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云南大学631政治学原理考研冲刺密押卷及答案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公共权力
【答案】社会公共权力是全社会范围内的政治权力,就全社会共同体来看,社会公共权力是以全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即社会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只有社会公共权力是政治权力,其他范围和层次上形成的共同力量只是社会或政治力量而不构成政治权力。社会公共权力在原始社会是社会共同体意义上的公共权力,在国家产生后,它表现为国家权力。由于私有制社会中剥削阶级的利益常常冒充为全社会的共同利益,因而剥削阶级政治权力常常以社会公共权力的虚幻形式出现,社会主义社会中的社会公共权力才在本质和形式意义上重新回归全社会的权力。社会公共权力所具有的特点:
第一,普遍性,它作用于全社会和每个社会成员,并在这个范围内普遍有效;
第二,至上性,它是社会范围中的最高权力,不允许同样范围和层次上其他同等权力的存在。
2. 政治统治的强制方式
【答案】政治统治的强制方式是指政治权力主体以强力直接实现统治的方式。政治统治主体凭借自己掌握和控制的政治权力和政治资源,对于危害特定政治统治秩序的敌对群体、敌对势力和社会成员,采取强力压迫、权利剥夺和分化瓦解等方式,以消除或者减轻其对于政治统治主体地位和社会政治秩序的威胁、危害和破坏。强治方式还包含着政治权力主体凭借政治权力的强制力,对于危害特定政治统治秩序的敌对群体、敌对势力和社会成员进行的行为强制,比如限制行为自由、强制劳动等等。强治方式是政治统治本质的直接体现,也是政治权力的直接运用。对于政治统治的建立、维护、巩固和实施来说,强治方式的效用更多地体现在弱化对于政治统治主体力量、地位和统治秩序的危害力量方面。
3. 政治统治
【答案】政治统治是指在权力制约关系的矛盾性和同一性双重驱使下,政治统治行为主体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地位和权力制约关系,必须建构政治权力主体对于其他社会政治力量和社会成员的控制和约束关系。而建构这种关系的基本途径,在于把政治权力转变为政治权威,在政治权力主体和其他社会政治力量和社会成员之间建立权威与服从的关系。在内容上,它体现为把权力制约关系转化为政治权威与服从关系,以此巩固政治权力主体地位、维护既有制约关系并保证政治权力效力。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它体现为政治权力主体控制社会政治冲突,维持社会政治秩序,建立和维护其与社会成员之间权威与服从关系的行为。
4. 政党
【答案】马克思主义认为,政党本质上是特定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者,是特定阶级政治力量中的领导力量,是由各阶级的政治中坚分子为了夺取或巩固国家政治权力而组成的政治组织。政党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①政党是阶级的组织,因而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②政党是阶级的先锋队组织;
③政党具有特定的政治目标和纲领;
④政党具有特定的组织和纪律。
5. 非政府组织
【答案】非政府组织这一概念主要是指“处于政府与私营企业之间的那块制度空间”。它是现代社会结构分化的产物,是一个社会政治制度与其他非政治制度不断趋向分离过程中所衍生的社会自组织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方发达国家,人们一般将这一类组织称为“非营利组织”、“独立部门”或“第三部门”,而在许多发展中国家人们普遍用“社团”这一概念。
二、简述题
6. 特殊利益与共同利益之间的关系。
【答案】共同利益是指在同一社会关系,尤其是经济关系和经济地位基础上形成的,是处于同一社会关系和社会地位中的人们的各自利益的相同部分。而特殊利益则是指利益主体之间有差别的利益要求。特殊利益与共和利益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主要体现在:
(1)特殊利益与共同利益相伴而生,紧密相连,共同反映着利益关系的两面。特殊利益是共同利益得以形成的基础,共同利益是特殊利益的融合与升华。对于特定的利益关系和处于该利益关系中的利益主体而言,特殊利益常常表现为非根本性利益,而共同利益对于该利益关系和利益主体来说具有更加重要、更加根本的意义。
