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黑龙江大学058新闻传播实务之新闻采访学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概念题
1. 群众性原则
【答案】群众性原则是指报刊、广播、电视、网站在新闻活动中与人民群众发生的现实联系,是人民群众的生活、斗争及其根本利益通过新闻手段的反映。群众性原则的主要内容为:①加强和人民群众的联系,成为党和人民之间的桥梁; ②代表和维护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对违反人民群众利益的思想和行为作坚决斗争; ③反映人民大众的生活和斗争,表达人民的呼声与要求; ④坚持“群众办报”方针,用各种方式组织人民群众参加新闻工作。新闻传播业的群众性包括三层含义主要是指在内容上,新闻业应该尽量满足群众的需要; 在工作路线上,新闻工作应该走群众路线,坚持全党办报、群众办报; 在形式上:新闻、评论的表现形式应该尽量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2. 视觉采访
【答案】视觉采访,简言之,是指用眼睛采访。视觉采访主要发挥眼睛的作用。记者在采访时,视觉采访往往和直面采访同步进行,例如在访问时,不仅日间,而且眼看。有时候,视觉采访也可以独立进行,随时随地观察周围的事物。对记者而言,视觉采访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认识和发挥眼睛在采访中的作用。眼睛在采访中的作用,最主要的可概括为六个方面:①接收信息; ②发现线索; ③识别美丑; ④辨别真伪; ⑤洞察本质; ⑥捕捉情景。
3. 观察
【答案】观察又称“用眼睛采访”,是指人们有日的、有计划地利用感官去认识自然界中各种现象的活动,它是人们获得经验知识的方法。采访中的观察是指记者对客观事物所进行的一种察看体验活动。观察对于新闻采访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每一次成功的采访都离不开记者的观察。新闻采访对记者的观察有六点要求:要敏锐、要独特、要准确、要抓要害、要抓特点、要深刻。
4. 采访作风
【答案】采访作风,是记者的工作作风,也是记者的思想作风、生活作风在采访问题上的综合体现。它同采访路线、采访原则密切相关。要贯彻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的采访路线,要贯彻依靠党委的组织原则,就需要有一个良好的采访作风。同时,一个良好的采访作风也可以保证采访方式方法的运用。新闻采访中记者的采访作风主要包括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深入调查研究的作风、战斗敏捷的作风和不畏艰险的作风。
5. “三色报道”
【答案】“三色报道”是指1987年《中国青年报》关于大兴安岭特大火灾的3篇报道:《红色的警告》、《黑色的咏叹》和《绿色的悲哀》。《红色的警告》记录了在熊熊大火中仍热衷开
会、讨论、扯皮的官僚主义者的形象; 《黑色的咏叹》叙述了火灾下的人物命运和人在极端场合的表现; 《绿色的悲哀》前瞻性地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三色报道”披露官僚主义,触及体制弊端,激起人们的震撼和思考。一位资深编辑评价,“三色报道”标志着中国新闻人开始回归新闻本身,它开启了中国灾难报道的里程碑。
6. 采写典型
【答案】采写典型,又称“下马观花”,是记者深入一点,专门考察某一个典型的活动,这种采访方式是典型报道的需要,其特点是深入、细致,调查系统周密。在采访中与进行综合报道的“面”上的采访相对,常采用两者结合,即点面结合的方式进行采访。
7. 新闻线索
【答案】新闻线索又称采访线索、报道线索,是指已经或者将要发生的新闻事实所发出的信号。是有待证实、扩展和深化的信息,是给新闻记者提示新闻的所在,是新闻采访的方向。新闻线索不等于新闻事实,是记者发掘题材的一种凭据。它比较简略,要素不全,没有事物的全貌和全部过程,常常只是一个片段或概况。
8. 易地采访
【答案】易地采访是改革开放后出现的一个新的采访术语,是指记者到自己分工范围以外的地区去采访。易地采访是一种开放式的采访活动方法,可以开阔记者的眼界,还可以提高记者的新闻敏感度,是一种很好的采访方式。20世纪80年代以来,易地采访己从个别新闻单位少数记者的活动,变成全国性的一种有组织有领导的业务活动。
二、简答题
9. 记者调查研究与其他职业的调查研究相比,有何相同点?
