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管理学1999答案考研试题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研真题
● 摘要
答案部分
浙江大学1999年 管理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 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1)管理跨度也就是管理幅度,是指一个时间、精力有限的领导者直接领导的下属的数量。在一个组织中,影响管理幅度的主要因素有管理者和其下属的工作能力、工作的内容和性质、工作条件、工作环境,以上并非是影响管理幅度的全部因素,要根据组织本身的特点来确定适当的管理幅度以及相应的管理层次。
(2) 管理层次也称组织层次,是指从最高一级领导职务到最低一级管理组织的各个职务等级。管理层次是描述组织纵向结构特征的一个概念。一般说来,组织规模越大,人数越多,管理幅度越小,也就需要越多的层次。但层次越多,对组织的消极影响也就越大。层次过多,不但会影响信息的有效沟通,增加协调的困难,而且浪费时间、精力和经费,造成机构臃肿,组织反应缓慢。
(3)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的关系。组织中的幅度与层次一般呈反比例的变化趋势,组织的幅度大则管理层次就会比较少,组织的幅度小则管理层次相对而言就比较多。具体如下:
①如果组织的幅度大而层次少,组织结构的金字塔就比较扁平,分权趋势较为明显。这种结构一般赋予下级以相当大的自主权,有利于下属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信息沟通一般也较为迅捷。但它对下级的有效控制能力较小,不利于横向协调与合作,领导者指挥命令权威也容易受到损害。因此这种扁平化的组织机构往往要求管理与被管理者有较高的素质,良好的合作愿望,并有足够的能力控制全局以应付组织内外的不确定性风险。
②如果组织的幅度小而层次多,组织结构的金字塔就高而尖,组织的控制较为强有力,权力集中,管理严密,有利于维持职位权威;但它极易压制下属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精神,信息混乱和失真的危险加剧,组织的应变能力一般也较差,稳定性有余而应变的弹性不足。它一般比较适用于军事和行政等对权威有较高要求的组织。
2. 矩阵组织结构:又称规划—目标结构,是把按职能划分的部门和按产品(或项目、服务等)划分的部门结合起来组成一个矩阵,是同一名员工既同原职能部门保持组织与业务上的联系,又参加产品或项目小组的工作的一种结构。当组织面临较高的环境不确定性,组织目标需要同时反映技术和产品双重要求时,矩阵型结构应该是一种理想的组织形式。
(1)矩阵型结构的优点是:由不同背景、不同技能、不同专业知识所组成的项目人员为某个特定项目共同工作,一方面可以取得专业化分工的好处,另一方面可以跨越各职能部门获取他们所需要的各种支持活动,资源可以在不同产品之间灵活分配。通过加强不同部门之间的配合和信息交流,可以有效地克服和职能部门之间相互脱节的弱点,同时易于发挥事业单位机构灵活的特点,增强职能人员直接参与项目管理的积极性,增强矩阵主管和项目人员共同组织项目实施的责任感和工作热情。
(2)矩阵型结构的缺点是:组织中的信息和权力等资源一旦不能共享,项目经理与职能经理之间势必会为争取有限的资源或权力不平衡而发生矛盾,这反而会产生适得其反的后果,协调处理这些矛盾必然要耗费管理者更多的精力,并付出更多的组织成本。另外,一些项目成员需要接受双重领导,他们要具备较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平衡协调矛盾的技能,成员之间还可能会存在任务分配不明确,权责不统一问题,这同样会影响到组织效率的发挥。如何客观公正地评价其绩效,并在成本、时间、质量方面进行有效的控制将是此类组织机构正常运行的关键。
3. 目标管理:又称成果管理,或标的管理,是20世纪50年代出现于美国,以泰罗的科学和行为科学理论为基础形成的一套管理制度。目标管理的主要内容:(1)目标管理是一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