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西北民族大学民间文学之民间文学教程(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母题

【答案】母题是英文Motif 的音译,意为情节的最小单位,又称“情节单元”、“小情节”等。它主要源于民间文学和民俗学研究,从国外引进。母题是构成神话作品的基本元素。这些元素在传统中独立存在,不断复制。它们的数量是有限的,但通过不同排列组合,可以转换出无数作品; 并能组合入其它文学体裁和文化形态之中,母题表现了人类共同体的集体意识,并常常成为一个社会群体的文化标识。

2. 接触律与模仿律

【答案】接触律与模仿律是在人类巫术得以建立的两种思想原则,得名于弗雷泽的《金枝》。费雷泽将二者统称为交感律。同类相生或果必同因是模仿律; 物体一经相互接触,在中断实体接触后还会继续远距离的互相,是接触律。按照这两种规律可以引申出巫术施行的方法,即模仿或相似巫术和接触或感染巫术。“模仿律”和“接触律”

(类比与联想的应用)这两条最基本的巫术原理,不仅是各种法术构思的基础,而且也在医学技艺中得到广泛应用。模仿律在咒禁疗法中的应用,如通过破坏敌人的偶像,或针刺写有某人姓名、生辰的纸人,以期得到令对方遭厄运的愿望。接触律在咒禁疗法中的应用,如人痘接种的发明和对胞衣的处理。

3. 民俗周刊

【答案】《民俗周刊》是民俗学、民间文学刊物。1928年3月始刊,至1930年4月出到110期暂时停刊。它由广州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民俗学会编印。其前身是《民间文艺》周刊。《民俗周刊》刊载民间文学作品、风俗、信仰资料以及研究、评论、通讯、消息等。共发表有关民间文学的文章100多篇,传说故事300多个,歌谣、谚语、谜语200余组,来自20余省。不少歌谣附有注释或说明。

4. 《金枝》

【答案】《金枝》是弗雷泽创作的一部研究原始信仰和巫术活动的人类学著作。弗雷泽在书中运用历史比较法,对涉及世界各民族的原始信仰(如灵魂观念、自然崇拜、神的死而复生、巫术、禁忌等等)的丰富资料进行系统的整理研究,提出交感巫术说和人类社会巫术——宗教——科学发展三阶段说。该书搜集了丰富的人类学资料,被称为人类学的百科全书。

5. 民间口头文学

【答案】民间口头文学是流行于民间的群众口头创作的文学形态。它运用口头语言,充分发挥其丰富的表现功能和概括能力,创造各种艺术形象,展示瑰丽的想象,表现高尚的审美趣味和深刻的理性认识,这是民间口头文学区别于其他民俗事象的艺术特性。民间口头文学按文体可以分为二大类:散文的口头叙事文学,包括神话、传说和各种民间故事; 韵文的民间诗歌、谚语、谜语; 综合叙事、抒情、歌舞,具有较多表演成分的民间说唱、民间戏曲。

6. 六礼

【答案】“六礼”是中国古代青年男女从择偶到正式结婚这期间需进行的六个程序。“六礼”即:冠、婚、丧、祭、乡饮酒、相见。其中的“冠”,为“成年礼”; 没到成年,没举行过“成年礼”,就结婚,那就是“非礼”。《礼记·昏义》、《唐律》和《明律》,规定“婚”的程序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告期和亲迎,即从议婚至完婚过程中的六种礼节。这一娶亲程式,周代即已确立,最早见于《礼记·昏义》。以后各代大多沿袭周礼,但名目和内容有所更动。

7. 一国民俗学

【答案】一国民俗学是日本民俗学者柳田国男提出的民俗学理论观点,出自其著述的《民间传承论》。柳田国男主张,民俗学应首先是研究本民族和本国的学问,是“自我认识”的学问。当务之急是对本国民俗进行科学的调查研究。至于国际的比较则有待于将来。一国民俗学与方言周圈论、重出立证法一起成为日本民俗学的主要理论支柱,长期指引日本民俗学的进程。