(2)特殊利益与共同利益两者之间存在着恒常的矛盾与张力。共同利益的实现有时要以牺牲特殊利益为代价。但是,其两者并不天然地构成利益矛盾,只有在扭曲一种需要和利益来实现另一种需要和利益,即不合理地分割同一利益主体的两部分利益时,它们之间的矛盾才会发生。
7. 政治心理有哪些基本特征? 请加以简要解释。
【答案】政治心理是社会成员在社会政治实践中对社会政治关系及其表现出的政治行为、政治体系和政治发展等政治生活各方面现象的一种自发的心理反映,其具体表现为人们对政治关系的认知、情感、态度、情绪、兴趣、愿望和信念等等,而这些因素的综合,构成了社会成员的政治人格。
作为特定精神现象的政治心理具有如下特征:
(1)政治心理是社会成员对于社会政治现象的感性认知
作为社会精神现象,政治心理是社会成员在社会政治生活和实践中对于政治现象的精神反映。这种反映通常是经验性和感受性的,其中的政治情感、情绪、意愿、动机、习俗和兴趣等,都是社会成员对于政治生活和政治现象的直观感受和感知。
①政治心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它是人们在口常生活及相互交往中根据经验和直观感受自然形成的;
②政治心理是对于政治的表象的感觉和感知;
③政治心理是非理性的精神现象,即政治心理是尚未经过抽象和思考而上升到自觉程度或状态的精神现象。
(2)政治心理显示着特定利益主体的利益倾向
作为特定的精神现象,政治心理显示着社会成员对于自己利益的关心,对于自己通过政治途径实现的可能和要求的关心。
①政治心理的利益倾向与社会成员身处其中的利益关系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处于不同利益关系中,具有不同利益的社会成员会具有不同的政治心理。社会成员的利益和利益关系,对其政治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主导性和支配性意义。
②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政治心理只是显示着社会成员的利益关系和利益倾向,而不是深刻体现着特定的利益关系和利益要求; 只是模糊地反映着社会成员的利益关系和利益倾向,而不是明确地反映着这些利益关系和利益要求。
(3)政治心理反映着直观政治现象
作为社会政治现象,政治心理是对十社会政治现象的感觉性认知。即,政治心理与其他的社会心理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社会成员对于政治表象的感觉和感受,而并不反映深层次的政治联系和规律。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政治心理常常反映着直观的、表象的和可感知的政治现象。
(4)政治心理具有潜在积淀性
①政治心理具有潜在性。政治心理是潜性的政治文化现象,它以零散的、感性的形式隐秘地存在于社会成员的内心深处,是一种深层次、较为隐蔽而难以把握的政治文化现象。
②政治心理是社会成员的心理积淀。政治心理是社会成员在长期社会政治生活中的经验沉淀,也是特定社会长期形成的政治文化在社会成员心理上的积淀,这些心理积淀,沉积在社会成员的心理深处,形成了特定社会成员的心理定势。
8. “议行合一”与“三权分立”的思想理论基础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之处?
【答案】“议行合一”与“月权分立”的区别与联系具体分析如下:
(1)议行合一:社会主义国家是人民当家做主的民主共和国,贯彻议行合一原则,即立法机构和行政机构合二为一,既是立法机关,又是执法机关。“议行合一”原则在苏联和当今中国有了新的发展形式,但本质上不变。作为执行法律的机关一一国务院系统和地方政府系统的很多成员,同时又是人民代表。因此,作为人民代表的政府官员既立法,又执法。再者,执法机关由立法机关产生,并对立法机关负责因而,我国的政权组织原则是以“议行合一”为基础的民主集中制。
(2)三权分立:孟德斯鸡的分权学说对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深远影响,并且一直成为各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国家机构所公认的原则。首先采用这一原则的是美国,美国宪法确立了行政、立法和司法相互制衡原则。分权学说的实质是为了适应资产阶级的需要。在分权学说中,资产阶级掌握的立法机构的地位高于一切。在资产阶级革命完成后,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完全为资产阶级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