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广西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之教育心理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如何理解己有经验在迁移中的作用?
【答案】个体已有的经验,包括原有经验的水平、原有经验的组织性和经验的丰富性对迁移产生很大的影响。
①原有经验的水平:随着先前学习水平的提高,迁移刚开始时是负的,但随着练习的不断扩大,先前学习水平不断提高,迁移逐渐由负变为正,并达到较高水平的迁移。这些一般的经验具有广泛的适用性,能够有效地促进正迁移的产生,同时也抑制、超过了负迁移的作用,使最终的结果表现为正迁移的量大大提高。
②原有经验的组织性: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信息能否提取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信息在记忆中是如何组织的,合理组织的信息易于提取,也易于迁移。
(1)抽象、概括的认知结构
依据概括的原理来组织有关信息,这是保证经验结构具有组织性的首要环节。拥有抽象、概括的认知结构,可以使个体不受表面相似性的制约,能从结构特性着眼,并发现其结构相似性,进而产生迁移。对专家和新手的对比研究发现,专家对于信息的组织是非常合理的,并且主要根据信息的内在深层结构进行组织,而新手主要根据信息的表面特征加以组织。
(2)经验的丰富性
组织合理的经验结构不仅表现在其抽象、概括性方面,还表现在经验的丰富性方面。具体而丰富的经验对于迁移的产生非常必要,而且正迁移往往随着练习中所提供的具体事例的数量的增加而增加。专家之所以具有较强的迁移能力,除了具有概括的认知结构外,还具有大量的依据概括原理而组织起来的具体经验,这些经验为迁移的产生提供了基础。
(3)原有经验的可利用性
①原有经验的可利用性的含义
原有经验的可利用性是指原有的经验结构必须能够被有效地激活、提取。因为即使个体拥有迁移所需的某种经验,但有时由于这种经验在头脑中处于一种惰性状态,不能被激活、应用,最终也不能产生迁移。
②原有经验可利用性的培养要求在建构经验结构时,应该强调这些经验的适用性条件,以便以后在适当的情境中能够充分利用、迁移有关经验。同时,还可以提供适当的机会让学习者在真实的情境中应用所学的经验。
③决定原有经验的可利用性的关键因素
决定原有经验的可利用性的关键因素是学习者的认知技能与元认知技能。因为迁移过程是通过一系列复杂的认知活动来完成的,而认知技能与元认知技能又是调节、控制认知活动,保证其顺利完成的必要条件。
2. 刺激控制教学模式、科学探究教学模式和先行组织者教学模式的学习理论基础是什么? 其教学的基本结构如何? 各有何优缺点?
【答案】(1)刺激控制教学模式
①理论基础
刺激控制教学的核心是制定一个合理的列联安排计划。刺激控制教学模式是建立在斯金纳等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的强化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在某种特定的刺激环境中,个体做出一个期望的反应,就伴随呈现一次强化。在心理学中,把这种刺激与强化间的对应称为列联,把对强化刺激的系统控制称为列联安排。刺激控制教学的核心,就是制定一个合理的列联安排计划。在刺激控制过程中,强化可以采用社会强化、物质强化或活动强化。社会强化包括口头表扬、通报鼓励及友善的微笑等不同的形式; 物质强化包括各种可以消费的物品,如金钱、实物等; 活动强化指个体感兴趣的活动,如踢足球、看话剧、计算机编程等。强化可以采用不同的程序。可以采用持续强化,也可以采用间歇强化等程序。一般,在新行为开始建立之初,宜使用持续强化; 而当新行为模式比较巩固后,宜使用间歇强化。
②基本结构
刺激控制教学模式一般由定义目标行为、评价初始行为、制定列联计划、实施列联计划和评价列联计划等五个阶段组成。
a. 定义目标行为:这一阶段的目的是确立期望建立的行为反应,即确立通过教学要改变哪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建立哪些良好的行为方式,获得哪些知识技能或规范。此时,应准确阐述要改变的行为和要强化的反应,并制定一套测量行为变化的程序。测量行为变化,既可以通过观察和记录某个行为出现的时间和次数来进行,也可以通过每隔一定时间记录一次目标行为出现的次数来进行。
