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历史时期的制度政策规范和制约着人类的社会生产活动,也间接影响着人类社会生产活动与环境变化的关系。边境屯垦是历代政府巩固国防、保障军需的一项重要制度,明代“九边”屯垦对环境变化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近年以来,学者们开始注意“九边”屯垦与环境变化的关系研究,观点主要有两个:一,认为边屯是造成现今区域环境恶化的根源;二,认为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边屯的实施对环境破坏程度不强,环境恶化主要受自然因素影响所致。本文以明代榆林镇的边境屯垦为例,通过相关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对屯垦制度的发展过程进行历史考察,以复原明代榆林地区的环境状况,并以之为基础分析边屯影响环境变化的力度,初步探讨明代榆林镇沿边屯田与环境变化的关系。
本文共分六个部分:
一、对本文的选题缘由、研究现状、史料解说及选题意义进行整理和说明。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部分工作是本文的缘起,明代榆林镇地域的特殊性和边屯制度的特点是本文研究的主要任务。关于明代“九边”的文献资料比较庞杂,对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文献进行了一些整理分析。该研究有助于理解人类活动与环境变化的关系,理解人类在社会生产的同时也在营造自己的家园。
二、主要介绍明代榆林镇边屯实施的背景。对明代边屯的历史渊源进行简单梳理,对榆林卫设立年代[明成化六年(1470年)]、榆林镇变迁史做一简述,确定榆林沿边及延安府地区为研究范围,并且通过文献资料,对边屯实施之前的环境状况进行简单复原,能够更好了解边屯实施的环境背景,为研究边屯与环境变化奠定基础。
三、对榆林镇边境屯垦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进行详细的整理、分析。主要依据文献记载,对边屯种类的划分、军屯的组织与管理、屯戍比例、屯军授田数目、屯田子粒上纳、军余屯种、军屯的管理与督察制度、民屯的土地来源和管理制度进行了详细的梳理。从中央和地方两个层面,探讨了榆林镇边屯的一系列政策、法规,对该区域的边屯有一个整体了解。
四、对明代榆林镇边屯的时空分布进行初步探讨。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的比较分析,对军屯的起始时间[明成化六年(1470年)]、时空分布(黄河以西、宁夏盐池县东界以东、“大边”长城以南、延安府以北的黄土高原地区)以及民屯的时空分布(北至边外百里,南至延安府各地)进行了复原,为研究边屯发展与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时空依托。
五、通过对屯军人数以及屯田子粒数额的具体分析,发现其反映出屯田额数不断减少等信息,结合环境变化,初步评估屯田发展过程对环境影响的力度。通过对该区域文献资料的分析,尤其在在人口记载、长城沿线的环境记载等方面的分析,对榆林镇长城沿线在边屯实施后的环境变化进行一定程度的复原,通过边屯实施前后的环境对比,分析边屯对环境的影响力度。
六、从战争影响、生产工具缺乏、屯田侵占以及督察不力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了影响边屯发展的原因,并结合史料,分析这些因素影响环境变化的力度。
七、主要探讨自然因素在榆林镇环境变化中所起的作用。通过对地貌、土壤条件和“小冰期”气候的探讨,可知当时的土壤和气候状况,并进一步探讨自然因素在环境变化中的作用。通过对抛荒土地的植被恢复状况和当时草场分布状况的分析,探讨土地和植被变化对环境的影响。
八、通过对上述各项内容的研究,本文得出结论:明代榆林镇边屯确实对当时的环境变化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它很快便衰落下去。屯垦规模和力度不强,主要是制度和政策的执行出现问题。该区域现在的环境恶化状况与明代实施的边屯关系不大,自然因素起了重要作用,但是屯军及其家人在生产生活中的伐木、取柴、采草、反复垦殖等活动必定对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在评价边屯对环境的影响时要客观认识这一问题。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