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当代教育心理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社会规范依从的内涵、特点及其作用。

【答案】(1)社会规范依从的内涵

依从作为社会规范的一种接受水平,一般指行为主体对别人或团体提出的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甚至有抵触的认识和情绪时,既不违背,也不反抗,仍然遵照执行的一种遵从现象。依从现象有从众与服从两种表现或类型。

①从众现象,指主体对十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从众现象的发生主要由于主体缺乏行为依据的必要信息,并与个体的个性特点有关。一般自信心较强的人,发生从众行为的可能性较小。缺乏自信心的人更容易产生从众行为。

②服从现象,指主体对于某种行为本身的必要性缺乏认识甚至有抵触时,由于某种权威的命令或现实的压力,仍然遵从这种行为要求的现象。服从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服从现象的发生是由于权威的命令及现实的压力。

(2)社会规范依从的特点

依从作为社会规范的一种接受水平,它是内化的初级阶段,是确立规范遵从态度的开始。依从性水平具有下列特点:

①依从的盲目性:依从行为的典型表现是从众与服从。虽然这两种行为的原因并不相同,但主体的行为依据均有很大的盲目性。在从众场合,主体之所以跟随他人行动,主要原因在于自己对这种行为的依据缺乏足够的信J 息,不足以使自己坚持某种与众不同的行为。在服从场合,主体行为的主要依据在于权威的命令及情境的压力。主体以其依从行为作为获取安全需要的工具,并非出自对行为本身必要性的认识与体验。这对规范行为是一种盲从的表现,因而行为依据具有盲目性。由于从众与服从均有盲日性,所以依从行为又称盲从行为或盲从水平的遵从。

②依从的被动性:依从行为被动性的内在原因是行为依据的育目性。由于主体对某种行为的必要性缺乏明确的认识与相应的体验,这就失去了这种行为的内在驱动力。总之,行为的被动性是依从行为的外在表现,而行为依据的盲目性是依从行为的内在原因。所以,行为的被动性与行为依据的盲目性是相关的。

③依从的工具性:依从行为是为满足某种需要(如安全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工具性行为。服从行为的直接原因是对权威的命令及压力的屈从,以避免违背权威而可能带来的现实危险。因此,屈从本身是一种取得安全的工具和手段; 从众场合的主体虽然没有面临现实的威胁或压力,但由于主体对行为的必要性缺乏充分的可靠信息,如果坚持某种与众相悖的行动,这本身就潜藏着一种

危险。从众行为就成为趋安避危以及趋乐避苦的工具。

④依从的情境性:依从行为的外在因素或诱发因素在于一定情境所引起的实在压力(服从)或潜在压力(从众),其内在因素或驱动因素在于维持安全的需要。因此,依从行为具有情境性。依从行为的这种情境性表明,它缺乏稳固性、持久性,具有变异性与短暂性。

(3)社会规范依从的作用

①依从是社会规范接受及品德形成的初级阶段。依从作为社会规范接受或遵从态度确立中的一个阶段,在整个社会规范接受过程中处十初级接受水平。在这一阶段,由十主体对其行为的依据尚缺乏充分的认识与体验,仅仅认识与体验到这是维持某种安全需要的手段或工具,遵从态度机制是薄弱而不稳定的,相应的规范行为也是不巩固的。因此,社会规范的依从接受水平尚有很大的局限性。这一阶段仅仅是接受的开始,而不是接受的终结。如果在规范教育中满足于依从,使主体行为长期停留在依从水平是错误的。

②依从在个体社会规范接受及品德形成中具有重要意义。依从是接受、内化或遵从态度确立的开端,在社会规范学习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此时,虽然主体对其行为的必要性缺乏充分的认识与深刻的体验,但通过依从行为,个体获得了社会规范的执行方式,确立起遵从态度结构中的执行成分。并且,在良好的教育条件下,随着依从行为的反复实践,主体将不断从其行为结果的内、外反馈信息中,逐渐获得行为必要性的认识与体验,从而使社会规范的内化过程向深入发展,逐步确立起新的遵从态度结构。

2. 如何有效实现社会规范的信奉性学习?

