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武汉科技大学艺术概论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无意识
【答案】无意识也称“潜意识”或“下意识”,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它是指未被意识到的、潜在的心理活动,即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一种内在的心理活动。艺术创作是人的一种高级的、复杂的创造性活动,艺术家在无意识或下意识的状态下,突破了常规思维的局限和束缚,在无意识向显意识的转化过程中,以异于平时的方式冲破了原来的框架,使得创造性的飞跃、顿悟或灵感不期而至。
2. 艺术典型
【答案】艺术典型是指既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又具有广泛深刻的共性,并达到了共性与个性的完美结合的艺术形象体系。艺术典型就是高度真实、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它一方面以非常鲜明生动的形象和特殊性充分地、集中地表现出社会生活的本质和普遍性; 同时,它又凝聚着创作主体突出的个性、真挚的情感和独特的审美创造,也就是既概括出事物与人物的普遍性和共性,又具备鲜明的、生动的个性和特殊性。它是普遍性与特殊性、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它要求在个性中体现出共性,在特殊性中体现出普遍性,在偶然中体现出必然,在现象中体现出本质。如:鲁迅笔下的阿Q 、罗中立的《父亲》、米开朗基罗的《大卫》等。
3. 艺术作品
【答案】艺术作品是艺术家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媒介和艺术语言,通过艺术构思和艺术创作,将艺术家头脑中形成的主客体统一的审美意象物态化创造出来的审美鉴赏对象。艺术作品既是艺术创作的诉求对象,又是艺术消费的主要对象。它作为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主题,蕴含着丰富的内容,集中体现了人类的审美经验、审美意识和审美创造。
4. 蔡元培
【答案】蔡元培是我国近代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和爱国主义者。蔡元培是辛亥革命后的第一任教育总长,1917-1926年期间任北大校长。他认为:“文化进步的国民,既然实施科学教育,尤要普及美术教育。”曾发表过《以美育代宗教说》、《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等论文。寄希望于以纯粹之美育来陶冶人们的感情,把美育作为改造国民精神的手段。
5. 有意味的形式
【答案】“有意味的形式”是英国艺术批评家克利夫·贝尔提出的对艺术本质理解的表述。贝尔通过“后印象主义”的绘画,发现了线条、色彩的构成关系与排列组合在绘画作品中具有的独立价值和意义,他把这些构成方式和排列组合视为“有意味的形式”。贝尔的理论细加推敲不难发
现其循环论证的毛病,但是它直接为塞尚以来的现代主义创作提供了理论依据,推动了现代主义艺术的发展,在美学上影响深远。
6. 艺术风格
【答案】艺术风格是艺术作品在整体卜呈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面貌,它是通过艺术作品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更为深刻、更为本质性的时代、民族及艺术家个人的审美理想等内在特征的外部印记。艺术风格既有鲜明的多样性特点,又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
7. 艺术作品的内容
【答案】艺术作品的内容是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具体的、生动的生活和情感内涵。艺术作品的内容来源于艺术家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是艺术家在意识中创造出来的,具有精神性的内涵。艺术作品的内容不是抽象的概括说明,而是题材、主题、情节、环境等因素融会而成的具体、生动、完整的展示,主要由题材和主题两种因素构成。
8. 意蕴
