致了社会的不均衡。

偏向空间的媒介包括文字、纸张以及更早期的纸莎草等。这些东西作为媒介的共同特点是,虽然经不起时间的销蚀,但是非常轻便易携,可以克服空间的障碍。这种媒介有助于帝国的扩张、知识的扩散以及世俗政权的建立。它能够帮助中央政权控制更大的疆界,但是却有可能削弱中央的权威。

8. 双向传播

【答案】双向传播是指传播总是先由某个信源发出某种信息,中间经过某条信道的传输,而到达信宿。与此同时,信宿也可能作为信源发出信息,经过信道而返回信源。传播是一种共享信息的过程。

二、简答题

9. 在描述大众媒介与社会的关系时,“社会结构影响文化”和“文化影响社会结构”两种相对看法的根本区别在哪里?

【答案】(1)两种相对看法的介绍

“社会结构影响文化”与“文化影响社会结构”均表达的是文化、社会结构两者之间的关系。这两种相对看法的区别在于关系中的因变量和自变量不同。以大众媒介与社会的关系为例。“社会结构影响文化”属传播研究中的控制研究,“文化影响社会结构”归属于传播效果研究。

(2)两种相对看法的区别

①传播控制研究(controlstudies )。大众传播是在特定的社会制度条件下进行的,控制研究考察和分析各种制度和制度因素在大众传播活动中的作用。这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考察外部制度对传媒

机构及其活动的控制和影响,_是考察传媒机构的内部制度对信息的生产、加工和传播活动的制约。特定社会制度和传播制度下的媒介控制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各种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对传播媒介的控制,以及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

②传播效果研究(effectstudies )。传播是带有目的性的。从微观层面讲,效果研究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从宏观层面而论,它指传播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可分为三个层面。

a. 环境认知效果(也称“视野制约效果”)。在现代社会,我们对周围世界的知觉与印象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大众传播媒介。

b. 价值形成与维护效果。大众媒介传播通过舆论引导可形成新的规范与价值,同时也可以通过舆论监督来维护既有的规范与价值。

c. 社会行为示范效果。大众传媒通过向社会提供具体的行为范例或行为模式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受众的行动。

10.简述使用与满足理论并指出不足。

【答案】使用与满足理论是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一个有关受众对媒介的使用动机的传播理论。传播学家E. 卡茨的《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是这一理论的代表作。

(1)“使用与满足”理论的主要内容

使用与满足理论把受众成员看做是有特定需求的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该理论认为,受众面对大众传播并不是被动的,实际上,受众总是主动地选择自己所偏爱和需要的媒介内容和讯息,而且不同的受众还可以通过同一媒介讯息来满足不同的需要,达到不同的目的。因此,不是媒介在操纵人,而是人在使用媒介。而人使用媒介说到底只是为了满足其需要而己。

(2)“使用与满足”理论的意义①开创了从受众角度考察大众传播过程的先河。

使用与满足理论从受众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受众的媒介接触动机以及这些接触满足了他们的什么需求,来考查大众传播给人们带来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开创了从受众角度考察大众传播过程的先河。

②把能否满足受众的需求作为衡量传播效果的基本标准,这个视角具有重要意义。

a. 它认为受众的媒介接触是基于自己的需求对媒介内容进行选择的活动,这种选择具有某种“能动性”,这有助于纠正“受众绝对被动”的观点。

b. 它揭示了受众媒介使用形态的多样性,强调了受众需求对传播效果的制约作用。

c. 它也指出了大众传播对受众具有一些基本效用,这对过分强调大众传播无力的观点也是一种矫正。

(3)“使用与满足”研究的局限性

①过分强调个人和心理的因素。该研究过分强调个人的和心理的因素,行为主义和功能主义色彩较浓,对社会条件和社会结构因素的作用未能进行充分的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