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吉林大学经济学院823经济学(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之政治经济学考研题库
● 摘要
一、论述题
1. 论述马克思的级差地租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答案】(1)级差地租理论
级差地租是因租种不同等级的土地所缴纳的不同数量的地租,来源于农业工人创造的超额利润。级差地租有两种形式:因土地肥沃程度和距离市场远近等条件差别而产生的级差地租I ; 因对土地追加投资生产率高低差别而产生的级差地租Il
①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
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是十地的自然生产条件小同。较好十地所生产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会低于社会生产价格,但仍然可按社会生产价格出售,就可以获得超额利润,也就转化为级差地租。
②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
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土地有限性所造成的土地经营垄断。和工业部门相比,农业生产的超额利润有两个特点:一是农产品社会生产价格是由劣等地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决定的,从而优等地和中等地都可以取得超额利润即级差地租; 二是农业中的超额利润相当稳定。这些特点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土地有限特别是好土地更为有限造成的,使得十地经营具有垄断性。这样,如果劣等地得不到平均利润,农业资本家就不会去租种,全社会的农产品将不够供应。所以,土地优劣不同只是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而产生的原因却是土地经营垄断。
(2)级差地租理论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所研究的级差地租理论具有普遍意义,它揭示的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地租的一般规律,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适用,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适用。
根据马克思的级差地租理论,在我国农村十地集体所有的条件下,级差地租工主要应归土地所有者即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级差地租II ,由于是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农户追加投资形成的,主要应由土地经营者所得,即主要应由承包农户所有。
我国政府规定,在农村“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土地承包期再延长三十年的政策,同时要抓紧制定确保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期稳定的法律法规,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不变,则为农民增加对土地的劳动、科技、资金的投入提高了积极性,保证因投入而产生的级差地租II 归己所有,从时间上为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增加了可能性,可防止农民对土地经营的短期性。
2. 什么是剩余价值? 为什么说剩余价值既不能在流通中产生,又不能离开流通产生?
【答案】(1)剩余价值是指雇佣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新价值。或者说,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时间的凝结,是物化的剩余劳动。它体现了
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
(2)剩余价值生产不能在流通中产生
在商品流通过程中,无论是等价物交换,还是不等价物交换,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
①等价交换不产生剩余价值
不以现实的货币为媒介的单纯的商品交换不产生剩余价值。两个商品所有者彼此购买对方的商品,就使用价值来看,交换双方显然都能得到好处。双方都让渡了对自己没有使用价值的商品,而得到自己需要的商品。不仅如此,由于交换了促进分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还可以使它们用同一劳动时间生产出更多的商品。但是,就交换价值来说,由于等价交换,并没有价值增殖。
在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中,也不会产生剩余价值。因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它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在商品进入流通以前就已经决定,流通不过是把商品价值表现为商品价格,因此价值是流通的前提,不是流通的结果。
在商品流通中,商品形式的变化也不会产生剩余价值。如果把欺诈和掠夺等情况排除在外,在供求平衡的情况下,抽象地考察商品流通,那么只是一种使用价值被另一种使用价值代替,发生的只是商品形态的变化,即商品的形式转化为货币形式,再由货币形式转化为商品形式。这种形式变换并不包含价值量的改变,不会产生剩余价值。
总之,在等价交换的情况下,在流通中不会产生剩余价值。
