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331社会工作原理[专业硕士]之社会学概论新修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非正式群体
【答案】非正式群体是指正规化程度低,群体成员间的互动采取随意的、常规的方式,成员的权利、义务及彼此间的关系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尤其是成文的规定)的群体。在非正式群体中,
成员间通过经常性的自由交往,形成了一些不言而喻的规范和角色期望,大家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2. 结构论
【答案】布劳宏观结构论的社会交换主要思想包括:①宏观结构是由若干群体组成的结构,它的分析单位不是个人,而是群体。群体之间的交往与个人之间的交往就其基本过程而言是一致的。
. ②在宏观结构中,人与人的交往多数情况下是间接的,成本与报酬的联系往往是远距离的。所以,
需要某种机制来传递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结构。布劳认为,共同价值为宏观结构中复杂的间接交换提供了一套共有的标准,使参与的各方能以同样的情景定义进行交换。
3. 社会运动
【答案】社会运动是一种以集体认同和团结为基础,以非制度性和超制度性手段为主要行动方式,而且组织性比较好、持续时间比较长的追求某种社会变革的集体努力。其特征包括:①社会运动是一种企图实现某种社会变革的集体努力。社会运动有比较明确的目标,即追求某种社会变革。②社会运动的参与者内部有比较强烈的团结感和集体认同。③社会运动一般有较好的组织性,并且活动的持续时间比较长。④社会运动在行动中主要采取非制度性或超制度性的手段。
4. 社会指标
【答案】社会指标是指一定社会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特征,是衡量社会状况的尺度,是预测社会后果的重要手段。社会指标具有具体性、定量性、易于解释性、时间性、综合性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特点。
5. 文化滞后(cultural lag)
【答案】文化滞后,是指美国社会学家奥格本在研究社会变迁时所提出的文化失调理论的一种社会现象。奥格本将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要素,社会变迁是社会在一种发明打破旧均衡状态后做出调节以寻求新的均衡的过程。由于调节并不是迅即发生的,因此常常会产生文化失调现象。一般地说,文化中的物质部分首先变迁,其次是文化的精神部分,最后是文化中
,或称“文化堕距”的风俗、习惯发生变迁,这种现象称为“文化滞后”。
6. 初级群体
【答案】初级群体,又称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最初由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提出。他认为,初级群体“具有亲密的面对面交往和合作等特征。这些群体之所以是初级的,其意义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指它们对于个人的社会性和个人理想的形成是基本的”。根据库利的解释,所谓初级群体,指的是其成员相互熟悉、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典型的初级群体有家庭、邻里、朋友和亲属等等。复杂组织中的一些非正式群体,如军队中的战友群、工厂中的工友小集团以及学校里的“哥们儿”群体等,也属于初级群体。
7. 总和生育率
,又称总生育率,是指某国家或地区的妇女在育龄期间,每个妇【答案】总和生育率(TFR )
女平均的生育子女数,一般指15~49岁各年龄组妇女生育率之和。总和生育率是度量妇女生育率的指标之一,是在度量分年龄组生育率基础上计算的妇女总体生育水平。它是衡量人口生育水平的标准化指标。其计算方法为:总和生育率。式中,GFR 表示一般生育率,是度量妇女生育率的指标之一。一般生育率反映育龄妇女年平均生育水平。
8.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答案】(1)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的含义
社会分层是指依据一定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与现象。社会流动是指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地位的移动。
(2)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的区别与联系
社会分层研究主要是从静态的共时性角度研究社会地位结构。社会流动主要是从动态的历史角度研究社会地位结构。社会分层结构的变化、调整是通过社会流动实现的。
二、简答题
9. 简述社会现代化过程的基本特征。
【答案】社会现代化过程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
(1)社会结构的日益分化和整合
社会结构的高度分化和高度整合过程,其核心是一个社会的制度结构的变化,其结果是形成了一系列相应的制度,以此规范各种社会关系和引导社会行为。
(2)理性化
理性是指采取分析的态度,按照对象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对象世界,验证对象世界。具体地讲,是指人们在确定行动目标和采取社会行动时,为了实现更高的效率,对目标和所需手段(工具)进行的选择,这些工具和手段能产生较高的效率。
“理性化”的概念不仅仅是指文化价值观念,更重要的是指一种基本生活形态,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看做是整个社会的“理性化”过程。
(3)科学技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①科学技术发展带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其实质就是科学技术的发展。
②科学技术极大地改变了社会结构。科学技术的发展会深刻影响到人们的社会关系、互动形式和过程、社会的组织形式、各个领域的社会生活以及人们的观念。
③现代科学技术的挑战。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给人类带来财富、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向人类社会提出了巨大的挑战,甚至带来了灾难。
(4)经济持续而迅速的发展
从经济发展的观点来看,社会现代化就是用新组织形式和新技术更快地促进经济的发展,推动社会财富以超过任何可能的人日增长的速度增长。
现代化的经济发展过程具有下列特点:经济持续而迅速地增长; 经济结构的改变; 现代工业和现代农业相互促进; 第三产业(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现代化的经济发展也是全体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5)城市化
城市化的过程是指在一个国家或社会中,城市人口增加、城市规模扩大、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以及农村中城市特质增加的过程。一个国家城市化的水平由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标明。
(6)人的现代化
人的现代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现代人应该具有与宿命论相对立的效能感; 乐于接受社会变迁; 愿意接受新的生活经历(具有开放性); 尊重并愿意考虑各种不同的意见; 积极获取并关心新的知识和信息; 守时惜时,具有较强的时间观念; 无论在公共生活还是在私人生活中都趋向于计划性; 基于对理性的信赖而对周围的人给予信赖; 重视专门技术和公正的分配; 有较高的受教育和职业期望; 具有普遍主义的取向,不因特殊的个人特征而给予不同的对待; 对生活采取分析的态度; 倾向于更积极地解决问题而不是回避问题等。
现代人的特征是由现代制度和现代组织的性质所决定的,人们在现代制度和现代组织中的经历,会有助于形成现代人的特征。由于社会的历史文化传统不同,社会现代化的道路和程度不同,人的现代性也会有相对的差别。
(7)全球化
①全球化的矛盾
对全球化影响的探讨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a. 全球化下的不平等与不平衡
第一,在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在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上的差距不但没有缩小的趋势,反而在继续扩大。在目前全球政治、经济和技术的现有格局中,那些发展中国家
依然处于附属或者依附的地位。全球化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也许是‘个机会,但更是一个挑战。
第二,全球化过程中的不平等和不平衡,不仅发生在国家和民族之间,而且发生在国家内部,不仅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内部,而且发生在发达国家内部。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