【答案】信奉行为由社会规范的价值信念所引起。信奉学习的关键就是要使学生确立起规范的价值信念,从而才能使学生对规范的遵从达到信奉水平。规范的价值信念是一种认识与情感相结合的复合心理结构。规范的信念结构是在反复的遵从实践基础上,不断获得规范价值的认识以及相应的情感而逐步确立的。为此,在信奉学习中,首先要注意使学生获得有关规范的价值认识,同时要注意丰富规范价值的情绪体验(情感)。

(1)对规范价值的认识

①对规范实践后果的认识。规范的价值认识是在对规范的实践后果进行伦理学判断的基础上产生的。对规范实践后果的认识是获得规范的价值认识的感性基础。规范的价值认识是关于规范行为(合乎社会规范要求的行为)的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的价值判断。规范的实践后果是遵从行为的一种反馈信息,因而这种认识只有在依据社会规范去实践的基础上才能获得。这可以结合依从学习与认同学习进行。在依从实践与认同实践的基础上,注意使学生认识这些遵从行为的后果,为社会规范的价值认识提供感性基础。

②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掌握。规范的价值认识是依据社会规范的价值观对规范的实践后果进行价值评判而产生的。规范的价值观是关于人与人之间正确相处的原理、原则,是评价人的社会行为的是非、善恶与美开的伦理学标准。要使学生掌握集体主义价值观,必须以集体主义的价值标准来评判规范的实践后果,从而揭示规范的伦理学意义,从实际评判过程中逐步掌握集体主义价

值观。

③消除意义障碍。意义障碍是指妨碍学生对社会规范价值作出正确认识的错误思想。意义障碍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一种对立的思想影响造成,有的是由认识的局限性造成。在信奉学习过程中,对各种意义障碍都要晓之以理,摆事实,讲道理,进行说服教育,不可压服。

(2)社会规范的情绪体验

①情绪体验及其信息源:情绪体验即情的感受或称情感。这是主体在外界刺激的作用下所产生的一种唤醒或激活状态的反馈感受。情绪体验是一种对多种信息源产生的复杂感受。当代情绪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有意识的}性绪体验由下列三方面的输入信息的整合感受而产生。

②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使学生获得规范价值认识的同时,要使学生获得相应的情感。使学生感到遵从规范光荣,背离规范可耻,履行规范感到心安理得,背离规范感到内疚,受良心的谴责。注意丰富主体对情境的感受:要注意结合学生己有的经验对情境进行评价,丰富学生对社会规范后果及其意义作用的认识; 情绪也可以通过“替代”作用而学到。这是通过一种移情作用而实现的。移情一般表现为在人际交往中,人与人之间情感上的相互作用。当一个人感到对方的某种情绪时,自己也能发生感染或共鸣,也能体验到相应的情绪。另外,移情也表现为设身处地感受和理解别人的心情。移情是丰富情绪体验的一种渠道。为此,教育上要注意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情绪感染影响。教师的道德情感可以通过移情作用而影响学生的情感。

3. 怎样理解接受学习的意义与特点?

【答案】依据学习主体所得经验的来源不同,可以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接受学习是指教学系统中,学生将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经验,所学习的内容是以某种定论或确定的形式,通过传授者的传授和接受者的主动构建而实现的。

(1)接受学习的意义

接受学习是概念的同化过程,它利用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以定义的方式直接向学习者揭示概念的关键特征,通过新旧学习材料内容的有机结合,使旧知识得到变化,获得新的意义。以这样方式获得的概念,不但容易贮存、巩固,便于日后应用,而且是二级概念或科学概念,即真正掌握了一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有意义的言语接受学习是学生获得大量间接知识的有效途径。

(2)接受学习的特点

①接受学习既可以是机械的,也可以是有意义的。在理解的基础上的接受就是有意义的,反之是机械的。同样,发现学习中亦存在着意义与机械的区分。动物通过盲目尝试获得某种经验即属于机械的发现学习,而科学家的发明创造即有意义的发现学习。

②接受与发现是个体获得经验的两条途径。两者都是在能动反映现实的基础上,通过主体主动构建而实现的。

①学习内容:事物的意义是由语言和符号来表达的。代表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都是现成的、己有定论的、科学的基础理沦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