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苏州大学社会学院社会政策与法规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认知理论

【答案】认知理论是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与心理分析学不同,它认为人的行为主要是受制于理性思考,而不是潜意识中的本能。不良行为主要产生于认知上的错误或理性思维能力的缺乏,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帮助服务对象获得对世界的正确认知或完善理性思考的能力,从而使服务对象的行为能得到正确的、理性的指引。

2. 社会学习理论

【答案】社会学习的理论认为,行为是在对他人的行为观察和评价过程中习得的。当某个成员的某种行为受到表扬时,其他成员会期望将来得到同样的表扬而学习这种行为。反之为了避兔出现否定性的结果,小组成员在一定程度上就不会使用同样的行为。

3. 案主

【答案】案主又称受助者,是指那些遇有困难自己不能解决,并愿意接受社会工作者帮助的人。他们能够表达自己的意愿,并采取行动与社会工作者互动。受助者是服务的接受者,没有受助者,社会工作就失去了必要性。社会工作者要与案主建立专业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案主的利益高于社会工作者的利益,社会工作者应为实现案主的利益、满足案主的需要而开展工作。绝不允许社会工作者因自身的利益或需要而损害案主的利益。这和一般人际关系强调互惠明显不同。

4. 机构照顾

【答案】机构照顾是指在专门为老人提供护理、食宿、照料的各种福利院和敬老院,对老人实施的照顾。在我国,提供机构照料的院舍,分公办(由政府提供资金)、民办(私人自己筹资兴建)和民办公助(私人出资,政府扶持)二种类型。公办的福利院主要是面向那些曾为社会做出过贡献的孤寡老人,免费或只收取少量的费用。

5. 什么是社会控制

【答案】社会控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1)广义的社会控制是指社会组织体系运用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手段和方式,对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及社会组织)的社会行为及价值观念进行指导和约束,对各类社会关系进行调节和制约的过程。

(2)狭义的社会控制是指对社会越轨者施以社会惩罚和重新教育的过程。

6. 社会工作本土化

【答案】社会工作本土化是指产生于西方国家文化传统之下的社会工作专业在进入非西方文化传统国家时所遇到的不适应,甚至是来自本土文化的抵抗和排斥。在引入社会工作专业的过程中就必须经过本土化的过程,以使之切实能在本土社会发挥作用。

7. 社会角色

【答案】社会角色是一个社会学的概念,它是指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位置相适应的一整套行为规范,或者说,它是反映社会位置的一套行为模式。

社会角色一般是成对存在的,即只有两个社会位置上的人相互关联时,它们之间才发生权利、义务关系。同时也有可能一个人处于与他人的多种联系之中,即一个人可能担当多种角色,社会学称这种现象为复式角色。

8. 社会环境的含义、特点

【答案】(1)社会环境是指与人的生存相关的社会因素,及其与人的生物遗传、心理状态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社会系统。社会环境是一个极其复杂庞大的系统,社会环境包括人造物质环境和纯社会环境。

(2)社会环境的特点有:①多样性:②复杂性:③层次性; ④稳定性:⑤变动性。

二、简答题

9. 何谓初级群体,初级社会群体的基本特征?

【答案】(1)初级群体,又称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指的是其成员相互熟悉、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典型的初级群体有家庭、邻里、朋友和亲属等等。

(2)初级社会群体的基本特征:

①成员有限

初级群体一般是指2人到30人的小群体。因为,只有在小的群体中,人们之间才可能进行比较深的交往,建立比较密切的感情联系。

②成员间有直接的、经常的面对面互动

在人数较少的初级群体中,人们可以直接地、面对面地交往,不需要什么中间环节。正是在直接交往中,成员对于彼此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都非常熟悉,从而增进了彼此间的感情联系。

③成员间相互扮演多重角色,表现了全部个性

在初级群体中,成员间并没有明确、严格的分工,不可能仅仅保持一种角色关系。一般说来,人们之间的关系由一种角色关系转变为多重角色关系,正是初级群体形成的一个标志。

④成员间的交往富于感情

在初级群体中,成员之间的交往不只停留在就事论事的表层关系上,而是富有“人情味”。每个成员都希望了解对方的内心,进行情感上的交流。成员间期望相互关心与安慰,有一种共同的

心理维系。感情交流是成员间亲密关系的基础。

⑤成员难以替代

在初级群体中,成员间充满着富于感情色彩的多种角色关系,因而某个特定成员是不能随意由另外一个人来代替的。在这一点上,初级群体中成员间的关系具有特殊性。群体中任何一个成员的缺失,都会给其他成员造成很大的心理震动。

⑥群体整合程度高

初级群体中,成员彼此熟悉,关系极为复杂而且密切,利益休戚相关,因而其群体意识很强,群体整合程度高,尤其是在维护和争取群体利益与荣誉方面,所有成员在行动上往往表现出高度的一致。个别成员的偏离、背叛,会招致严厉的制裁。

⑦群体控制依靠非正式手段

在初级群体中,一般没有明确、严格的规章、制度和法律。成员的行为、成员间的关系以及成员与群体的关系,主要靠习惯、风俗、伦理道德、群体意识等非正式的手段来控制、维持。

10.什么是正常化理论? 它对残疾人社会工作有什么意义?

【答案】(1)正常化理论是与帮助某些特殊的社会群体(特别是精神病患者及其他伤残人十)相关的理论。

(2)正常化理论对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意义是:

①当代著名的法国学者福柯曾分析某些精神病院对“患者”治疗中的权力因素,指出精神病医生对患者的治疗(使其“正常化”)是一个强加权力的过程,从而对某些精神病的治疗提出质疑。也就是说该理论是对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一种反思。

②在社会工作领域,以工作对象为本的价值理念认为,以往把某些工作对象(如残疾人)的行为视为异常并用某些所谓“正常”的方法去治疗的行为实际上是有偏颇的,因为被社会工作者视为不正常的行为在工作对象群体看来是完全正常的,因此问题在社会工作者的标定(加标签)上。

③另一种对正常化的理解,关注为受助者提供与平常人相似的生活环境,包括使他们回归平常社会,在常人社会中生活。英国的社区照顾就包含了这种意义。因此,正常化理论是多元的,其共同点在于它们都认为应该从工作对象本人(本群体)的角度看待和处理面对的问题。

11.简述行为治疗模式的四种学习形态。

【答案】行为治疗模式的四种学习形态主要包括:

(1)反应学习

行为主义认为人类行为的本质是人对环境刺激的本能反应,最著名的例子是巴甫洛夫的实验。 ①无条件反射是不受人的意识控制的,是纯粹生物本能对外部刺激的反应,即不是学习得来的。

②条件反射则是一种学习形态,如一种无意识的行为成为受意识控制的行为。

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即如何在行为治疗中割断“条件”和“反应”之间的联系,从而改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