②不等价交换也不产生剩余价值
第一,商品的高价出卖和低价购买不产生剩余价值。在市场上,商品所有者与商品所有者相对立,他们各自持有自己不需要但别人需要的物品,他们只能对自己的商品有权力,此外并无特权。假定卖者有某种无法说明的特权,可以使自己的商品在其价值以上出售,取得了加价的好处。但是,当他当了卖者之后,又成为买者时,原来作为卖者赚来的钱,又会因为作为买者而失去,互相抵消。相反,若低价购买,作为买者占了便宜,但在作为卖者时又会失去原来赚的钱。“因此,剩余价值的形成,从而货币转化为资本,既不能用卖者高于商品价值出卖商品来说明,也不能用买者低于商品价值购买商品来说明。”
第二,只买不卖也不会产生剩余价值。假若有一个只消费不生产,只购买商品而不出卖商品的阶级存在,总是以高于商品价值来小断购买商品。存在这样只买小卖的阶级,必须有一个前提:“这个阶级小断用来购买的货币,必然是不断地、不经过交换、白白地、依靠任何一种权利或暴力,从那些商品所有者手里流到这个阶级手里的。”在这种情况下,生产者即使是高价出售商品卖给这个不生产阶级,那也只不过是生产者把被无偿夺去的货币,较多些收回来一部分而己,是不会产生剩余价值的。
第三,狡猾者的欺骗也不能生产剩余价值。假若有人可能非常狡猾,总是使他的其他同行无论如何也报复不了。这样,他可以大获其利。但从整个社会来看,这只不过改变了商品价值在不同所有者之间的分配而己,流通中的价值没有增大一个原子。一方的剩余价值,是另方的不足价值,‘方的增加,是另方的减少。流通中的价值总量不管其分配情况怎样变化都不会增大。
总之,剩余价值不可能在流通中产生,因为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都不可能产生
剩余价值。在等价交换的情况下,由于交换双方的价值量相等,自然不会发生价值增殖。在不等价交换的情况下,一部分资本家通过贱买贵卖能取得更多的价值,但这种行为并没有使流通过程中的价值总量有所增加,他所多得的价值,只是别人少得的价值。而对于资本家总体来说,他们不可能因此而获得剩余价值。
(3)剩余价值不能离开流通而生产
一方面,只有包含剩余价值的产品在流通中卖出,产品的价值才得以实现。这个时候,生产商品的剩余价值随价值的实现而得到实现。另一方面,剩余价值生产离不开流通过程,即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剩余价值生产做准备。所以剩余价值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如果离开流通过程,即货币所有者把货币贮藏起来,不同其他商品所有者发生联系,价值和剩余价值既无从产生,也无法实现。
综上所述,资本到货币的转换(即剩余价值生产),必须在流通领域中,又必须不在流通领域中产生,这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所以,可以说剩余价值的生产既不发生在流通领域,又不能离开流通领域。
3. 怎样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及其产生的影响?
【答案】(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指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直接有关,由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因素引起的经济危机,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
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集中表现。货币出现之后,商品交换的公式由直接的物物交换即W 一W 转变为了W 一G 一W ,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商品生产者都必须将自己的商品卖出,变为货币,然后才能用货币购买自己需要的其他商品,买和卖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分成了两个独立的行为,流通过程就有出现中断的可能性。信用的出现使危机出现的可能性进一步加强。在信用关系中,商品所有者发生了连锁的、交错的债权、债务关系,债务人为了按期还债,就必须在相应的期限内销售掉他的商品,借以收回一定数额的货币,如债务人不能顺利地把商品转化为货币,债权人不能按期收回债款,就可能引起支付的危机,破坏正常的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
由于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追求价值的增殖而不是使用价值,因而,资本主义生产就突破了资本家自身消费的限制而具有了无限扩大的趋势。生产的不断扩大和使用价值的大量增加,需要社会购买力的相应增加作为保证,没有社会需要的相应增加,社会再生产过程就会中断。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雇佣工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每个资本家自己雇佣的工人是生产者,但别的工厂的工人对这个资本家来说则是消费者。工人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这种双重地位,带来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个矛盾一一每个资本家在自己的工厂内部剥削工人越成功,对总体资本家而言,其商品实现越是困难,因为工人阶级作为自主的消费者是有效需求的重要来源。劳动与资本之间的这种对抗关系随着资本积累的发展而日趋严重,资本积累的发展使社会则富日益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工人阶级在社会总则富中所占份额相对资本家阶级在不断缩小,社会财富分配中的两极分化现象日益严重,有支付能力的购买力跟不上生产能力的增长。生产和需要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