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670战后国际关系史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柏林问题
【答案】柏林问题是指在1945年5月德国投降后,美、英、法、苏分区占领德国柏林,由此产生的一系列争端和问题。苏联把西柏林看成是长在民主德国领土上的一个毒瘤,千方百计予以割除。而美国则利用西柏林的地理优势,把‘自作为向民主德国和东欧进行渗透活动的基地,并把保护美国在西柏林的权力看作是“考验西方的勇气和意志的伟大场所”。1948年6月,就柏林实行何种货币问题,导致了东西方对峙的第一次柏林危机。1958年11月,就柏林的法律地位问题再次导致了第二次柏林危机。1971年9月,苏、美、英、法四国就柏林问题签署了《关于柏林问题的四方协定》。协定规定:四国相互尊重各自的权利和责任,不得单方面改变既成局面; 苏联保证西柏林通过民主德国境内至联邦德国的交通畅通无阻,并亨受优惠待遇; 西柏林不是联邦德国的一个组成部分,也不属于其管辖,但可维持和发展与联邦德国之间的联系。协定还规定了苏联向西柏林派驻总领事馆和双方人口的往来等问题。协定签订后,柏林局势趋于稳定,但双方对协定的解释各取所需,因此,柏林问题依然存在,西柏林地位悬而未决。
2. 神圣同盟
【答案】“神圣同盟”是指对签字加入了《神圣同盟条约》的国家一种称呼。1815年9月20日,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奥皇弗兰茨一世、普王威廉三世在巴黎签订《申圣同盟条约》。到1815年底,除英国、罗马教皇国、奥斯曼土耳其外,其他欧洲国家都签字加入了“神圣同盟”,其中居于领导地位的是俄罗斯和奥地利。神圣同盟通过相互间对正统原则的保证,使各国得以面对国内的革命洪流而找到些许安全。它实际上在大国之中加上了一种“道德的限制”,使之在共同的价值观下不至于在自相争斗中毁灭。这一想法可以称之为“保守和评论”,即认为维持正统体制才能保证和平的延续,一切激进的行为都会带来灾难。然而,这一和平以迫害和压制进步力量为基础,必将招致更大的毁灭。
3. 欧洲秩序
【答案】欧洲秩序是指1500年前后欧洲各国所构建的国际关系体系,它与东亚封贡体系、穆斯林世界一起成为1500年前后国际关系领域中三大彼此相对隔离而又各具特色、几乎是平行发展的国际关系体系。当时的欧洲政治版图名义上是基督教“世界主权”的一统天下,并存着一个“神圣罗马帝国”,但实际上却是宛如一件由一些大小王国、公国、贵族领地和城邦所织补的“百袖衣”,不属于任何一方神圣。神圣罗马帝国分崩离析,罗马教皇的权威己经在几百年来教权与王权的争斗中衰微下去。同东亚封贡体系和穆斯林世界相比,政治上的四分五裂是欧洲秩序最突出的特征,此时的欧洲秩序还是尚未稳定的国际秩序。但是,在东亚的中国和中部的穆斯林世界愈来愈闭关
自守、走向僵化的时候,欧洲却在四分五裂中经历着空前、彻底的大变革,开始踏上走出中世纪的旅程。
4. 基辛格
【答案】亨利·基辛格,是美国著名国际政治学家、外交家和国务活动家。基辛格的卞要思想体现在保守主义的政治哲学思想、均势理论、有限战争理论、关于未来世界新秩序的构想方面。基辛格于1957年出版了两本立身之作《重建的世界:梅特涅、卡斯尔雷与和平问题(1812~1822)》和《核武器与对外政策》,由此成为知名的军事战略家和外交政策权威家。基辛格入阁后,以均势思想和有限核战争理论为指导,在美苏中三大国中纵横捭阖,结束越南战争,推动中东和平进程,于1973年获诺贝尔和平奖。基辛格退出政坛后仍从事国际关系和外交政策研究。1971年7月,基辛格作为尼克松总统秘密特使访华,为中美关系大门的开启做出了历史性贡献。1972年2月陪同尼克松总统访华,他多年来一直关心和支持中美关系的发展。
5. “世界新秩序”
【答案】“世界新秩序”是指布什在1990年9月美国国会讲话中提出对未来世界格局的构想。其主要内容包括:①强调美国的领导作用; ②加强同盟友的伙伴关系; ③发挥联合国的作用; ④推动苏联的“合作”。布什的“世界新秩序”是冷战结束之初美国设计的关于国际格局的蓝图。其核心是美国在世界事务中的领导地位,指导思想是美国的价值观和理想,目标是建立一个符合美国利益的“稳定和安全的世界”。其实这是美国的一个历史传统,与从威尔逊到罗斯福的主张几乎是一脉相承的。然而,该主张并没有获得广泛的认同,布什没有实现这一愿望就离开了白宫。
6. 第二次美英战争
【答案】第二次美英战争是指于1812~1814年爆发的美英之间的战争,被美国人视为又一次独立战争。第二次美英战争是在拿破仑战争的复杂国际背景下进行的。拿破仑的大陆封锁政策和英国的反封锁政策对美国的贸易打击极大,尤其是应该的反封锁政策使美国遭受了重大的商业损失,英国劫掠美国船只和强征美国籍水手服役,大大伤害了美国的民族自尊。美英两国经过反复斗争和协商,矛盾并没有得以缓和,反而进一步激化,两国终于兵戎相见。
