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856管理学(A)之管理学—原理与方法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目录
2018年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856管理学(A )之管理学—原理与方法考研核心题库(一) .... 2
2018年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856管理学(A )之管理学—原理与方法考研核心题库(二) .... 7
2018年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856管理学(A )之管理学—原理与方法考研核心题库(三) .. 12
2018年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856管理学(A )之管理学—原理与方法考研核心题库(四) .. 22
2018年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856管理学(A )之管理学—原理与方法考研核心题库(五) .. 28
一、名词解释
1. 管理道德
【答案】管理道德是指管理者的行为准则与规范的总和,是在社会一般道德原则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特殊的职业道德规范体系,是通过规范管理者的行为去实现调整管理关系的目的,并在管理关系和谐、稳定的前提下进一步实现管理系统的优化、提高管理效益。影响管理道德的各种因素包括:①道德发展阶段; ②个人特性; ③组织结构; ④组织文化; ⑤问题强度。
2. 工作轮换
【答案】工作轮换是指使各级主管人员在不同部门的不同主管位置或非主管位置上轮流工作,以使其全面了解整个组织的不同工作内容得到各种不同的经验,为其今后在较高层次上任职打好基础。工作轮换有两种具体形式:一是受训者到不同部门考察工作但不会介入所考察部门的工作; 二是受训者介入不同部门的工作。工作轮换有利于促进员工对组织不同部门的了解,从而对整个组织的运作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 有利于提高员工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决策能力,帮助他们选择更合适的工作; 有利于部门之间的了解和合作; 但也会存在诸如增加培训费用、难以培养专业化人才等不足。
3. 标杆管理
【答案】标杆管理(Benchmarking )是指通过学习他人而寻求生产改进和提高的管理方法。20世纪70年代最先由美国施乐公司开始实施,80年代后期在美国企业中广泛推行。标杆管理的主要内容为:选定一个值得学习的企业,立下一个发展的目标,通过建立学习网络观摩学习,将该企业的长处纳入到自己的行为之中,使组织获得全面革新,最终达到领先的目的。标杆学习的内容涵盖流程、产品、服务以及企业内各个部门的功能发展和协调。
标杆学习在空间范围上可分为内部的标杆学习、外部的标杆学习、功能(通用)的标杆学习三种。①内部的标杆学习是与组织内表现最好的企业相比较,进行学习改进; ②外部的标杆学习是对相同产业中最好的企业(往往是直接的竞争对手)的比较与学习; ③功能的标杆学习是对拥有最先进的产品、服务、流程的企业(可以是产业内的,也可以是产业外的)的比较与学习。
4. 程序化决策
【答案】程序化决策是指决策可以程序化到旱现出重复和例行的状态,可以程序化到制定出一套处理这些决策的固定程序,每当它们出现时,不需要再重复处理它们。通常又将“程序化决策”称为“结构良好”的决策。程序化决策涉及的是例行问题,例行问题是指那些重复出现的、日常
的管理问题; 例外问题则是指那些偶然发生的、新颖的、性质和结构不明的、具有重大影响的问题。
5. 参谋职权
【答案】参谋职权是一种有限度的、不完整的职权。从性质上说,参谋职权是一种顾问性的或服务性的职权,拥有参谋职权的管理者可以向直线管理者提出建议或提供服务,但其本身并不包括指挥权和决策权。参谋职权实际上是一种辅助性的职权。一个组织机构在其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直线职权己不足以应付所面临的许多复杂问题时,就需要设置参谋职权。
(1)参谋的形式有个人参谋和专业参谋两种。个人参谋是直线人员的参谋和助手,为直线人员提供咨询,协助直线人员执行职责,最典型的例子是管理者的个人助理; 专业参谋常常是一个独立的机构或部门,它往往聚合了一些专家,为各级直线主管提供专业性建议与服务。
(2)参谋和直线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作为一个主管人员,他既可以是直线人员,也可以是参谋人员,这取决于他所起的作用及行使的职权。当他处在自己所领导的部门中,他行使直线职权,是直线人员; 而当他同上级打交道或同其他部门发生联系时,他又成为参谋人员。例如医院院长在医院内是直线人员,但在卫生局进行计划或决策而征询他的意见时,他便成为参谋人员了。
