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河南工业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传播理论(同等学力加试)之传播学教程考研复试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数字鸿沟

【答案】“数字鸿沟”是指由于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全球发展和应用,造成或拉大的国与国之间以及国家内部群体之间的差距。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活动无论是对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还是低者都会带来知识量的增加,但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获得信息和知识的速度大大快于后者,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的结果是两者之问的鸿沟不断变宽,差距不断扩大。

导致数字鸿沟的原因有:(1)接触媒介和学习知识的经济条件; (2)传播技能上的差异; (3)已有知识储存量上的差异; (4)社交范围的差异; (5)信息的选择性接触、理解和记忆的因素;

(6)大众传播媒介的性质。

2. 自我投射

【答案】自我投射是指人们在用语言表述事物时,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主观认识投射到客观的事物上。换言之,自我投射就是名为说他,实则谈己; 表面上像在陈述实际情况,而实际上却是在表达主观印象,并且这种对自我感受的表达是不自觉的,无意识的。

3. 麦克布莱德报告

【答案】《麦克布莱德报告》是指1980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于同年的贝尔格莱德大会上通过的对当代国际传播领域影响巨大的一份报告,即《多种声音,一个世界》。这份报告是隶属于教科文组织的国际传播研究委员会(又称“麦克布莱德委员会”),对世界信息基础组织结构和传播资源进行了三年的调查研究而得出的成果。该报告倡导建立世界信息传播新秩序,主张通过放松版权法规、促进信息传播技术自由交流、鼓励第三世界国家出版业发展及更多的传播资源共享等措施来改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信息传播资源不平等的状况。该报告的通过,意味着发展中国家在“新世界信息秩序”之争中取得了重大胜利。

4. APP

【答案】APP 是指智能手机的第三方应用程序,是英文匆plication 的简称。比较著名的APP 商店有App1e 的iTunes 商店,Android 的AndroidMarket ,诺基亚的Ovistore ,还有Blackberry 用户的B1ackBerryAppWorld ,以及微软的应用商城。开始APP 只是作为一种第三方应用的合作形式参与到互联网商业活动中去,随着互联网越来越开放化,APP 作为一种萌生与中hone 的盈利模式开始被更多的互联网商业大亨看重,如淘宝开放平台、百度的百度应用平台都是APP 思想的具体表现,一方面可以积聚各种不同类型的网络受众,另一方面借助APP 平台获取流量。

5. 框架研究、框架理论

【答案】社会学家E. 戈夫曼在1974年出版的《框架分析》一书中明确为框架做出定义:“框架是指人们用来认识和阐释外在客观世界的认知结构,人们对于现实生活经验的归纳、结构与阐释都依赖一定的框架,框架使得人们能够定位、感知、理解、归纳众多具体信息。”即框架(frame )作为一定的知识体系或认知定势预存在我们的大脑中,它来自于过去实际生活的经验,根据既有的框架来“建构”Cframing )对新事物的认识。20世纪80年代开始,框架理论开始引进到新闻与传播研究领域,并由此诞生“媒介框架”(mediaframe )和“新闻框架”Cnewsframe )两个学术概念。框架概念引入传播学研究领域后得到广泛的应用,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使用频率最高和最受关注的研究领域。

6. 参与式观察

【答案】参与式观察,是指研究者深入到所研究对象的生活背景中,在实际参与研究对象日常社会生活的过程中所进行的观察。其优点:可为获得社会现实的真实图像提供很好的方法; 参与观察时,由于身临其境,观察者可以获得较多的内部信息,这也是记者喜欢采取暗访手段的原因。其缺点:它所得到的资料往往缺乏可靠性; 参与式观察的程序是不明确的,观察无系统,它的资料难以用数量表示,它的研究结果也无法重复。

7. 群体压力

【答案】群体压力是指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在面临群体压力的情况下,个人和少数意见一般会对多数意见采取服从态度。“个人服从集体、少数服从多数”是群体活动的一个基本原则。它不仅是群体保持协调统一的前提,也是人的社会合作性的体现。

8. 自由主义报刊理论

【答案】自由主义报刊理论起源于欧洲,盛行于美国。其主要内涵是探讨新闻自由和政府、社会、个人的关系,具体包括:①报刊不受政府的干涉; ②报刊拥有对政府的监督权; ③“自由意见市场”和“自我修正”理论; ④对事实的信念。报道的最终目的是客观地反映现实,让人们对外部世界形成独立的见解。该理论把客观地向公众提供事实作为新闻报道的最高标准和新闻人的职业道德标准。客观性报道是自由主义报刊理论在新闻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二、简答题

9. 简述传播学研究在中国的发展过程。

【答案】传播学研究在中国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1982年召开第一次传播学研讨会

这是在中国的首届传播学研讨会,会议上把“符合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点的”传播学作为学科发展的大方向,并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十六字方针一一“系统了解,分析研究,批判吸收,自主创

造”。会议的召开使传播学研究得以全面铺开。

(2)第二阶段:1986年第二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

开始注重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这次会上,最受关注的议题是学科研究的框架和体系。会议的召开使传播学研究沿着系统化的线路伸展。

(3)第三阶段:1993年的全国第三次传播学研讨会

开始普遍意识到我们的传播学研究不能照搬照抄,而应该走有中国特色的创新之路,并针对各种现实问题或理论课题定点进行深钻细研。

10.简述态度的三个部分以及每个部分的作用。

【答案】(1)态度的三个部分

霍夫兰认为,态度的三个部分是认知、情感和行为。认知部分是对态度对象的了解认识,情感部分是对态度对象的情绪反应,行为部分则是由态度对象所引发的实际行动。

(2)每个部分的作用

①认知部分

认知部分是态度的基础,没有对某事物的认识就不会形成对此事物的态度。

②情感部分

情感部分在态度中起关键性、支配性的作用。态度的形成诚然需要理性的根据,但这种根据往往不过是自欺欺人的借口,因为在许多情况下都是先有态度,后找根据,而不是先有根据,再有态度。也就是说,许多态度都感情用事的产物。定性态度从道理上是讲不清的,它完全是由莫名其妙的情感所支配。起决定作用的也是情感而非认知,因为决定一种态度即心理倾向的关键因素在情感而不在理智。

③行为部分

态度中的行为部分,则是情动于中而发于外的自然结果。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态度,就有什么样的行为。

11.简述麦克卢汉的传播学理论。

【答案】麦克卢汉的传播学理论虽然波诡云橘,而对他的阐释更是莫衷一是,但其基本的思想脉络还是一以贯之的。具体说来,我们可以把他的传播学理论概括为媒介三论:即媒介延伸论(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介讯息论(“媒介即讯息”)和媒介冷热论(“热媒介”与“冷媒介”)。

(1)媒介延伸论

媒介与人的关系是相对独立的,反过来媒介对人的感知有强烈的影响。传统媒介是人体个别器官的延伸,如文字是视觉的延伸,交通工具是足的延伸,无线电波是听觉的延伸,而现代电子媒介则是将人体整合成一个统一有机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使人的感知形成三维结构。

(2)媒介讯息论

讯息是指一组信息符号。在常人看来,媒介仅仅是形式,只能充当信息的载体,它是空洞的、消极的和静态的。麦克卢汉则认为,媒介对信息具有强烈的反作用,它是积极的、能动的,对讯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