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士]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概念题

1. 《第一财经日报》

【答案】2004年11月15日,由上海文广、北京青年报、广州日报三家集团共投资一亿元的《第一财经日报》发行。《第一财经日报》为对开大报,每周一至周六出版,以京津唐、长三角、珠三角、香港等经济发达地区为核心,辐射至全国其他经济区域。《第一财经日报》涵盖了广播、电视、报纸,且跨地区、跨媒体、跨行业“三跨”经营,打造了中国第一家跨媒体经营的财经传媒平台。

2. 《南华早报》

【答案】《南华早报》是香港现存英文报纸中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一家,创刊于1903年11月7日。它以股份公司的名义出现,由英国出版商肯宁哈姆主办,英资汇丰银行拥有该报大部分股权。1987年被澳洲报业大王默多克收购,1993年该报又被郭鹤年收购。该报长期以来支持港英政府的政策。

3. 媒介素养(medialieracy )

【答案】1992年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给出了如下定义: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其意义不仅在提升普通公众积极利用媒介的能力,还在于提升受众对媒介讯息的选择、批判、使用能力,使之成为建构健康媒介生态必不可少的一环。媒介素养不仅被视为公众制衡媒介不良表现的力量,而且作为公民权利和责任的组成部分,媒介素养旨在强化公众的传播权,以及公众对大众传媒在民主机制中发挥正面作用所担负的责任。

4. “双百”方针

【答案】“双百”方针,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1956年4月党中央在讨论十大关系的过程中,确定的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科学和文化事业的重要指导方针,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正式宣布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作为党发展科学、繁荣文学艺术的指导方针。“双百”方针的提出,吸取了我国历史上学术、文化发展的经验,总结了我们党领导科学文化工作的经验和教训,也借鉴了外国党领导科学文化工作的经验和教训。这是一个符合社会主义科学文化发展客观规律的方针。

5. 台湾电视公司

【答案】台湾第一家电视公司台湾电视公司(简称“台视”),创立于1962年4月28日,是台湾地区第一家电视台,简称“台视’,、"TTV" 。首任董事长为林柏寿,总经理为周天翔,资本额新台币三仟万元。同年10月10日,由蒋介石夫人宋美龄按钮,台湾电视公司正式开播,开启台湾地区电视史。与中国电视公司(CTV )、中华电视公司(CTS )并称为台湾的老三台。老三台加上民间全民电视公司与公共电视台,合称为台湾五大无线电视台,简称无线五台。

6. 《联合报》

【答案】《联合报》是台湾发行量最大的两家民营报纸之一,于1951年9月16日创刊于台北,初名为《民族报、全民日报、经济时报联合版》,1957年6月正式定名为《联合报》。该报以“反共、民主、团结、进步”为言论方针。目前《联合报》已发展成规模可观的报业集团,又称“联经”集团,由台湾“报业巨子”王惕吾任董事长。该报业集团较多地反映台湾大企业和财团的利益,注重社会新闻,一些专栏办得颇具特色,并注重编排印刷系统的自动化。1982年9月正式启用中文编排电脑作业系统,成为台湾地区中文报纸中第一家使用电脑编排的报社。

7. 《昭文新报》

【答案】《昭文新报》是第一份由中国人自己创办的中文报纸,1873年8月8日在汉口创刊,艾小梅创办。初为日报,装订如书册状,用白鹿纸印刷,三个月后因阅者较少而改为五日刊,内容以奇闻轶事、诗词杂作为主。《昭文新报》虽然昙花一现,却是国人自办报刊历史的开端,为中国人自己办报做了最早的尝试。

