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本课题研究除绪论和结语外,共分五章二十一节六十八子目。对明代 诗坛领袖李攀龙从生平经历到文学观念、文学创作进行了详细分析,涉及的内容 及具体章节安排如下: 绪论部分介绍了本课题研究的状况以及研究的意义、方法,在大陆学界尚未 有专著研究李攀龙这个作家的前提下,吸收现有研究成果,确立选题。 第一章考察了李攀龙的生平经历。本着“知人论世”原则,按作家行踪分五 个阶段,重点有二:其一,任职京城、顺德时期(1546~1556),转捩时代风气, 揭橥复古要义,组建后七子派诗社,掀起复古运动的新高潮。其二,归隐历下时 期(1558~1567),肆力文学创作,沟通南北诗风。攀龙自32岁中进士到57岁去 世,一生三仕三已,为官时问总计不过十六、七年,无论任职何处,都奉公守法, 敬业爱民,留下清正廉洁的美名。他至孝侍母,爱护家人,关爱朋友,是一个情 感丰富的人。他性格孤介亢直,个性鲜明,不善结交,有自己的交游原则,常率 性而为,不依违行事。因仕途蹇厄,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文学创作中。 第二章梳理了李攀龙作品的刊刻和流传情况。作品的流传在一定程度上也反 映文学风气的迁移,本章主要着眼于文献学的意义,对作品的结集情况以及编辑 诗歌选本的情况进行溯源清流。本章还包括作品辑佚和系年部分。 第三章是李攀龙文学思想研究。首先,从时代、环境和儒道思想的影响上, 分析作家文学思想形成原因。包括与时代主流思潮顺应和逆动两方面,即:与崇 汉尊唐有顺应的一面,还有突破理学束缚要求主体精神独立的一面;受前七子文 学复古观念的引导和人格取向的感召,受齐鲁尚古、济世、侠义之风的影响,走 上复古之路;受儒道思想的双重影响,儒家的崇古观念、道家的追求个体精神自 由观念,影响到了从人生选择到文学取向上的各个方面。其次概括了其文学思想 的五个主要方面。一,认为文学既具有辅佐政治的功能,又具有自我愉悦的功效: 二,文学应以情为主,诗以言志,以情动人;三,在理与辞的关系中,有“视古 修辞,宁失诸理”的极端言论,但实际取向则认为理通辞顺,“文质彬彬”才是最 佳状态,以极端言论反对理学充斥、冲击文学是其原初动机。四,在格调、才情 与法式关系上,认为格高调古是的追求目标,调整个人的才情以适合法度,这一 点最为保守。五,变俗趋雅,以符合古雅的艺术标准。在创作实践中,有两条原 则,一是悬置高的,摹拟求似,去粗取精,融会贯通;一是创作过程中,需保持 虚静的精神状态观照外物,再精思求进,再锤炼出精。李攀龙对发扬七子派复古 诗学最大的贡献在于编选了《古今诗删》,虽然几乎没有选例和评点,鉴于其流传 广泛,尤其是选唐诗部分影响很大,则对选本反映出的文学观念和审美心态进行 了揭示。 第四章,李攀龙诗歌创作研究。对李攀龙创作的两千余首诗歌,按照体例和 题材进行内容分析和艺术考察,通过辨证分析,认为其诗歌的艺术价值不可一概 而论,拟古乐府部分,是其拟议的主要形式,指导思想是“拟议成变”,创作中拟 议多,变化少,但也有一些描写时事、抒发个人情感的内容,并非一无可取。古 诗部分,七言古诗内容丰富,情感真挚,比五言古诗好。近体诗七言律绝佳作叠 出。古诗和律绝具有以下几个艺术特色:骨气道劲、情思壮大;愤激悲凉,委婉 深切;声调宛亮,情韵流动;规模法式,点化古人。在规模法式这一点上,李攀 龙表现得尤其突出,以至其诗歌有意象老化、章法陈旧的缺点,影响了创作质量。 此外,选取了他的边塞诗进行分析。海防诗是反映明人独特面貌的诗歌,而边塞 诗创作中集中体现了他取法对象和创作结果之间出现的偏差。作为一个例证,说 明文学创作离不开时代面貌,丧失了现实社会的支持,只是在创作上取法某某,- 则只能是作者的一相情愿,作品只能以现实社会为基础。 第五章,李攀龙文章创作研究。首先厘定了其散文复古理念,对长期以来认 定七子派“文必秦汉”进行辨证,通过考查其言论和创作,得出结论,李攀龙为 代表的后七子除了标置先秦、两汉散文外,还吸纳魏晋六朝艺术精神,真正吐弃 的是中唐以后的散文。对先秦、两汉散文的推崇包含人文精神和法式两部分,前 者体现对古典人文理想的追求,后者体现辞章学意义的探索,在审美价值上,则 魏晋六朝散文都有可法之处。创作观念上,主张取法古人,自出心得。他创作的 三百余篇文章中,散文占绝大部分,其散文在“真”的基础上,具有四个艺术特 色:构思巧妙,结构严谨;主旨突出,剪裁得当;气盛辞瞻,笔调雄健;句式古 雅,语言典丽。弊端也显而易见,过度偏执于古人法度,袭用古语成言,导致钩 章棘句、诘曲聱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表情达意。鉴于李攀龙有批评“唐宋派" 的激烈言论,对“后七子”与“唐宋派”关系重新考察,认为两派人物年辈相仿, 唐宋派在文坛上比后七子早崛起大约十年的光景,但同处于嘉靖朝皇权至上、柄 臣弄权、文风浮靡的历史风雨中,都表现出了救世、以复古纠正萎靡文风的热情, 但在师法对象、艺术审美和诗文发展的关注上,表现出不同;两派关系不是对立, 而是和而不同。终明一代,唐宋派的影响小于七子派。 结语部分对研究对象进行了综合性、立体化地勾勒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