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系801经济学原理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目录

201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系801经济学原理考研强化模拟题(一) ... 2 201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系801经济学原理考研强化模拟题(二) . 11 201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系801经济学原理考研强化模拟题(三) . 19 201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系801经济学原理考研强化模拟题(四) . 27 201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系801经济学原理考研强化模拟题(五) . 34

一、简答题

1. 为什么说“相对人日过剩”和“平均利润率下降”是资本积累的两大社会经济后果?

【答案】(1)“相对人口过剩”是资本积累的社会经济后果,这主要是因为:

①随着资本积累的发展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社会总资本中不变部分和可变部分的比例会发生变化,可变资本部分相对减少,不变资本部分相对增加。因为对劳动的需求不是由总资本的大小决定的,而是由总资本中可变部分的大小决定的。所以在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条件下,它随着总资本的增长而按比例地减少。对劳动的需求,同资本量相比相对地减少,并且随着总资本量的增长以递减的速度减少。因而,出现了相对过剩人口。

②在现实经济运行过程中,相对人口过剩规律并不是以简单的机械的方式赤裸裸地表现出来的,而是随着资本积累运动而周期性地变化,并分布在不同的生产部门之中。相对过剩人口的出现与部门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绝对量和相对比例的变化相联系。

③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构成了劳动力市场和剩余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机制和条件。

第一,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运动是繁荣、危机、萧条和复苏等阶段组成的周期性的波动过程,资本增殖对于劳动力的需求随着经济的周期性波动而在不断发生变化,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可以随时调节和满足不同时期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从而起到劳动力蓄水池的作用。

第二,过剩人口形成一支可供支配的产业后备军,它绝对地隶属于资本,不仅可以随时为资本增殖的需要提供劳动力资源,而且通过劳动市场的竞争,对工人的就业和工资水平的形成施加压力,从而把劳动力市场的作用范围限制在符合资本增殖需要的界限之内。

(2)“平均利润率下降”是资本积累的社会经济后果,原因主要是:

①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家必须不断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这必然会导致劳动生产率和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由于可变资本相对下降,而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所生产的,所以剩余价值下降,平均利润率下降。

②平均利润的下降趋势并小排斥利润总量的绝对增加。一方面,这是因为在有机构成提高的同时存在着其他一些起反作用的因素阻碍着平均利润率的下降,如剩余价值率的提高、工资被压到劳动力价值以下、不变资本各要素变得便宜、相对人口过剩、对外贸易等等; 另一方一面,为了抵消利润率下降造成的损失,资本家只得提高积累率,增大积累量,从而使总资本急剧地增大,结果使得利润率下降的同时利润总量却增加了。

③利润率下降不断加剧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内在矛盾

首先,利润率下降的规律表现为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剩余价值的实现之间的矛盾。一方面,剩余价值的生产条件只受社会生产力的限制,资本主义生产具有无限扩张的内在冲动; 另一方面,剩余价值的实现条件却受不同部门的比例和社会消费力的限制。这两个方面不仅在时间和空间上是

分开的,而且在概念上也是分开的,因此两者出现了矛盾。

其次,平均利润下降规律还表现为生产的扩大和价值增殖之间的矛盾。一方面,资本总量的增加,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促使平均利润率下降,另一方面,由必要劳动时间缩短而造成的剥削程度的提高又有助于阻碍平均利润率的下降。由于剥削程度的提高有不可逾越的限制,因而,平均利润率的下降是总的趋势。利润率的下降促使资本家更多地进行积累,增加资本总量,以达到增加利润总量的目的。而在现有资本量一定的条件下,资本积累量的增加主要取决于相对剩余价值和由此决定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但是,劳动生产力的发展又必然会导致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从而促使平均利润率下降。资本主义生产所要达到日的即价值增殖同实现这个目的所要达到的手段即劳动生产力的发展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第三,平均利润率的下降过程中还引起人口过剩时的资本过剩。所谓资本过剩,实质上总是指那种利润率的下降不会由利润量的增加得到补偿的资本的,而且由于资本通常以商品的形式出现,资本过剩包含商品过剩,于是大量资本闲置,生产被破坏。

