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士]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概念题
1. 时务文体
【答案】指19世纪末,以梁启超为主笔的《时务报》所形成的评论文风和文章体式。它有三个突出的特点:(1)行文自由,不拘一格; (2)语言平易,使用俗语、欧式句式; (3)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这种文体最早是王韬在《循环日报》运用的,当时叫“报章文体’,; 梁启超在《时务报》上运用得最好,因此被称为“时务文体”。后来,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运用得更加成熟,又被称为“新民文体”。
2. 刘少少
【答案】刘少少是民国初年著名的新闻记者,他与黄远生、徐彬彬一起被誉为“民初三大名记者”。刘少少青年时代就学于岳麓书院,1905年留学日本,曾协助杨度创办《中国新报》。1909年回国任北京《帝国日报》编辑,开始用“少少”笔名,取“少年中国之少年”之意,撰写政论鼓吹立宪,在新闻界崭露头角。武昌起义后,刘少少一度回湖南,任《湖南新报》和《公言》杂志编辑。北京《亚细亚日报》初创时,他一度应聘为主笔,但1915年上海《亚细亚日报》聘他为主笔则被他拒绝,因而遭通缉。1918年后,刘少少受聘为北大讲师,研究老庄哲学。刘少少一生在政治上趋于保守,无大作为,然其为文独辟蹊径,庄谐杂出,时有新意,为一部分旧知识分子所欣赏,有报界“怪杰”之称。
3. 严复
【答案】严复是我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报刊活动家和翻译家。曾赴英国留学海军,回国后任海军教学工作。甲午海战后,作为海军成员的严复感到痛心疾首,连续在天津《直报》上发表文章,猛烈抨击科举制度和封建君主制度,提出了“开民智”、“厚民力’,、“明民德”的主张。这些文章发表在”公车上书“之前,在当时的思想界有很大影响。
1897年,在维新派办报热潮的推动下,严复与友人集资创办了《国闻报》和《国文汇编》,大力鼓吹变法维新。《国闻报》成为了当时维新派在华北的重要舆论基地,一也是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口报。严复认为办报的目的是“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他在《国闻报》上翻译并发表了《天演论》,第一次向中国人介绍了进化论学说,起到了巨大的思想启蒙作用。严复并不赞成维新派倡民权、开议院的主张,属于维新派中的右翼,且很少与康、梁交往,故戊戌政变后未被追究。之后他潜心翻译工作,思想渐趋保守。
4. 旗报和牌报
【答案】旗报和牌报是广泛使用于明末起义军中的新闻传播工具。旗报渊源于古代的露布,初见于汉朝,大量使用于魏晋隋唐等朝; 是一种书于帛,建诸竿,外形类似旗帜的新闻传播工具。一般用来传播克敌制胜的消息,有时也用来发布张皇国威和声讨敌方的政治檄文。经常书写鼓动口号,捷报,文告等,由专人骑快马在敌前敌后传送,起到鼓舞士气、动摇敌军的作用。牌报是书写在木牌上的新闻传播工具,形状大小无统一标准,内容作用类似于旗报。牌报是由农民起义军的营、镇、各军都督府和大顺政权的地方行政机构等各级军政部门分别发出的。牌报的内容十分庞杂,目的在于通报情况,壮大声势,安定民心,瓦解敌人。
5. 《上海新报》
【答案】《上海新报》是上海第一份中文商业性报刊。创刊于1861年11月19日,由北华捷报馆创办、字林洋行出版。初为周刊,后改为周三刊。伍德为首任主编,内容主要是广告和航运、行情等商业材料。1868年2月革新版式,白报纸两面印,直栏。1869年开始刊登“伦敦电报行情”,是最先刊登电讯的中文报纸。该报也刊载新闻,主要是选录《京报》和本埠新闻。1872年7月2日,为和新创刊的《申报》竞争,该报改为日报,内容有所调整,且压低报价,终因亏损严重于同年年底停刊。
6. 《文汇报》