8. 国际新闻社

【答案】国际新闻社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间通讯社,简称“国新社”。1938年,在周恩来的指导下,以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会员为骨干,采取合作社形式,在武汉成立。同年10月20日在长沙成立并对外发稿,主要创办人和负责人有范长江、胡愈之、刘尊棋等。11月,迁至桂林并设总社,成为全国性通讯社,正式对国内外发稿。1939年,香港原有的国际新闻社并入,改为分社。同时,在重庆设立办事处。“国新社”在政治上接受共产党的领导,集中了一批进步的新闻工作者,形成了一个全国性的通讯社。稿件以通讯为主,向国内和海外华侨报纸发稿,影响很大。1941年皖南事变后,桂林和重庆两社在国民党的迫害下关闭,香港分社活动到太平洋战争爆发。1945年日本投降后,“国新社”在香港重建,继续发稿,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9. 《大众生活》

【答案】《大众生活》,1935年11月16日在上海创刊,邹韬奋主编。主要撰稿人有邹韬奋、金仲华、章乃器、杜重远、陶行知、沈雁冰等。《大众生活》以“力求民族解放的实现、封建残余的铲除,个人主义的克服”为办刊宗旨,主张团结抗日、民主自由。该刊设有“星期论坛’,、

“时事论文’夕、“国内外通讯’,、“社会漫画”、“随笔小品’,、“大众信箱”等栏目。“一二·九”运动爆发后,大力宣传抗日救亡,反对对日妥协,支持学生爱国运动。该刊最高发行数达20万份,是当时国内销量最大的刊物。1936年2月出至第16期后,被国民党政府封禁。1941年5月17日在香港复刊,由邹韬奋、金仲华、沈雁冰、沈志远、夏衍、胡绳、千家驹等组成编委会,邹韬奋任主编,同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停刊。

10.“左翼记联”

【答案】1931年10月21日,中国新闻研究会在上海成立,该会于1932年3月20日在上海成立中国左翼新闻记者联盟(简称“左翼记联”)。联盟在国内及海外南洋等地发展盟员,并在上海法国租界内创办国际新闻社,向国内外报刊供稿,报道的主要内容为抗日活动。联盟还通过上海的新声通讯社、远东通讯社,发布有关中国共产党抗日主张和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的消息。

二、简答题

11.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新闻业面临哪些挑战?

【答案】2001年11月10日深夜,世界贸易组织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审议通过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决定。从这一刻开始,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将与其他产业一样面临一个更加开放的竞争环境。对新闻事业来说,加人世界贸易组织,意味着要承担更多挑战。

(1)按照协议,允许外国资本进入我国的电信业和网络业,并占有49%的股份,这将占去同属信息产业的新闻传媒的一部分市场份额,从而构成对新闻业的直接冲击; 西方大量文化产品通过合法渠道进入我国,对具有某种文化产业性质的新闻业更是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2)西方发达国家大批量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长年累月地涌入,将对国人的价值观念发生巨大深刻的影响,进而改变中国新闻传媒和新闻事业发展的外部条件。

(3)另一方面,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也给新闻事业带来了机遇。中国政府承诺加大信息透明度,并规定了相应的制度。政府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对民主建设,新闻自由度提高都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12.评述蔡和森、瞿秋白、挥代英、萧楚女、邵飘萍等的报刊活动与贡献。

【答案】(1)蔡和森(1895一1931)字润寰,号泽膺,又名和仙,湖南湘乡人。他担任《向导》主编两年零八个月,在该刊上发表文章360多篇,其中署名“和森”的130篇,和向警予合署“振宇”的36篇,署名“记者’,、“本刊同人”的,也大多是他写的。这些文章,有对现实问题作系统分析的每篇五六千字的政论,也有每篇仅二三百字的短论。内容涉及面广,有国际的,也有国内的; 有政治、经济的,也有外交方面的。蔡和森有很高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他的文章能抓住重要的实际问题,提到理论高度来分析,具体生动地宣传党的纲领和政策。他于1925年冬赴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会议,1931年在香港被捕后引渡至广州,被反动军阀杀害。

(2)瞿秋白

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领导人,他一生为新闻事业付出了很多心血。1919年,他就参与了启蒙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