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热处理原理与工艺(同等学力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位错

【答案】位错是指晶体中的一维缺陷或线状缺陷。

2. 相图中的自由度

【答案】相图中的自由度是指在相平衡系统中,在一定范围内可以任意改变而不引起旧相消失或新相产生的独立变量。

二、简答题

3. 根据单相固溶体凝固的一维模型回答下列问题(可以用图解说明):

(1)为什么在凝固过程中会出现边界层?

(2)分别叙述平衡分配系数和有效分配系数的物理意义;

(3)什么情况下出现正常凝固?什么情况下凝固后的铸锭内成分最均匀?什么情况下最不均匀? (4)用图解说明出现成分过冷的临界条件,并解释如果是正常凝固会不会出现成分过冷。

【答案】(1)合金凝固时,液态合金因具有低黏度和高密度而存在自然对流,其倾向使液体浓度均匀化;然而正是液体流动时的一个基本特性却部分地妨碍对流作用。当液体以低速流过一根水管时,液体中的每一点都平行于管壁流动,这称为层流。流速在管中心最大,并按抛物线规律向管壁降低,制止管壁处的液体流速为零为止。因此在管壁处总是存在着一个很薄的层流液体的边界层。

(2)如图1(a )中虚线所示,在边界层以外,通过对流可使液体质量浓度快速均匀化,由于在界面上达到局部平衡可知溶质聚集使

比不存在溶质聚集时快。

平衡分配系数是指随着溶质不断聚集,边界层的浓度梯度也随之增大,于是通过扩散方式穿越边界层的传输速度增大,直至界面处固体中排入边界层中溶质的量与从边界层扩散到对流体中溶质的量相等,聚集才停止。

于是用在平衡凝固时固相与液相中溶质浓度之比表示平衡分配系数如图6-5(b )所示,

有效分配系数是指在平衡凝固时,当边界层建立后, 边界固相侧溶质浓度和边界层

以外的液相区中溶质浓度之比,即图中 迅速上升,必使也迅速上升,因此固体浓度上升要

图1

(3)若时,贝U 出现正常凝固,此时没有边界层,液相内成分完全均匀;当

时,则正常凝固时成分最不均匀。 时,铸锭内成分最均匀;当

(4)如图2虚线所示,当边界层中温度梯度与边液相实际温度即界层浓度分布曲线相切时,是成分过冷的临界条件。当温度分布曲线斜率小于切线斜率时则有成分过冷,反之则没有成分过冷。由于正常凝固要求液固面为平直界面,所以要很慢的凝固速度和溶质质量分数,不在发生成分过冷区的阴影中,故正常凝固不会发生成分过冷。

图2

4. 金属的加工硬化特性对金属材料的使用带来哪些利弊?

【答案】有利方面:作为提高金属材料强度的一种手段;便于金属材料塑性成形;使金属零件得以抵抗偶然过载。不利方面:使金属难以进一步冷塑性变形。

5. 试从结合键的角度,分析工程材料的分类及其特点。

【答案】金属材料:主要以金属键为主,大多数金属强度和硬度较高,塑性较好。陶瓷材料:以共价键和离子键为主,硬、脆,不易变形,熔点高。高分子材料:分子内部以共价键为主,分子间为分子键和氢键为主。复合材料:是以上三中基本材料的人工复合物,结合键种类繁多,性能差异很大。

6. 什么是金属的加工硬化现象?

【答案】金属材料在塑性变形过程中,所施加的流变应力随应变量的增大而不断增大的现象,称为加工硬化。或金属材料经冷塑性变形后,其强度、硬度升高,塑性、韧性下降的现象,称为加工硬化。

7. 说明材料中的结合键与材料性能的关系。

【答案】材料结合键的类型及结合能的大小对材料的性能有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对物理性能和力学性能。

物理性能:(1)结合键越强,熔点越高,热膨胀系数就越小,密度也越大。

(2)金属具有光泽、高的导电性和导热性、较好的机械强度和塑性,且具有正的电阻温度系数,这就与金属的金属键有关。

(3)陶瓷、聚合物一般在固态下不导电,这与其非金属键结合有关。工程材料的腐蚀实质是结合键的形成和破坏。

力学性能:(1)晶体材料的硬度与晶体的结合键有关。一般共价键、离子键、金属键结合的晶体比分子键结合的晶体的硬度高。

(2)结合键之间的结合键能越大,则弹性模量越大。

(3)工程材料的强度与结合键能也有一定的联系。一般结合键能高,强度也高一些。

(4)材料的塑性也与结合键类型有关,金属键结合的材料具有良好的塑性,而离子键、共键结合的材料塑性变形困难,所以陶瓷材料塑性很差。

8. 说说你对材料的成分、组织、工艺与性能之间关系的理解。

【答案】材料的成分、组织、工艺与性能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互相影响。材料的性能与它们的化学成分和组织结构密切相关,材料的力学性能往往对结构十分敏感,结构的任何微小变化,都会使性能发生明显变化。

如钢中存在的碳原子对钢的性能起着关键作用,许多金属材料中一些极微量的合金元素也足以严重影响其性能。然而由同一元素碳构成的不同材料如石墨和金刚石,也有着不同的性能,有些高分子的化学成分完全相同而性能却大不一样,其原因是它们有着不同的内部结构。

材料的内部结构可分为不同层次,包括原子结构、原子的排列方式,以及显微组织和结构缺陷。如果同样的晶体材料,它的晶粒或是“相”的形态和分布改变,就可以大大地改善它的性能。无论是金属、陶瓷、半导体、高分子还是复合材料,它们的发展都与成分和结构密切相关。只有理解和控制材料的结构,才能得到人们所要求的材料性能。

而材料的制备/合成和加工不仅赋予材料一定的尺寸和形状,而且是控制材料成分和结构的必要手段。如钢材可以通过退火、淬火、回火等热处理来改变它们内部的结构而达到预期的性能,冷乳硅钢片经过复杂的加工工序能使晶粒按一定取向排列而大大减少铁损。有时候可以说没有一种合成加工上的新的突破,就没有某一种新材料。如有了快速冷却的加工方法,才有了非晶态的金属合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