【答案】《文汇报》是上海“孤岛”时期创刊的著名抗日报纸,战后于1945年8月18日在严宝礼的主持下恢复出版,日出8开一张,不标刊号,以号外形式出版,至9月6日正式复刊,使用正式刊号,日出4开一张(后扩为对开大报)。该报声称为无党派色彩的纯商业性报纸,但实际上在政治上倾向国民党,不久后由于中共党员以及进步人士参加编辑工作而逐渐转向进步。
7. “三·一”事件
【答案】“三·一”事件是在港英政府当时抑“左”护“右”、亲美拥台的立场下,“左”派报纸与港英当局发生冲突的结果。1951年12月,香港九龙东头村发生一场大火,使16000多人沦为灾民,因为这一地区的居民多为爱国拥共的工联会会员,他们怀疑大火是有目的的纵火案,遂开展了大规模的群众运动。《大公报》、《文汇报》、《新晚报》也大造反对港英当局的舆论。中共华南分局对此十分支持,决定于1952年3月1日派出慰问团到香港支持灾民的斗争。因此,3月1日这一天,港英政府如临大敌,明令禁止慰问团入境,而周恩来总理得知消息后,命令广东有关部门火速拦截慰问团,不准慰问团去香港; 同时通知《新晚报》立即刊登慰问团不再来香港的消息。但聚集的群众并不知内情,与港英警察发生了大规模冲突,警察开始射击造成多人伤亡,史称“三·一”事件。
8. 澳门广播电视公司
【答案】澳门广播电视公司简称“澳广视”,1982年由澳门广播电台改组而成,分为中文台
和葡文台两部分。1984年5月13日,该公司筹建的电视台正式开播,从而结束了澳门没有电视台的历史。创建之初每周只播40小时,覆盖面仅及本地。由于收视率太低,难以拉到广告,开办之初就亏损一千多万澳元。经过四年多的经营,“澳广视”接收私人股份,转为私营公司,政府拥有50.5%的股份,同时延长播放时间,推出新鲜节目,直播大型活动等。但至今尚未扭转亏损局面。
9. RadioPeking
【答案】RadioPeking ,是北京广播电台的呼号。北京广播电台于1950年4月10日宣告成立,以“RadioPeking" 为呼号,用英语、日语、朝鲜语、越南语、缅甸语、泰语和印度尼西亚语7个外国语种播音,此外还用普通话、广州话、厦门话、潮州话和客家话对海外华人华侨播音,每天播音时问为11个小时。
10.中国近代报刊四要素
【答案】中国近代报刊四要素是指以新闻、言论、文艺(副刊)、广告四要素组成的中国近代报刊格局,最早是外报形成的。如《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等就有大量自撰的言论,也有文艺作品和消息。《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首次登载行情物价表,并在新闻后加编者按。《遐迩贯珍》首次运用插图,首辟广告专版。1876年《申报》第一个刊登新闻画。1897年11月24日,上海《字林沪报》附出的《消闲录》是中文报纸的第一个副刊。中国近代第一份新闻、评论、副刊、广告四要素俱全的日报是《申报》。
二、简答题
11.1902年后中国本土报刊事业的发展状况。
【答案】1902年之后,随着“报禁’,、“言禁”的废除,慈禧“新政”的成果开始在报刊界显现,中国民族新闻事业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
慈禧实行新政之后的十年间,中国的各类报刊齐头并进,各有进展。表现为:
(1)商业报纸发展加快,形成了一批较有规模、注重经营、比较成形的商业报纸,如上海的《申报》、《新闻报》。
(2)涌现了一批以西方的新闻业为榜样,既重视经营,也重视社会效益的民办报纸,如上海的《中外日报》和北京的《京话日报》。
(3)支持维新变法的一些知识分子借“新政”开张、“言禁”稍弛的机会,重新恢复了办报活动。创办了以天津《大公报》、上海《东方杂志》为代表的一批有影响力的报刊。
(4)革命派在国内的办报活动开始崭露头角。一些明显倾向革命的报刊在上海、武汉等一些革命党人比较活跃的城市开始出现。由于清政府和外国租界当局的干涉,这些报刊大多受到压制,旋起旋灭,但这些报刊不为所动,常常前赴后继,越战越勇,产生了很多彪炳史册反压制的事件,如“苏报案”、“大江报案”等。1905年是一个分水岭,1905年以前革命派的报刊活动只是吹皱一池春水,这以后渐成燎原之势。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