二、简答题
6. 简述决策理论的基本观点
【答案】按时间顺序可以将决策理论分为三个阶段,即古典决策理论、行为决策理论和当代决策理论。
(1)古典决策理论
古典决策理论又称为规范决策理论,是基于“经济人”假设提出来的,主要盛行于20世纪50年代以前。古典决策理论认为,应该从经济的角度看待决策问题,即决策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主要内容观点:
①最优化标准。决策者全面掌握有关决策环境的信息情报,充分了解备选方案的J 清况,决策者是理性的、能按最优化的原则做出选择。
②决策者应建立一个自上而下的执行命令的组织体系。
③决策的日的在于使组织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2)行为决策理论
行为决策理论的发展始于20世纪50年代。其代表人物西蒙,代表作是《管理决策新科学》。他的主要观点是:
①决策就是管理,管理过程就是决策过程。决策的三个阶段是:情报收集一拟定方案一选择方案。 ②以满意标准代替古典的最优化标准:人是有限理性的,介于完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原因在于:不确定的复杂的决策环境的影响; 知觉卜偏差的影响; 决策时间及可利用资源的限制等。
③风险型决策中,受经济利益的影响,决策者厌恶风险,倾向于接受风险较小的方案,尽管风险较大的方案可能会带来可观的收益。
④重视决策者的作用:以身作则; 全局观念; 权威不是强迫命令; 依赖和培养下级主动承担责任。
(3)当代决策理论
继古典决策理论和行为决策理论之后产生了当代决策理论。其核心内容是:决策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决策程序就是整个管理过程。
整个决策过程从研究组织的内外环境开始,继而确定组织的目标、设计可达到该目标的各种可行的方案、比较和评估这些方案进而进行方案的选择,最后实施决策方案,并进行追踪检查和控制,以确保预定目标的实现。
7. 简述业务流程再造(BPR )与企业资源计划(ERP )的关系。
【答案】若要ERP 系统成功地实施,必须再造企业业务流程。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且不可分割的。不进行很好的业务流程再造,实施ERP 将事倍功半。ERP 的应用,不仅仅是引入一套现代化的管理软件,使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活动自动化,它更重要的是要对企业传统的经营方式进行根本性的变革,使其更加合理化、科学化,从而大幅度地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企业应用ERP 后效益的提高,一方面是来自于ERP 软件本身,另一方面就是得益于业务流程再造。特别是我国企业实施ERP 系统,尤其得强调业务流程再造先行或同时进行。
(1) ERP 软件的功能实现要求企业必须进行一定的业务流程再造。ERP 软件功能的实现要求企业对原有的组织机构、人员设置、工作流程进行重新的安排,这个阶段的工作是不可逾越的,特别是对于我国大多数企业,由于长期处于粗放管理的状况,就显得更为必要。
(2) ERP 软件的应用目的要求企业实施业务流程再造。从根本上来讲,企业应用ERP 的目的在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这样的一个最终目的就必然要求企业能够借助于ERP 在企业中的实施应用,不断地优化它的业务流程,使整个经营活动更加符合科学管理的要求。不合理、不科学的业务流程不可能通过ERP 软件自动地得到优化或消除。
(3) ERP 软件的设计背景要求企业进行相应的业务流程再造,尤其我国企业实施ERP 更是如此。我国许多企业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都很落后,这样的一种企业管理现状就必然要求企业在应用ERP 之前,首先要进行业务流程的再造,按照先进的ERP 软件的管理要求对现有的业务流程进行根本性的改造。
8. 影响控制系统设计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案】控制是指依据计划检查衡量计划的执行情况,并根据偏差进行纠正的过程。但在组织控制活动时,一般是通过组织的控制系统来完成的。
影响控制系统设计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1)信息。在一个控制系统中,施控者发出的指令是信息,受控者执行指令的反馈也是信息。因此在设计控制系统时必然要考虑信息,尤其要考虑信息的传递方式、反馈方式以及处理方式。控制系统是否有效的关键之一是看信息反馈是否灵敏、正确、有力。对信息反馈灵敏是一个组织活力的体现。正确的信息反馈表明组织正处于有序和正常运行之中。控制系统必须有完善的信息传递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