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沈阳师范大学社会学学院民间文艺学之民间文学概论(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六礼
【答案】“六礼”是中国古代青年男女从择偶到正式结婚这期间需进行的六个程序。“六礼”即:冠、婚、丧、祭、乡饮酒、相见。其中的“冠”,为“成年礼”; 没到成年,没举行过“成年礼”,就结婚,那就是“非礼”。《礼记·昏义》、《唐律》和《明律》,规定“婚”的程序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告期和亲迎,即从议婚至完婚过程中的六种礼节。这一娶亲程式,周代即已确立,最早见于《礼记·昏义》。以后各代大多沿袭周礼,但名目和内容有所更动。
2. 民间日头文学
【答案】民间口头文学是流行于民间的群众口头创作的文学形态。它运用口头语言,充分发挥其丰富的表现功能和概括能力,创造各种艺术形象,展示瑰丽的想象,表现高尚的审美趣味和深刻的理性认识,这是民间口头文学区别于其他民俗事象的艺术特性。民间口头文学按文体可以分为二大类:散文的口头叙事文学,包括神话、传说和各种民间故事; 韵文的民间诗歌、谚语、谜语; 综合叙事、抒情、歌舞,具有较多表演成分的民间说唱、民间戏曲。
3. 洗三
【答案】“洗三”,又称“三朝”,是中国汉族在婴儿出生后第三天举行庆贺仪式。在这之前之后,小孩的父亲要向岳父家报喜,所携带的礼物常暗示婴儿性别,如连云港一带以“喜蛋”数目为标志,若生男用单数如89, 99等,若生女用双数如56, 66等。产房或临街门口挂红布、桃枝等物,表示婴儿降生,向乡邻报喜。这一习俗产生很早,《札记》就有生男“设弧于门左”,生女“设悦于门右”的记载。“洗二”是家庭庆贺添人进口的仪式,也是标志新生儿脱离母体降生人世的象征性仪式。北方多用热水浸泡艾叶、花椒等,由老年妇女为婴儿擦身,认为这样做可以去掉胎气。有的地方在给婴儿洗澡时还要唱喜歌,预祝他长大成人之后能够读书做官,出人头地。
4. 《摩柯婆罗多》
【答案】《摩诃婆罗多》是印度古代梵语叙事诗,意译为“伟大的婆罗多王后裔”。其主要内容是叙述婆罗多族的两个后裔居楼族和般度族间大战的故事。《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并列为印度的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现存的本子是在一部史诗的基础上编订加工而成,其中有长篇英雄史诗,而且有大量的传说故事作为插话,有宗教哲学以及法典性质的著作。有10万“颂”,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史诗,规模宏大、内容庞杂。印度现代学者认为《摩诃婆罗多》是印度的民族史诗,内含印度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堪称“印度的灵魂”。
5. 民间口头文学
【答案】民间口头文学是流行于民间的群众口头创作的文学形态。它运用口头语言,充分发挥其丰富的表现功能和概括能力,创造各种艺术形象,展示瑰丽的想象,表现高尚的审美趣味和深刻的理性认识,这是民间口头文学区别于其他民俗事象的艺术特性。民间口头文学按文体可以分为二大类:散文的口头叙事文学,包括神话、传说和各种民间故事; 韵文的民间诗歌、谚语、谜语; 综合叙事、抒情、歌舞,具有较多表演成分的民间说唱、民间戏曲。
6. 顾领刚
【答案】顾领刚是现代古史辨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他是中国近代学术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一位学者,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是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史学大师。他将史学上的创见运用到民间文学、民俗学领域来,为之贯注新血液,探讨新方法。他在孟姜女故事和歌谣学、民俗学诸方面的研究,赢得了很高的荣誉。其主要论著有《古史辨》、《崔东壁遗书》、《当代中国史学》、《汉代学术史略》等。
7. 悬诗
【答案】悬诗意为“被悬挂的”诗,是指阿拉伯前伊斯兰时期的七首或十首著名长诗。它们是阿拉伯早期诗歌的精品和代表作,是流传至今的最古老的阿拉伯文学遗产。悬诗采用“格西特”诗体,粗犷自然,反映了阿拉伯氏族社会崩溃时期的社会面貌。代表诗人是鸟姆鲁勒·盖斯,其代表作是《悬诗》的首篇。作为阿拉伯古典诗歌的珍品,悬诗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在阿拉伯文学史上一直占有重要地位。