【答案】各行各业都有调查研究的问题,记者的调查研究与其他行业的调查研究相比,也有着一定的共同点。
(1)从指导思想看,各行各业的调查研究都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 用什么立场、观点和方法作指导,是关系到调查研究的灵魂问题。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是无产阶级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锐利武器。一切革命工作的调查研究,只有在它的指导下进行,才能达到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的目的。
(2)从目的看,各行各业的调查研究都是为了解决问题
所谓解决问题,都服从一个总的目的,即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不同点在于具体地解决什么问题,用什么方法去解决。这样,不同行业的调查研究就会带有自己的特点。例如,党委部门的同志一般是为了了解某方面的情况,总结某方面的经验,制定某方面的政策,指导某方面的工作,解决某力一面的问题去进行调查研究的。他们在进行调查研究时,采取了适合他们完成任务的工作方法。
10.简述新闻线索的特点。
【答案】记者应当严格区别新闻事实(事件)与新闻线索的界限,这就需要从掌握新闻线索的特点入手。
(1)相比于新闻事实(事件),多数新闻线索显得较为简略,没有过程,更没有细节,基本上不可能做到新闻五要素俱全。实际上新闻线索是一个关于新闻事实(事件)的简单信号,记者必须在此基础上深入采访,才能使信息由零散变得完整,由简略变得详尽。当然,有时候新闻线索本身就己经比较详细,甚至还有细节,但这种J 清况是不多见的。将别人已经报道的新闻事实作为自己采访的线索,可能会出现上述情况。这样的线索一般来说已经有了一个采访的良好基础,会使采访进行得相对顺利。
(2)相比于新闻事实(事件),新闻线索往往是比较零碎的,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新闻线索才可能比较完整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在一个新闻事实(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事件的结果与原因等,存在着一定的逻辑联系。然而,在记者进行深入的实地采访之前,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不过是一些“信息碎片”。它们有的很明确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就像钓鱼时漂在水面上的浮标,构成了新闻线索; 而有的却相当隐蔽,不费一定工夫无法将它挖掘出来。
(3)新闻线索稍纵即逝。与新闻事实(事件)一样,新闻线索也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它往往在不经意间从人们身边消逝,且重复出现的可能性极小。一个反应迟钝的记者,一个在思想上完全没有准备的记者,很有可能会屡屡失去抓住新闻线索的机会。
(4)新闻线索的出现具有一定的偶然性。新闻事实(事件)的发生有其必然性,但也有一定的偶然性,作为新闻事实(事件)信号的新闻线索的闪现当然更具有偶然性。新闻线索可以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出现,但当人们希望它出现时,它往往消失得无影无踪,它的出现似乎无规律可循。
(5)新闻线索涉及较多的是表象,可能确有其事,也可能只是假象,或者是真假混杂。其可靠程度有待进一步证实。如果轻信新闻线索或者过于相信自己的直觉,就有可能导致假新闻。有时,随着采访的深入,新闻线索会得到不断修正。另外,对同一种信号,在不同的背景下可以有不同的解释。由于新闻线索是一种“信息的片断”,因此即使新闻线索是完全真实的,也应防止断章取义的情况发生。
11.何谓“隐性采访”,为什么会有这种采访方式?
【答案】(1)隐性采访的含义
隐性采访是指记者为完成某一特定的采访任务而把自己的身份和意图隐藏起来,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以偷拍、偷录或亲身感受的方式对新闻事实(事件)进行采访的一种采访方式。这是一种特殊的采访方式,今天我国新闻界又把这种采访方式通俗地称为“秘密采访”或“暗访”。
(2)隐性采访的必要性
社会情况是复杂的。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用显性采访的办法不灵,采访对象不仅不会推心置腹地同记者讲真心话,反而心生疑窦。多了戒备,从而设置种种障碍来对付记者,使记者了解不到真实情况。在这种时候,隐性采访这种方式倒灵,能达到了解真实情况的目的。有时候,对某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