8. 灵媒

【答案】灵媒是专事神通的人,也是人、鬼、神之间的媒介。从信仰空间上说,鬼、神、人三者有小同的居住环境,但是有一个演变过程。最初,人们认为,人与鬼神是混杂的。后来才将人与鬼神分开,出现两界说。随着阶级关系的发展,皇帝天子的出现,除人间、阴间外,又出现了天堂。由于人、鬼、神的分野,人类要经常求助于鬼神,因此曾有一个时期,人人为巫。后来由于宗教事务频繁,产生了一些专事通神的人,出现了人、鬼、神之间的媒介:这种人物,中原称巫观,南方称灵子,北方称萨满。从民俗学看,最初的巫是女性,直到汉代还盛行女巫。《汉书·地理志》:“国中民家长女不得嫁,名日‘巫儿’,为家主祠。嫁者不利其家。民至今以为俗。”后来才有男巫。

二、简答题

9. 民间故事在内容上有哪些特征?

【答案】民间故事在内容上的特征主要有:

(1)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人类社会早期形成并传承下来的故事,内容多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这类故事主要借助一些古老的、初级形态的幻想,突出“人为万物之灵”,在自然界压力面前的克敌制胜、无坚不摧的

豪迈气概; 同时,也表现人类对大自然所持有的神秘、崇拜等复杂情感以及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共处的亲和关系。

(2)表现阶级社会矛盾冲突

进入阶级社会之后,产生了大量的表现阶级社会矛盾冲突的故事。

①在许多故事中,人们仍然以“超现实”或立足于现实生活基础然而却是超阶段的幻想,来表现他们对封建统治者和压迫剥削者的反抗与斗争,抒发他们不满现状、渴望变革的愿望以及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②以动物或其他自然物来隐喻人类社会的阶级关系,表现阶级社会的矛盾冲突与斗争,或者借自然界中的动物争斗、弱肉强食来影射人类社会生活的故事有多种类型。

③在漫长的阶级社会这一历史时段中,民间还有众多脍炙人口的故事是表现普通民众的生活追求及精神意愿的。这部分故事仍然带有超自然的性质,往往通过神奇的幻想情节,来表现贫困善良的人们终能获得幸福,恶人和贪心人终会受到惩罚。

(3)立足现实,表现世间百态

民间故事中有大量故事直接取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以一种立足于现实生活基础上的幻想和虚构,对纷纭繁复的世间生活、人生百态,进行了全景式勾描。在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故事中,有相当数量的内容是表现人性的善恶及社会道德伦理的。在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阶级社会关系的故事中,也寓含有一定的道德伦理主题。

10.举例说明祭祀食俗的象征意义。

【答案】祭祀食俗的象征意义主要有:

(1)祭祀食俗象征着灵魂不灭

祭祀食俗来源于人们的灵魂不灭观念。人们认为各种神灵、祖先在另一个世界里也过着像凡人一样的生活,也需要享用人间的各种美味佳肴,祭祀时以这些食品供奉他们,就可以使他们感到愉悦,从而赐福人类。当然,供奉神灵、祖先的食品最终还是被凡人享用,娱神和娱人融为一体。特别是像清明扫墓时,祭祀伴随着娱乐,人们感受到的更多的是春游野餐的乐趣。

(2)祭祀食俗象征着对神灵或逝者的尊敬与追思

节日食俗中包含一部分祭祀内容。例如春节,有源于远古时代的“腊祭”; “腊,岁终祭众神之名。”人们以丰盛食品祭祀众神,感谢它们一年来给予人类的各种恩赐,并祈求新的一年吉祥安康,人畜兴旺。在一部分汉族地区,清明节扫墓时,要准备丰盛酒席到坟前祭奠,其中要特别做上几样死者生前爱吃的食品,祭毕,家人亲友在坟前择一草坪野餐共食。其他如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也含有一定祭祀内容。甚至在日常食俗中,也往往带有祭祀色彩。如鄂伦春族在饮酒和吃饭前,必须做一个让山神和火神尝享的动作; 裕固族清晨饮茶前,要先将净水或刚开锅的茶舀一勺洒在帐篷周围,然后才开始喝; 在藏族地区,活佛喇嘛饭前要先念经,一般百姓饭前要用手沾酒或茶在桌上点三滴; 普米族家中火塘上的铁三脚架代表家神,用餐前要以酒、饭祭祀。

(3)祭祀食俗中祭品是神人相通的中介

祭祀食俗中还有一层意义,即人们把祭品当作神人相通的中介,认为食用祭品就可以得到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