第二次英美战争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1812年9月,沙皇俄国出面调停。经过艰苦的谈判,美英两国于1814年12月24日签订了《根特条约》。条约解决了两国诸多领土和边界争端问题。《根特条约》签订后,美国终于得以完全摆脱英国的控制,国家的独立得以巩固。战后美国政治上的殖民地意识开始迅速消失,经济上开始从殖民地经济向独立自主的资本主义经济过渡。同时,第二次美英战争摧毁了因反美尔联英的印第安人部落联盟,为美国向西部扩张创造了条件。
7. 世贸组织
【答案】世界贸易组织是指于1995年1月1日正式成立,有“经济联合国”之称的国际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的最高决策权力机构是部长大会,至少每两年召开一次会议,可对多边贸易协议的所有事务做出决定。部长大会下设总理事会和秘书处,负责世贸组织日常会议和工作。它的游戏
规则对于世界贸易体系的确立乃至各国经济政策的制定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它是多边经济体系中三个国际机构之一,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一起,构成了当今世界经济体系的“三大支柱”。世界贸易组织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繁荣、安全和负责任的经济世界。其基本职能包括:①世贸组织是制定全球市场经济运行规则并监督和强化所有成员实施规则的组织; ②世贸组织是各成员之间就相互开放市场进行谈判的场所; ③它是解决各成员之间贸易纠纷和争端的有效机制。
8. 睦邻政策
【答案】睦邻政策是指20世纪30年代美国非军事干涉政策在拉丁美洲的特殊形式。30年代的大萧条与法西斯势力的兴起促使美国把睦邻政策提到日程上来。睦邻政策的制定和与苏联建交是美国为此而作出的对外政策调整。它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美国和拉美国家的关系,但并没有表明美国真正放弃了帝国主义政策。其现实意义是在德意日法西斯势力伸向拉美时,为美国建立拉美集体安全奠定基础。
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法西斯势力的威胁,罗斯福政府进行了寻求集体安全的努力,调整了对外政策。1934年6月12日,罗斯福签署了已得到国会批准的互惠贸易协定法。这一法案成为“睦邻政策”重要的经济内容。根据“睦邻政策”,美国也在政治上采取了一些措施。“睦邻政策”还体现在1933年12月3日在乌拉圭首都蒙得维的亚召开的第七届泛美会议上。这次会议是美国首次将睦邻政策的政治经济原则变成拉美国家所共同接受的原则。
9. 热那亚会议
【答案】热那亚会议是指于1922年4月10日至5月19日协约国邀请包括苏德及德、奥等战败国在内的所有欧洲国家召开的欧洲经济会议。20世纪20年代,苏俄同一系列国家签订贸易协定,在国际上引起很大反响,为进一步树立自己的国际声望,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1921年苏俄发表了一项《声明草案》表明自己的立场,并建议召开一次国际会议。4月16日,苏俄与德国代表在拉巴洛签订了《拉巴洛条约》。热那亚会议是苏俄参加的第一个重要国际会议,自成立以来即遭受敌视的苏维埃政权,作为平等一员与西方列强共商国际事务,这本身就是极大的成功。苏俄利用这次会议灵活而坚定地宣扬自己的和平共处与经济合作的外交政策,突破了帝国主义的反苏俄阵线,在国际上产生重大影响。
10.和平战略
【答案】和平战略是指美国肯尼迪政府推行的一种对外战略。肯尼迪在其竞选总统期间就宣扬要推行所谓“和平战略”,声称这一战略以“两种垄断为基础”,一是核武器,一是输出资本和提供技术援助。1961年肯尼迪就任美国总统后,鉴于当时国际形势的变化,为了挽救颓势,继续推行其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肯尼迪对50年代美国对外政策作了重新估价和修改,正式提出了“一手拿橄榄枝,一手拿剑”的“和平战略”。他以加强军事实力为基础,辅之以各种非军事手段,加强同苏联的争夺,企图同苏联重新划分势力范围。一方面在军事上采取灵活反应战略,代替过去的大规模报复战略; 另一方面组织“和平队”“粮食用于和平”“争取进步联盟”“攀亲戚运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