b. 评价初始行为:这一阶段要对目标行为在当前出现的频率进行详细记录,了解行为在什么时间、什么条件下对谁发生,目的是确立一个行为发生的基线,以便确定列联计划的速度,并为计划实施的有效性提供比较的依据。
c. 制定列联计划:这一阶段包括构造环境或情境,选择强化物及其强化程序,制定行为塑造计划。强化物必须针对个人而设定,没有一种强化物是对每个学生在任何时候都适用的。年龄小的儿童一般对社会强化比较敏感,而年龄较大的学生则比较重视物质强化和活动强化; 由地位高的、关系密切的老教师实施强化,效果会较好。此外,所制定的列联计划必须能够说明学生在逐渐逼近良好行为过程中所取得的进步,要有一个周密布置的逐步强化程序。
d. 实施列联计划:这一阶段包括布置组织教学的环境,制定列联说明,根据制定的强化程序和塑造计划对学生的反应进行强化。在实施列联计划时,教师有必要使学生了解强化物和教师期望
的反应,与学生一起讨论不良行为的后果及其改进的方法,共同商定强化的形式,以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控制能力。
e. 评价列联计划:这一阶段主要是对目标行为再次测量,并将学生置于原来的环境条件下,观察原有的不良反应是否出现。这是对列联计划成功与否的证明。
③优缺点
刺激控制教学模式主要适用于改变学生的不良态度和行为及其发展或保持新的社会行为技能。在这一模式中,教学活动主要由教师控制,反馈也由教师根据列联计划实施。要求教师有足够的耐心和恒心。
(2)科学探究教学模式
①理论基础
科学探究教学模式是以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论及其认知结构教学论为理论基础的。它是由萨赫曼通过观察、分析科学家的创造性探索活动而概括成型的。布鲁纳和萨赫曼认为,学生本能地对一切新奇的事物感兴趣,这种自发的好奇心促使人们在面对陌生的现象时尽力去寻找其发生的原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就是,积极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并最终解决问题。学生在提问和形成假设的过程中,教师只对其对错进行“是”“否”判断,学生不能要求教师进行解释,以教给他们发现事物变化规律的一般思维方式。
②基本结构科学探究教学模式包含呈现问题情境、收集信息并进行实验、主动解释问题和分析探究模式与类型等四个阶段。
a. 呈现问题情境:科学探究教学模式首先要求教师向学生呈现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情境,同时把提问的程序、提问的目的和提问的方式告诉他们。教师所呈现的问题情境应既含有一定的知识背景,又要有一定的难度。呈现问题情境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体验创造新知识的过程。
b. 收集信息井进行实验:在问题情境的驱使下,学生从不同的途径去收集大量与课题有关的资料,运用实验的手段来探索问题情境,并训练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推导理论的能力。
c. 主动解释问题:在学生收集信息并进行实验验证后,教师应鼓励学生自己对问题作出解释。此时,他们很可能丢掉一些重要的细节并提出一些不恰当的解释,也可能根据同样的资料而提出不同的解释。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大家互相讨论,集体得出一个完整的解释。
d. 分析探究模式与类型:在这个阶段,教师要组织学生讨论解决问题过程中哪些信息是必需的,所提的问题中哪些问题最有效。这一阶段的重要性体现在它能帮助学生意识到探究的过程,系统地推进科学探究的策略。
③优缺点
科学探究教学模式的宗旨是使人们意识到并掌握科学探究的过程,而不仅仅是找到问题的答案。在这一模式中,师生之间是一种既合作又严密的关系,师生比较平等,学生可以自由自主地进行探究,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自控能力。
(3)先行组织者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