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浙江大学管理学2003答案考研试题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研真题

  摘要

答案部分

浙江大学2003年管理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

1.计划工作:指对行动的预先设计,它是在决策目标的指导下,以预测工作为基础,对实现目标的途径作出具体安排的一项活动。计划分为正式计划和非正式计划。在管理学中,计划具有两重含义:其一是指计划管理工作。管理学家基本上都认为基本上都认为,计划是最重要的管理职能之一;其二是指以规划、预算等为主体的具体的计划形式。它们是实施计划管理职能的书面文件。其实,计划工作和计划形式是密切相关的。计划管理工作的中心内容就是制定计划和执行计划。形成计划不仅是计划工作要完成的任务,也是计划执行的指南。计划的编制步骤:(1)描述目标。(2)评估状况。(3)确定目标。(4)确定前提条件。(5)制定计划方案。(6)评价备选方案。(7)挑选可行方案。(8)制定辅助方案。(9)编制预算。计划的作用是:(1)为组织活动的分工提供依据;(2)为组织资源的筹措和整合提供依据;

(3)为组织活动的检查与控制提供依据。

2.领导者:指担负领导职责,负责实施领导过程的主管人员,他们担负着管理者和领导者双重角色。现代领导者在组织中担负起引导和服务两个方面的职责:①引导职责是指领导者有责任指导各项活动的开展和协调。②服务职责是指领导者有责任为各项活动的开展提供条件和帮助。可见,引导职责和服务职责是相辅相成的,并且,服务职责发挥得越好,引导职责就越能有效地实现。对于作为组织主管人员的领导者来说,权力和权威是实施领导有效工具,领导者需要用自己所拥有的权力和权威进行控制和指挥,发挥其在组织中的影响力。

3.动机:指为实现一定的目的激励人们行动的内在原因。它能产生一股动力,引起人们的行动,维持这种行动朝向一定目标,并且能强化人的行动,因此在国外也被称为驱动力。动机是个体的内在过程,行为是这种内在过程的结果。引起动机的两个条件是: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个体的内在条件——需要,个体的外在条件——诱因是产生动机的主要因素。在个体强烈需要、又有诱因的条件下,就能引起个体强烈的动机,并且决定他的行为。人的动机分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两种。

其作用为:(1)引发行为。(2)选择目标。动机能使人的行动朝着特定的方向进行,有选择地决定目标,使行为指向一定方向。(3)强化行为。一定动机指引下的行为结果,对其既有反作用。行为结果好,这个动机会使行为重复出现,使行为进一步保持与巩固加强,这叫做正强化作用。当动机引导的行为效果不好,则动机会因不好的行为结果,削弱行为,使行为减少以至不再出现。这就是负强化作用。

4.组织:可分为结构论、行为论和系统论的定义。

(1)结构论的定义:组织是为了达到某些特定的目标经由分工与合作及不同层次的权力和责任制度而构成的人的集合。它包含三层意思:

①组织必须具有目标;

②没有分工与合作也不能称其为组织;

③组织要有不同层次的权力与责任制度。

(2)行为论的定义:组织是两人或两人以上有意识加以协调的活动的权力系统。

(3)系统论的定义:组织是开放的社会系统,具有许多相互影响共同工作的子系统,当一个子系统发生变化时,必然影响其他子系统和整个系统的工作。

(4)管理学意义上的组织,除了具有一般意义上的组织内涵之外,还包括如下几点含义:①组织是一个职务结构或职权结构;②组织是一个责任系统,反映着上下级关系和横向沟通网络;③组织可分为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