由此可见,资本的积累、平均利润率下降规律以及由此导致的人口相对过剩、商品过剩和资本过剩,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产物和表现形式,它们集中地反映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历史性和过渡性。无论是人口的过剩、商品的过剩还是资本的过剩,都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它们并不表示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与人们的实际需要相比生产得太多了,它表示的是相对于剩余价值增殖的需要和以对抗形式存在的财富生产得太多了,说明了这种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

2. 影响居民储蓄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居民储蓄行为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可以将这些因素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影响居民储蓄数量的因素,另一类是影响居民储蓄形式选择的因素。

(1)影响居民储蓄数量的因素

居民的收入水平是影响其储蓄数量的第一个因素。其他条件不变,居民的收入水平越高,其储蓄额越大; 收入水平越低,则储蓄数额越小。影响居民储蓄数量的第二个因素是金融工具的收益率。其他条件不变,利息率、债息率和股息率越高,居民的储蓄数额就越大; 相反,则其储蓄数额越少。

除了收入水平和金融工具收益率这两个主要因素之外,物价总水平的变动也会影响居民储蓄的数量。在通货膨胀的形势下,如果利率的上升幅度低十物价水平上升幅度,居民储蓄额将有可能下降。

(2)影响居民储蓄形式选择的因素

居民储蓄形式的选择也就是对银行存款、股票、债券等金融工具的选择。这种选择又称个人投资形式选择。在影响居民个人的这种选择的经济因素中,较重要的有以下三个因素:

①不同金融工具的收益率的差距。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居民趋向于选择收益率较高的金融工具为储蓄手段。

②不同金融工具的风险程度的大小。一般说来,购买政府债券、在银行存款的风险较小。而购买企业的股票和债券风险较大。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居民趋向于选择风险程度较小的金融工具

作为储蓄手段。

③金融工具的灵活性。这是指金融工具变现和转为其他形式的难易程度。以银行存款来说,活期存款的灵活性就大于定期存款。而股票和债券的灵活程度,则取决于证券交易机构的发达程度。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居民趋向于选择灵活性较大的金融工具作为储蓄手段。

3. 怎样理解科学技术和管理在商品价值创造中的作用?

【答案】(1)科学技术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

在现代经济中,人们对于知识、信息和高科技的运用过程中形成了高科技劳动,这种高科技劳动作为生产劳动不但参与价值的创造,而且在价值创造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①科学技术在价值创造和市场竞争中具有决定盈亏的重要作用。根据劳动价值理论,商品交换是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进行,价值量则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非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这对商品生产者具有极重要的意义。因此,每个商品生产者都极为重视降低自己的个别劳动时间; 而降低个别劳动时间,必须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实现; 而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则要通过提高劳动的科技含量来决定。

②科学技术对于商品生产者取得和保持市场竞争优势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一般说来,商品生产者为取得竞争优势都会力争率先使用高科技劳动。

③科学技术促进了生产力的进步,最终对商品价值创造产生影响。科学技术在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时一方面使劳动对象的范围更广,性能更好; 另一力面,科学技术能够培养出素质更高的工人、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高素质的人的因素和高效能的物的因素的结合,形成新的生产力,从而使得社会平均劳动的性质出现了新的变化,体现在商品的价值创造上。

需要注意的是,科技人员的高科技劳动创造价值不等于科技本身创造价值。科技人员的劳动是一种活劳动的形式,科学技术则是一种物化劳动的形式。商品的新价值只能由活劳动所创造,而物化劳动形式的科技本身不创造新价值。

(2)管理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

管理劳动也创造价值。根据社会发展的变化,客观上要求把创造价值的劳动从物质生产领域向一些非物质生产领域扩展。管理劳动是整个生产劳动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管理劳动首先是一种具体劳动,因为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必须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指挥、监督等一系列管理活动,可见,管理劳动是一种与生产使用价值有直接关系的有用劳动。管理劳动又是一种抽象劳动,管理人员的劳动与其他生产劳动者一道作为生产过程的人力要素,利用物化劳动因素,生产出物质产品,并使自己的劳动凝结于新商品之中,它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当然也和实际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一样,形成必要劳动时间的一部分,构成商品的价值。也就是说,管理人员的劳动与其他生产人员的劳动一起形成新价值,实现价值增殖。由于管理劳动是一种复杂的高智力劳动,因此,它在商品新价值形成中的贡献是多倍的简单劳动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