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淮北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混合班

【答案】混合班是指将年龄相差在12个月以上的学前儿童编排在一个班级里学习、生活、游戏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这种班级类型大都设在农村或厂矿企业内。混合班教育的特点包括:科学安排一日生活作息表; 分层分组教育,促进原有水平的提高:发挥混龄优势,让儿童教育儿童。

2. 客观性原则

【答案】客观性原则是指在科学研究中,必须按照客观事物本来的面目进行探索,人的心理现象是受外界条件制约的,在检验参与者的观点时必须保持客观的态度,不能凭主观臆测的轻易得出结论,一定要尊重事实,实事求是。在幼儿教育中,幼儿教师首先应客观地、一分为二地看待幼儿。幼儿教师对幼儿作品,包括整个审美教育过程的评价,应实事求是、公正合理,以正面引导为主。

二、简答题

3. 学前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保教结合原则”的基本涵义是什么?

【答案】保教结合原则是我国学前教育中所持有的一条原则,可以说具有很强的中国特色。在托幼机构的教育工作中,要注意保教并重与结合。保教结合原则的基本涵义是:

(1)“保”是指“保育”,侧重于幼儿的身体与生活的养护与照顾。

(2)“教”是指“教育”,侧重于幼儿的心理机能与行为习惯的培养与塑造。

(3)“保教并重”,是指保育与教育工作都要重视,不得重此轻彼。

(4)“保教结合”是指保中有教,教中有保,即在保育工作中要注意教育因素,在教育因素中要注意保育因素,使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例如,在日常生活起居中,既要照顾好幼儿的饮食、睡眠,又要注意幼儿的情绪状态。寓教育于日常生活的小事之中。只有这样,才能为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协调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4. 简述幼儿智育的内容。

【答案】幼儿智育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幼儿获得粗浅的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增进对周围事物的求知兴趣、学习“如何学习”,并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教育过程。其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1)发展幼儿的智力

①促进幼儿认识能力的发展,如发展幼儿的感知觉、观察能力、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想像和创造能力等。

②培养幼儿良好的智力品质,如思维活动的速度、灵活性观察事物的准确性、敏锐性等。 ③帮助幼儿尝试使用智力活动的方法和技能,如观察事物或现象的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方

法、操作的方法和技能等。

(2)引导幼儿获得粗浅的知识

幼儿学习的知识包括与他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常识、社会常识、自然常识,以及幼儿能够理解的科学技术知识,与国家政治生活有关的初步知识等等。

(3)培养幼儿求知的兴趣和欲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好奇心是幼儿求知兴趣和欲望的最初表现,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将之进一步发展为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是幼儿智育的重要内容。学习习惯是幼儿获得知识、发展智力以及今后继续学习的重要条件,它包括幼儿学习时能否集中注意力、能否积极克服困难、能否爱护文具、能否认真完成学习任务等。

5. 简述陶行知对幼稚园教师提出的要求。

【答案】陶行知对幼稚园教师提出的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奉献精神。陶行知认为奉献精神是一切教师的灵魂。它是决定教师事业的内部因素,教师也只有拥有了奉献精神才会热爱儿童、热爱教育事业。

(2)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陶行知认为,教师为教,要“千教万教,教人求真”。求真就是追求真理,用做真人。

(3)以身作则,自化化人的精神。陶行知认为,教师为教,要“以身作则”,为儿童起到榜样的作用。

(4)不断开拓,勇于创造的精神。陶行知认为教师必须努力学习,勇于开拓,勇于创新。他指责那些保守、落后、不知进取的教师“天天卖旧货”、“依样画葫芦”。

三、论述题

6. 试述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幼儿教育思想。

【答案】皮亚杰是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他的认知发展学说是20世纪儿童教育影响最大的理论。皮亚杰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乃是先天因素和后天学习相互作用不断发展的过程,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乃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

(1)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沦的主要内容

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发展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①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个阶段的儿童主要是通过感觉运动图式来和外界相互作用并与之取得平衡。

②前运算阶段(2~7岁)。到了感觉运动的末期,感觉运动图式开始内化并演变成表象或形象图式,这时儿童的思维也就达到了一个新的以表象运算为特征的阶段,儿童可以用事物的形象或表征进行初步的心理运算,但还是缺少逻辑性和相对性。

③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这个时期的儿童已能从一个概念的各种具体变化中找出内在的、本质的东西。

④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这个阶段的儿童思维迅速发展,已与成人的思维相接近。

在皮亚杰看来,以上各个阶段的出现是有一定的次序性,不能逾越也不能互换。前一个阶段是构成后一个阶段的结构的基础,后一个阶段是前一个阶段的发展,二者有一定的交叉,但有着本质的区别。

(2)皮亚杰的幼儿教育思想

皮亚杰的幼儿教育思想内涵丰富,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①强调活动的重要性。皮亚杰认为,动作是连贯主客体的桥梁和中介,一切知识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知识来源于动作,而非来源于物体。”

②强调兴趣和需要的重要性。皮亚杰强调兴趣和需要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动力作用,他说:“我们必须承认有一个心理发展过程的存在; 一切理解的原料并不是所有年龄阶段的儿童都能吸收的,应考虑各个年龄阶段的特殊兴趣和需要。”

③儿童教育基本原则。皮亚杰认为,在儿童教育上,应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教育要符合儿童身心发展阶段,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避免儿童教育成人化的倾向。

第二,发展儿童的主动性。皮亚杰十分重视主体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他认为,儿童的教育必须是一个主动的过程,教育者必须注意发展儿童的主动性。

第三,强调儿童的实际活动。皮亚杰认为认知起源于动作,动作在儿童心理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育者应该使儿童通过实际生活和具体事物进行学习。

第四,重视儿童的社会交往。皮亚杰强调社会交往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重要性。他认为,与他人交往及儿童之间相互交往,有助于儿童语言与思维的发展以及情感和道德的发展。

7. 试述促进教师与幼儿相互作用的策略。

【答案】促进教师和幼儿在教育活动中更好地相互作用的策略,就是让教师和幼儿有更多的、有效的相互影响和沟通的办法,就是让教师“教”得更有效、让幼儿“学”得更好的办法。这些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应当是在教育过程中一直起主导作用的一方。这一主导作用表现在,无论是直接“教”还是间接“教”,教师都始终控制着教育过程的方向,引导幼儿向着教育目标要求的方向发展。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幼儿是学习主体并不矛盾,教师的主导作用正是通过激发幼儿主动学习,引发和促进幼儿积极地与环境相互作用而体现出来的。

(2)直接“教”时要注意的问题

①变单向的“教”为双向的交流。为改变教师单方面讲、幼儿只用耳朵听的单一模式,应使用启发式,多给幼儿发表意见、提问、师生讨论的时间; 注意根据幼儿的反馈灵活地调整教育方法和自己的教育行为等等。由于集体上课的形式不容易创造足够的幼儿参与、师生沟通交流的机会,因此必须多利用小组、个别活动,多利用一日生活环节中的大量机会,与幼儿相互接触、一对一交往。

②变单一的言语传授为多样化的教育手段。为改变偏重言语讲授,教师应当重视使用非言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