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天津财经大学旅游管理812经济学与管理学综合之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根据序数效用论者关于消费者均衡的条件:
(1)如果,消费者应该如何调整两种商品的消费数量? 为什么?
(2)比较基数效用论者与序数效用论者关于消费者的均衡条件。
【答案】(1)序数效用论者认为,在两商品的价格、消费者的收入和偏好给定的前提下,
如果
,则消费者增加商品1的需求量,减少商品2的需求量,便可增加效用水平。如图所示,在F 点,无差异曲线I 1的斜率绝对值MRS 12大于预算线AB 的斜率绝对值。此时,消费者只需从F 点出发,沿着预算线AB 通过增加商品1的数量和减少商品2的数量,就可以增加效用水平,直至达到无差异曲线I 2和预算线AB 的切点E ,即有
,从而实现最大效用。
消费者均衡及其调整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种调整背后的经济原因,可以举一个具体的例子。譬如,
一方面,不等式左边,表明,在消费中,该消费者的主观偏好表现为此时减少两单
可以解读位商品2并同时增加一单位商品1就能保持效用水平不变; 另一方面,不等式右边
为,在市场上,两种商品的价格均为1,即两商品按市场价格的客观交换比例是1:1,因此,消费者在市场上放弃两单位商品2就可以换取两单位商品1。综上所述,在收入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只需在市场上用两单位商品2换取两单位商品1,便可在消费过程中提高效用水平。其理山是,根据该消费者的主观偏好,既然该消费者减少两单位商品2时仅需增加一单位商品1就能保持效用水平不变,那么,现在消费者在市场上能够用两单位商品2换得两单位商品1,从而使得自己
能够增加两单位商品1的消费,他的效用水平自然也就增加了。
类似地,如果,则消费者减少商品1的需求量,增加商品2的需求量,便可增加效用水
。此时,平。图中,在G 点,无差异曲线I 1的斜率绝对值MRS 12小于预算线AB 的斜率绝对值
消费者只需从G 点出发,沿着预算线AB 通过减少商品1的数量和增加商品2的数量,就可以增加效用水平,直至达到无差异曲线I 2和预算线AB 的切点E ,即有 ,从而实现最大效用。(2)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基于各自对“效用”衡量标准,在分析消费者行为时采用了不同的分析方法。在两商品的价格、消费者的效用函数和收入给定的前提下,基数效用论者使用边际效用分析法,得出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为
得出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为。 ; 序数效用论者使用无差异曲线分析法,虽然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在分析消费者行为时使用的分析方法、理论体系和得到的结论均不相同,但是,只要稍加推导就可以发现,两者的均衡条件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具体推导如下:序数效用论者效用最人化的均衡条件
为,其中等式左边的边际替代率可以扩
展为
,整理。这就意味着序数效用论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可以改写为
得
2. 设某经济只a.b 两个市场。a 市场的需求和供给函数为
场的需求和供给函数为
(1)当P b =1时,a 市场的局部均衡;
(2)当P a =1时,b 市场的局部均衡;
(3)(P a =1,P b =1)是否代表一般均衡?
(4)(P a =5, P b =3)是否是一般均衡价格?
(5)厂般均衡价格和一般均衡产量为多少?
【答案】(1)当时P b =1, a 市场的需求和供给函数分别为b 市场实现局部均衡需满足以下条件:
解得:均衡价格P a =4.5。
将均衡价格P a =4.5代入需求函数或供给函数,可得均衡数量为Qa=5。
(2)当P a =1时,b 市场的需求和供给函数分别为Q ab =20+Pa -P b =21-Pb 和Q sb =-5+4Pb 。
b 市场实现局部均衡需满足以下条件:
解得:均衡价格Ph=5.2。
将均衡价格P=5.2代入需求函数或供给函数,可得均衡数量为Q b =15.8。
,而这恰恰就是基数效用论者效用最大化均衡条件的表达式。 ,b 市。试确定: 和。
(3)当整个经济的价格体系恰好使所有的商品都供求相等时,市场就达到了一般均衡。因此,判断经济是否实现了一般均衡,需要看a 、b 两个市场是否同时实现了均衡。因此,需满足以下条件:
解得:均衡价格
因此,可以判断出来,
格
和。 都不代表一般均衡价格。将均衡价
分别代入a 市场和b 市场的需求函数或供给函数,
可得均衡数量分别为
。
3. 请结合“免费乘车者问题”说明:
(1)为什么公共物品的私人提供会低于其最优数量。
(2)“免费乘车者问题”与“囚徒困境”有何联系与区别?
【答案】(1)“免费乘车”又称“搭便车”,指个人不愿出资负担公共产品生产的成本,而依靠别人生产公共产品以便自己不花费任何代价地消费。由于“免费乘车者问题”的存在,依靠市场机制解决公共产品的生产往往导致所提供的公共产品数量远远低于社会所需要的数量。
公共物品是指既不具有排他险也不具有竞用性的物品。由于公共物品不具备消费的竞用性,任何一个消费者消费一单位公共物品的机会成本为零。这意味着,没有任何消费者要为他所消费的公共物品去与其他任何人竞争。因此,市场不再是竞争的。如果消费者认识到他自己消费的机会成本为零,他就会尽量少支付给生产者费用以换取消费公共物品的权利,即“兔费乘车”。如果所有消费者均这样行事,则消费者们支付的数量将不足以弥补公共物品的生产成本。结果便是生产者提供低于最优数量的产出,甚至是零产出。
(2)“囚徒困境”描述的是无法相互协调的个人之间出十自身理性的考虑所进行的选择往往不符合双方(或社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这一两难处境。
①“免费乘车者问题”与“囚徒困境”的联系
“免费乘车者问题”是“囚徒困境”在公共物品的私人提供中的运用。“囚徒困境”运用到公共物品的私人提供中,表明尽管提供公共物品会给双方都带来更大的利益,但是理性的个人还是会选择不提供公共物品,从而造成公共物品的私人提供低于其最优数量。
②“免费乘车者问题”与“囚徒困境”的区别
一者的区别在于,公共物品的提供并非都是“囚犯困境”的问题,利他主义和动态博弈的存在意味着公共物品合作提供的可能性; 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相联系的激励机制同样可以在自发情况下解决一部分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
4. 假设消费者两个时期内分别有I 1和I 2的收入,市场利率为:(假定储蓄与借款的利率相同),试用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解释利率的改变与储蓄的关系。
【答案】利率变化对储蓄的总效应可以分解为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其中,替代效应指利率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