8. 民俗周刊
【答案】《民俗周刊》是民俗学、民间文学刊物。1928年3月始刊,至1930年4月出到110期暂时停刊。它由广州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民俗学会编印。其前身是《民间文艺》周刊。《民俗周刊》刊载民间文学作品、风俗、信仰资料以及研究、评论、通讯、消息等。共发表有关民间文学的文章100多篇,传说故事300多个,歌谣、谚语、谜语200余组,来自20余省。不少歌谣附有注释或说明。
二、简答题
9. 如何理解《出埃及记》的史诗风格。
【答案】纵观《出埃及记》全书,其内容异常丰富,包括史实、诗歌、法典、敬拜的礼节及神与人说话的实录等。它全面地展现了以色列民主信仰的纪录和民族的历史,是十分罕有的真实历史记载。《出埃及记》是一部受压抑的民族奔向自山的史诗,其宏大的规模、崇高的格调、重大的题材以及娴熟的叙事技巧使它成为最伟大的史诗之
(1)气势恢宏的游历主题
史诗《出埃及记》则叙述了以色列人摆脱埃及人奴役,从世代居住的富饶地区歌珊前往应许
之地,在荒野上游历的历史。以色列人的精神在艰苦环境下一次次受到考验,接受了神抵的法规。在摩西带领下游历是以色列人文化传承中的重要观念,具有民族性,宗教性和直线性。
(2)震撼人心的典型场景的叙述模式
典型场景是在描述事件时,用一种反复出现的套用成规的陈述方式来描述事件。典型场景包括一些固定的叙述单元,史诗作者凭靠它构造成规模的叙述,与听众交流。史诗《出埃及记》的典型场景是:以色列人背逆神抵——受到惩罚——得到神抵的救赎——以色列人用节日和地名来纪念神抵。这种救赎的叙述模式贯穿始末。在摩西和亚伦向法老提出朝圣要求后,以色列人受到法老迫害并抱怨摩西,耶和华惩罚埃及人,显示大能,并彻底战胜了法老。以色列人得到法老脱离埃及的最终许可,离开居住了430年的歌珊地区向疏割进发,开始脱离埃及的伟大征程。从埃及到约旦,以色列人整整游历了40多年,其中50个扎营地点在圣经中明确记载。西奈山之约的核心就是服侍神抵、遵守神抵的律法,突显神抵的救赎,从而获得自由和民族解放。
(3)可与神媲美的英雄人物
史诗《出埃及记》的中心人物摩西有着许多史诗民族英雄相似的经历,是他引领以色列人走出埃及,回归应许土地迎南,是他对神抵的忠诚信仰凝聚了人心,确立了以色列民族。摩西虽然出身在一个普通的、在埃及做奴隶的以色列家庭,但是他有着高贵的经历。摩西出生时,法老大肆迫害以色列婴儿,母亲用蒲草箱子盛着他放到河边的芦荻里,后来被法老的姐姐收留,取名“摩西”。摩西在王宫接受了全套的贵族教育。在流亡米甸时,摩西娶了米甸祭祀叶式罗的女儿,熟知了何烈山地区的宗教信仰。摩西作为神抵的使者、神抵的义工和以色列人的首领展示了卓越的才能。摩西是一位伟大的律法传播者。摩西在西奈山上接受了律法,并在摩押平原上为以色列人详细解释了律法的内容。摩西律法详细规定了神抵与人、人与人的关系,成为以色列的宗教社会制度的基石。这部律法继承和发展了神抵与以色列先祖的立约关系,并将其书写成一部书,成为一部与《汉漠拉比法典》相媲美的成文法典,以色列人因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律法的子民。作为一名得到启示的先知,摩西带领以色列人脱离了困难,构筑了以色列的社会体系和文化基础。后世的历史讲述、宗教改革和新约的产生都是摩西事业的继续。
(4)超自然力量的崇高格调
史诗是神话时代向英雄时代过渡时期的文学表现形式,超自然的神是故事的核心,其中的人物命运都是神的安排。史诗《出埃及记》的作者摩西也是受到神抵的激发写下的史书。摩西遵照耶和华的吩咐记载他们所行的路程,摩西将这律法德化写在书上在史诗《出埃及记》中,以色列人的拯救过程都是神抵的精心安排。以色列人的神抵直接推动和参与到以色列人走出埃及的伟大征程之中。在《出埃及记》开始时,人日众多的以色列人遭到埃及人的迫害,以色列的神抵再次现身,派遣使者摩西解放以色列人。在整个过程中,以色列人的神抵主要以两种形象出现在史诗当中。一种是战士。摩西五经中最为古老的《海之歌》颂扬神抵为战士。“耶和华是战士; 他的名是耶和华……你凭慈爱领了你所赎的百姓; 你凭能力引他们到了你的圣所。外邦人听见就发颤; 疼痛抓住非利士的居民。在《出埃及记》篇中,神抵主要以仁慈的父亲出现,他呵护以色列人走出埃及,让他们顺从神,在《民数记》篇中神抵多以严厉的父亲出现,将以色列人训练为一个敢于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