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吉林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61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政治经济学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论述题
1. 20世纪80年代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什么掀起国有企业私有化浪潮?
【答案】20世纪80年代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掀起国有企业私有化浪潮的主要原因是:
(1)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调整和变化,原来的传统基础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和先行作用降低,电子、信息产业等新兴产业部门兴起,从而使得处于基础部门的国有企业的优势地位下降了。
(2)技术革命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产品生命周期大大缩短,市场供应小型化、多样化,国际竞争激烈,这就要求企业经营灵活,应变能力强,而国有企业不足以适应这种形势发展的需要。
(3)面对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滞胀”局面,国有企业低效率、高亏损的问题更为突出,使国家背上了沉重的财政补贴包袱。
(4)20世纪70年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发生“滞胀”,动摇了凯恩斯主义理论的主流地位,反对国家直接干预、强调市场机制自发调节作用的新自由主义抬头,为私有化提供了理论依据,从而助长了私有化的势头。
(5)执政党的更替和政策调整。在西方政坛上,主张民主社会主义的左翼政党上台执政,大都热衷于实行国有化,而资产阶级右翼政党上台执政,则积极推行私有化。在20世纪70年代经济滞胀的背景下,20世纪80年代英美诸国执政党,将推行私有化作为其摆脱经济“滞胀”,实现经济复兴的重要手段。
2. 试论述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的模式、目标与手段。
【答案】(1)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模式
社会主义经济在实践中曾经形成多种宏观调控模式,其中影响范围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是高度集中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模式。这种宏观调控模式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宏观调控模式,则应该是既能充分发挥市场调节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又能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导向性作用,实现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的有机结合。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
①促进经济增长,是指保持合理的增长速度。这是社会主义经济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历史和现实的状况都表明,经济落后就会被动,就会受制于人。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②增加就业,是指尽可能消除非自愿失业,使每个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工作的劳动者都能有平等的就业机会。在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将是我国长期的突出矛盾,经济体制转型和结构调整都会使这种矛盾显得什分突出,所以通过宏观调控,尽可能地增加就业,
是我国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
③物价稳定,是指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物价绝对稳定既不利于经济发展,也不可能真正实现。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即将物价变动保持在经济顺畅运行所允许而居民又能承受的范围内。既不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也不发生严重的通货紧缩,是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④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主要指资本流出、流入的平衡和进出口的平衡。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际收支平衡对于社会总供求的平衡具有重要影响。随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经济逐步融入经济全球化之中,政府宏观调控的政策和工具开始受到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制约和影响。因此,应结合国内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的状况,调控好国际收支的规模和结构,以保持国内总供求和国际收支的综合平衡。
(3)宏观调控的手段
①经济政策
经济政策是由政府制定的用以调整各种经济主体利益关系和指导、影响经济活动的准则和规则。它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最主要的经济政策有: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汇率政策、收入分配政策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结合不同时期国民经济运行的不同态势科学而灵活地运用这些政策。
②经济计划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离不开经济计划的指导,经济计划因而成为必要的宏观调控手段。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指令性计划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计划主要是指建立在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基础上的指导性计划,是体现宏观管理目标、任务、各项宏观平衡和各种基本比例关系,并由相应的指标体系和政策措施所组成的计划。这样的计划,是建立在发挥市场调节作用的基础上,并以指导性计划为主和中长期计划为主。
③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严格地说,法律是实行宏观调控和维持市场经济秩序的保证。但从一些法律条文对经济也能起调节作用的角度看,法律也可被视为一种宏观调控手段。
用行政手段进行宏观调控,主要是指依靠行政机构采用强制性的命令、指示,规定和下达带有指令性的任务或某些具体限制等行政方一式调控经济的运行。
3. 试论虚拟资本的形成及其对商品经济的影响。
【答案】虚拟资本是指能定期带来收入的,以有价证券形式表现的资本。虚拟资本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信用形式上的虚拟资本,主要有期票、汇票、银行券、纸币、国家债券、各种证券抵押贷款等,同一笔货币被反复使用便产生虚拟资本; 另一种是收入资本化形式上产生的虚拟资本,主要由股票、债券构成,以资本所有权证书的形式进入流通,同一张所有权证书或债权凭证反复交易就形成纯粹的虚拟资本。
(1)虚拟资本是信用制度发展的结果
①货币的虚拟化是虚拟资本产生的前提。纸币是一种纯粹的货币符号,其价值已经不再具有
实际价值的物品的保障,而只是一纸信用凭证。货币符号表明的价值一也是不断变动的,有自己的独立运动规律。这表明货币本身也在逐渐虚拟化。在高度发达的信用制度基础上逐步发展的货币虚拟化是虚拟资本产生的前提。
②借贷资本信用关系是虚拟资本产生的根据。借贷资本是通过资本使用权的有偿转让,凭借资本所有权来获取定期收入的。利息是资本所有权的果实,借贷资本成为独立的收入来源,任何源于资本所有权的确定性收入,都可以视为利息,并且把收入资本化,自然地,股票、债权等一切资本所有权证书,虽然只是现实资本的纸制副本,但可以借此获得定期收入,并且可以在证券市场自由买卖,实现价值增殖,也逐渐视为可以独立地获取收入,成为具有不同于现实资本存在形式的虚拟资本。
③社会信用制度的逐步完善是虚拟资本产生的基础。股票、债券对购买者而言是一种投资行为,是存在风险的。证券交易市场的出现使得股票、债券持有人不仅可以凭借资本所有权定期获得收入,也可以在证券市场上进行交易,规避风险,减少亏损以及获得更多的收益。股票、债券等基于企业与投资者之间的信用关系,又摆脱这种关系而呈现出相对独立的运动规律,甚至成为另一种独立收入的源泉,虚拟资本最终得以形成。
(2)虚拟资本对商品经济的影响
①虚拟资本的存在和发展使经济发展中的资本约束被缓解。银行信用虽然可以把闲置的货币资本集中起来供给需要货币资本的商品生产经营者使用,因而具有“资本创造”的功能。
②虚拟资本导致财富虚拟化,加快了整个经济的虚拟化进程。随着股票、债券及其他衍生证券交易规模的扩大及盈利水平的变动,围绕着证券交易展开的各种经济活动也在不断扩张,有越来越多的收入被资本化,按虚拟资本的特殊运动方式来运动。
4. 论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什么和怎样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答案】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之一,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分配原则。然而,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性质和水平决定了只能采取以公有制为主体,其他所有制成分并存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以便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吸引外国资本。即使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本身,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也存在着多种经营方式,各市场主体有着各自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这一切决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方式,必须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坚持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所有权分配相结合的原则。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原因是:
①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必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分配力一式是山生产力一式决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要求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形式,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要求实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方式,由此决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必然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是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发展劳动、资本、技术、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