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中国政法大学比较法学研究院801法学综合二之民法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目录

2018年中国政法大学比较法学研究院801法学综合二之民法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一) ... 2 2018年中国政法大学比较法学研究院801法学综合二之民法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二) . 18 2018年中国政法大学比较法学研究院801法学综合二之民法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三) . 32 2018年中国政法大学比较法学研究院801法学综合二之民法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四) . 51 2018年中国政法大学比较法学研究院801法学综合二之民法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五) . 65

一、简答题

1. 简述我国民法领域建立判例制度的必要性。

【答案】我国传统上属于大陆法系,不承认判例法的地位。因而判例法不属于我国民法的法律渊源,不具有法律效力。我国虽为成文法国家,但建立判例制度不仅将我国历史上重视判例的做法得以保持和发展,而且也完全符合当今世界各国法律发展的趋向。建立判例制度的必要性具体体现在:

(1)判例法与成文法各具特点,很难说谁优谁劣

判例法和成文法各有优劣,最佳办法是将两者融为一体,相互取长补短。正是由于这一原因,自20世纪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两大法系在法律形式方面相互接近和融合,出现了一种“趋同现象”。

(2)从我国的司法实践来看,建立判例制度有助于法官在裁判中正确适用法律

判例本身是正确适用法律、解释法律的样板,因此遵循先例,实际上为法官正确适用法律提供了指导,确保同案同判和司法统一。

(3)有助于限制法官的自由裁量权

由于目前立法规定较为原则、抽象,特别是由于立法尚不完善,因此给法官的自由裁量留下了很大的空间,这就需要通过判例对此种自由裁量权作出适当的限制,以防止自由裁量权被滥用。

因为按照遵循先例的要求对于相同或相似的情况,必须适用相同的规则,判决的结果应当大体保持一致。法官不可随意地行使自由裁量权,而应受对法律的适用和准确的裁判起示范作用的先例的拘束。保障判决的大体一致性,也可以充分实现法的安全价值。

(4)有利于尽快提高法官裁判质量

为保障司法公正、提高裁判质量,需要通过建立判例制度,为法官制作判决书提供良好的样板。成文法不可能穷尽概括民法调整的全部社会关系,判例法制度具有提高效率、灵活适应新情况的优点。每一个先例都是在事实的认定和说理方面的标本,法官必须要按照先例来制作判决书,既要讲清楚事实,又要讲清楚道理,做到严格司法、以理服人、公正裁判。

2. 简述确立人身权法律制度的意义。

【答案】民法保护人身权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维持生物物种的需要

人身权制度保护和确立民事主体的人身权不受侵犯,为人类的繁衍和延续提供了前提条件。否则,人与人之间相互残杀或者损害健康等,人类作为生物物种之一,难以可持续地健康发展。

(2)保护基本人权的需要

各项具体人身权是人所共享的基本人权在民法领域的体现。如生存权是首要人权,生存权有赖于生命权和健康权的拥有并得到严格的保护。

(3)保护人格尊严的需要

《宪法》第38条宣称“人格尊严不受侵犯”,《民法通则》第101条规定“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因而需要建立人身权法律制度,特别是建立具体人格权和一般人格权制度,充分保护民事主体的人格尊严。

(4)建立和维护正常、有序的社会关系的需要人与人之间彼此区分和彼此尊重是正常、有序的社会关系的前提,而彼此区分有赖于姓名和名称,尊重的内容即为个人享有的自由、名誉、隐私、肖像等基本人格利益。家庭是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关系的稳定关涉社会关系的和谐,家庭成员之间互享身份权对于稳定家庭关系必不可少。通过人身权法律制度保护人格权和身份权,无疑会有利于社会关系的有序状态的建立、维持及受到破坏后的恢复,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3. 可撤销民事行为的种类。

【答案】(1)可撤销民事行为的概念

可撤销的民事行为,是指已经成立生效,因为意思表示不真实或者其他法定原因,行为人有撤销权的民事行为。行使撤销权,则经撤销其效力溯及民事行为成立时无效; 如果撤销权人在法定期限内未行使撤销权,该民事行为原来的效力不变,民事行为效力继续。

(2)可撤销民事行为的种类

①因重大误解的民事行为

依《民法通则》第59条第1款第1项和《合同法》第54条第1款第1项的规定,因重大误解的民事行为是可撤销的行为。

②显失公平的民事行为

显失公平的构成要件是:a. 须为有偿行为; b. 行为成立时内容明显违反公平原则; c. 该不公平的结果是表意人无经验或者相对人利用优势地位所致,表意人是独立进行意思表示,而不是受他人不正当干涉的结果; 一般认为,公开竞价行为、投机行为不适用显失公平原则。d. 无错误情事。

③受欺诈而实施的民事行为

世界上有代表性的国家民法都规定,受欺诈而实施的行为是可撤销的民事行为。《合同法》

第54条第2款对《民法通则》的规定进行了修改,受欺诈所为的民事行为是可撤销的行为。

④受胁迫而实施的民事行为

世《合同法》第54条第2款改变了《民法通则》的规定,规定受胁迫而实施的民事行为是可撤销的行为,改变理由与受欺诈而实施的民事行为相同。

⑤乘人之危的民事行为

《民法通则》第58条第1款第3项规定,乘人之危的民事行为是无效行为。《合同法》第54条第2款规定,乘人之危的合同是可以撤销的合同。其立法变动的理由与受欺诈而实施的民事

行为相同。

4. 无效民事行为与可撤销民事行为的区别。

【答案】(1)无效民事行为与可撤销民事行为的概念

无效民事行为指行为人所实施的民事行为不符合法定有效条件,不能产生行为人预期的法律后果的民事行为。无效的民事行为,从行为开始起就没有法律约束力。

可撤销的民事行为是指己经成立生效,因为意思表示不真实或者其他法定原因,行为人有撤销权的民事行为。行使撤销权,则经撤销其效力溯及民事行为成立时无效; 如果撤销权人在法定期限内未行使撤销权,该民事行为原来的效力不变,民事行为效力继续。

(2)关于无效民事行为与可撤销民事行为的法律规定

《合同法》第五十二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无效:

① 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

② 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

③ 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

④ 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⑤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第五十四条规定,“下列合同,当事人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①因重大误解订立的; ②在订立合同时显失公平的。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当事人请求变更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不得撤销。”

其中,欺诈指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的意思表示的行为。胁迫是指以给对方及其亲友将来要发生祸害或己给对方当事人造成某种损害,从而迫使对方作出的民事行为。乘人之危是指趁对方危难之际或利用对方迫切需要,迫使对方接受某种明显的不公平条件,实施违背真意的民事行为。

(3)无效民事行为与可撤销民事行为的区别

①可撤销民事行为在撤销前,其效力已发生,未撤销,其效力不消灭。无效民事行为自始无效;

②可撤销的民事行为的效力消灭,以撤销行为为条件; 无效民事行为的无效不以撤销行为为条件;

③可撤销的民事行为的撤销,应由撤销权人为之,非撤销权人不得主张其效力消灭; 无效民事行为的无效不需要行使撤销权;

④可撤销的民事行为的撤销权人,对行使撤销权享有选择权,撤销权人可以撤销其行为,也可以通过承认使撤销权归于消灭; 无效民事行为基于法律规定无效,相关权利人没有选择权;

⑤可撤销的民事行为一经撤销,自始无效; 无效民事行为不需要撤销就自始无效。

5. 简述一般保证与连带保证的主要区别。

【答案】保证合同当事人双方应当约定保证的方式。保证方式分为一般保证与连带责任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