【答案】意蕴是指艺术作品内在的含义、意义或意味(其中蕴含的深层的人生哲理、诗情画意或精神内涵)。它是感性的、具体的、可以多重理解的。艺术作品的意蕴大致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寓于各门类艺术的物质材料之中; 第二个层次包含在作品的形式构成之中; 第三个层次是作品中的物象、时间、情节等的指称意义和表现意义:第四层次是文化意义,也就是约定俗成的意义和本质的意义。意蕴的各个层次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并只有在整体性中才得以确定。艺术意蕴具有多义性、模糊性和朦胧性等特点,它深藏于作品内部,需要欣赏者靠心灵去感悟、体现。艺术意蕴是艺术创造的最高境界,也是艺术作品具有不朽艺术魅力的根本原因。
二、简答题
9. 如何理解“艺术生产”。
【答案】在对“艺术生产”问题的探讨中,马克思明确提出了“艺术生产”概念,将“艺术”与“生产”联系起来,从生产实践活动角度出发来考察艺术问题,把艺术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这在美学史和艺术史上都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创举。
(1)艺术生产将创作主体的精神和审美意识渗透于生产过程,并物化为审美产品
艺术生产是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统一。它是以审美思维和审美物化为手段,进行艺术创作和制作的活动,是艺术创作的精神实践与物质实践的统一。艺术生产包括艺术创作和艺术制作,涵盖了艺术思维的整个过程,但它又不能取代艺术思维的方式,艺术思维方式主要是对客体世界的认知和反映,艺术生产则主要是对客体世界的变革与创造。
(2)艺术生产要遵循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一般规律,且不能完全遵循
在此基础上,遵循与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有密切联系的、属于艺术生产特有的规律。艺术生
产的规律,就是在艺术规律的规范和指导下,遵循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基本原则,按照美的规律和艺术特性的要求,创制审美产品的一般性规律。
(3)艺术生产遵循精神性与物质性、审美属性与商品属性、创造性与工艺性、个体生产与集体生产的统一。
10.什么是“拉斐尔前派”? 列举“拉斐尔前派”的主要艺术家和艺术作品。
【答案】(1)“拉斐尔前派”的内涵
拉斐尔前派,又称“前拉斐尔派”,是指1848年在英国兴起的美术改革运动。最初由3名年轻的英国画家约翰·埃弗里特·米莱斯、但丁·加百利·罗塞蒂和威廉·霍尔曼·亨特所发起,旨在改变当时的艺术潮流,反对那些在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的时代之后在他们看来偏向了机械论的风格主义(Mannerist )画家。
(2)“拉斐尔前派”的主要艺术家和作品
①威廉·霍尔曼·亨特及其作品
威廉·霍尔曼·亨特是“拉斐尔前派”的领袖。在绘画手法上,威廉·霍尔曼·亨特标榜朴素非技巧的写实主义。主题不受因袭的束缚,以真挚的宗教性和道德性为最主要的选择标准。他自认是拉斐理论的指导者。晚年所著的自传就此成为有关此派的重要文献。他作品的主题以精神和写实主义技法共存,成为象征主义绘画的一个典型。其代表作《觉醒的良心》显示了“拉斐尔前派”的特点。
②但丁·加百利·罗塞蒂及其作品
但丁·加百利·罗塞蒂是“拉斐尔前派”中最有特色的画家。他的绘画有美中不足的缺陷,讨厌风景画和详细描绘细节,其作品中水彩占了绝大部分。他的代表作品《圣母颂报》于宗教情绪中揉入了对性爱的迷恋,体现出他艺术的基本特色。
③约翰·艾佛雷特·米莱及其作品
米雷初期风格是基于拉斐尔前派的理念,以忠实的自然描写为基础。后期的佳作大部分为肖像画。米雷同拉斐尔前派画家们的作品都有一种共同特色即对爱情与人生像诗歌般的抒情,将枯萎或炽热的情感再度燃烧。代表作品有《奥菲利亚》,《奥菲利亚》从莎士比亚的戏剧《哈姆雷特》中寻找灵感。米莱斯描绘奥菲丽娅掉进河里悲惨死去的画面,是为人熟知的源自莎士比亚的戏剧《哈姆雷特》的插图之一。
同时画中人物的塑造同样令人动容,奥菲丽娅静静地飘浮在清澈的水面上,一个由各色花朵编织而成的花环,散落在她的手边,就像是她生前姿容的写照,仿佛她终于摆脱了这罪恶深重的尘世,漂向无忧的净境。在她的略显苍白的脸上,感觉到的是一种短暂惊慌之后的从容和解脱。画家以极为工细精湛的写实技巧和神奇的画境创造,震惊了当时的英国画坛和观众。
11.西方建筑艺术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 各阶段的特点为何?
【答案】建筑艺术作为民族文化的体现和时代精神的镜子,又总是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反映出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由于历史的悠久、数量的众多、风格的差异、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