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826经济学之政治经济学考研冲刺密押卷及答案

  摘要

一、简答题

1. 联系我国实际,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总供求失衡的可能性和形式。

【答案】(1)社会总供求失衡的可能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民经济正常运行要求实现社会总供求在总量和结构上的平衡。但是,应该将这种平衡理解为一种趋势或大体平衡,而不是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完全相等。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社会总供求之间的不平衡是经常存在的,这会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着总供求不平衡甚至失衡的可能性:

①源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中存在的内在矛盾。在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成为流通媒介之后,产生了供给与需求的分离,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分离,于是供给大于需求的矛盾就具有了一般可能性。而且随着生产规模和市场规模的扩大,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即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也将随之扩大,当生产和市场的扩大不能同步进行而又缺乏有力的宏观调控时,就会逐渐演变成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之间的失衡。

②微观方面的原因。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和个人的经济活动都是分散进行的,按照各自的利益和目标进行决策,其活动不可能与国民经济的整体目标完全一致,由此产生了社会总供求不平衡甚至失衡的可能性。

③宏观层面的原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或者由于信息不对称及人们处理信息能力的局限性,或者由于宏观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及宏观调控不力等原因,都会造成社会总供求不平衡甚至失衡。尤其是在纸币流通的情况下,货币发行量要达到和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完全相适应,也是极其困难的,而纸币流通的情况下的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都会导致国民经济总量的失衡。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除上述原因以外,体制因素是造成这一可能性的重要原因。

(2)社会总供求失衡的形式

社会总供求在总量上的不平衡甚至失衡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另一种是社会总急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

①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通常称为需求膨胀或供给短缺,表现为经济过热、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双膨胀”、信用过分扩张和市场秩序混乱,作为以上几种状态的综合表现,严重时可以引发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会对国民经济产生严重的后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破坏了资源有效配置的环境,降低社会经济效益。在通货膨胀条件下,由价格不断攀

升所激起的消费需求改变了各种商品与服务的相对需求、相对供给和相对价格,使价格、利率等市场信号严重失真,从而误导企业极力扩大生产规模,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严重地阻碍经济效益的提高。

第二,不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通货膨胀引起的价格上涨刺激投资更大规模地趋向于短期可以获利的加工工业部门而不是投向原先就较为薄弱的基础工业部门,这只会加剧产业结构更加不合理、不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

第三,扰乱收入分配秩序,从而引发经济、社会的不稳定。货币贬值意味着对居民手持现金和储蓄存款同比例的无形扣除和价值转移,从而造成居民实际生活水平下降,社会分配不公和整个经济利益关系的严重扭曲。

此外,通货膨胀还会导致经济超常波动,当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所导致的经济过热状态难以为继时,国民经济运行就会由热趋冷,由此形成经济超常波动。

②社会总供求失衡的第二种情况是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其表现是:经济增长乏力,投资不足,消费需求不足,出口不振,企业开工不足,失业、下岗增加。这种情况也称之为供给过剩或有效需求不足,严重时可导致通货紧缩。

通货紧缩也会对经济发展产生许多不良影响:

第一,抑制经济增长,甚至会导致经济衰退。有效需求不足,物价总水平持续下降,一方面导致企业利润水平下降,另一方面又导致实际利息率提高。由于投资机会相对减少和投资的边际收益下降,造成企业普遍开工不足,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持续放慢,非自愿性失业大幅度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

第二,增加企业债务负担,降低企业偿债能力。通货紧缩下实际利率一般呈上升趋势。由于社会上的债务人大多是生产者,故通货紧缩会增加债务负担; 而市场低迷,企业利润率降低甚至亏损,又会使企业的偿债能力下降。在严重的通货紧缩条件下,企业因资金不足而相互拖欠,造成产品流通阻滞和产品大量积压,并可能由此引发债务危机和信用危机。

第三,持续的通货紧缩易形成需求不足一通货紧缩一需求不足的恶性循环。由于通货紧缩通过价格预期从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两个方一面影响社会总需求,在需求不足、通货紧缩、预期看淡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下,就会形成通货紧缩自身加强的惯性运动,造成经济生活中需求不足一通货紧缩一需求不足的恶性循环。

2. 简析居民消费结构变动的影响因素。

【答案】一定时期内,人们在消费过程中对各类不同的消费品(包括服务)的消费,构成一定的消费结构。消费结构是指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支出总额中所占的比例及其相互关系。它又分为居民家庭消费结构和社会消费结构。由于消费需求本身是不断变化的,因此与之相联系的消费结构也不断变动。一定时期的消费结构是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影响居民消费结构变动的因素主要有:

(1)居民收入水平。这是影响消费结构的最基本的因素。恩格尔定律揭示了居民收入水平与

消费结构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规律性联系,即居民水平越低,收入中用于购买食物开支所占的比例就越大; 居民收入水平越高,收入中用于购买食物开支所占比例就越小。

(2)居民收入结构。社会消费结构取决于各种不同层次的收入组在全部居民家庭中的构成比重及其本身的消费结构状况。一般来说,高收入水平的家庭所占比重越大,恩格尔系数则越小; 低收入水平的家庭所占比重越大,恩格尔系数越大。

(3)价格因素。这里所说的价格,既指消费品的绝对价格,也指它们的相对价格。后者是指各种消费品的价格比例,既包括同类产品之间的差价,也包括不同类产品之间的比价。价格的涨落和价格体系的调整,都会对消费需求产生影响,从而影响消费结构。

(4)商品因素。这是指市场上可供选择的商品的品种、数量、质量、花色、包装、商标等因素对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影响。

(5)消费者个人因素。这包括消费者的消费知识、消费偏好、对市场信息的了解程度、周围社会环境对消费水平的示范影响、消费者对时间的评价、对经济发展过程和未来状况不确定性的判断或预期等,甚至包括纯粹的心理活动因素。

(6)社会对消费行为的引导。这是指社会所倡导的消费指导思想、政府制定的消费政策以及企业通过广告、促销活动对产品的宣传等,都会对居民消费行为发生影响,进而影响消费构成。

此外,人口的构成(包括地区、民族、宗教信仰、年龄、性别、职业和文化教育水准等构成)、消费传统和外部消费文化等都会影响居民的消费观念,进而影响居民的消费行为和消费结构。

最后,消费结构还直接受到产业结构和供给结构的影响。一定时期的消费结构,从根本上说,是由一定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所制约的产业结构和供给结构决定的。随着生产的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会发生相应的变动,它反过来会对产业结构的状况和发展趋向产生重要的影响。

3. 怎样认识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答案】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出的实现。

研究社会再生产,一方面要考察社会总产出(包括社会总产品和服务)的各个部分如何从商品形式转化为货币形式,即实现价值补偿的问题; 另一方面要考察社会总产出的各个部分在转化为货币形式之后,又如何再转化为所需要的物质产品和服务,即实现物质补偿的问题。社会总产出的实现过程是在市场中实现的,因此市场实现问题是研究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之所以说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市场实现问题,其原因在于:

(1)社会资本再生产反映了资本的现实运动,而资本从商品形态向货币形态的转化,是资本运动之“惊险的跳跃”,它表明既有生产过程是否能顺利完成,也同时表明下一个生产过程能否正常开始。如果社会总产出能够通过交换,实现其价值,就意味着社会生产所耗费的资本能够在价值上得到相应的补偿,也意味着社会资本的周转又回到了原来的出发点,从而可以重新购买生产要素,开始新一轮的再生产。否则,如果社会总产出不能或部分不能顺利销售,所耗费的资本就不能得到或不能充分得到价值补偿,社会再生产就不能正常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