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1996综合考试考研试题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研真题
● 摘要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
1996年综合考试试题
一、简答题(每题5分,共50分)
1.经济法律关系主体。
2.什么是合同?合同具有哪些法律特征?
3.资产、负债、股东权益的概念及相互关系。
4.消费物价指数的计算公式。
5.什么是需求价格弹性?请求出y=ax的需求弹性。
6.什么叫做增值税?税入属于中央还是地方?
7.什么是金融租赁?
8.关贸总协定中的“国民待遇”原则。
9.衍生金融工具的定义
10.货币的时间价值
二、简述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1.说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 )中几个帐户之间的相互关系
2.某甲以现金2000元存入银行,设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10%,在充分派生和不考虑现金漏出的情况下,问:
(1)整个银行体系可创造的派生存款的最大数额?
(2)给出整个银行体系在创造派生存款前(即刚接受现金存款时)和创造出最大额派生存款后两种情况下的资产负债表。
3.试述在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如何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4.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及其迅速增长的条件。
5.现阶段缩小我国东西部收人分配差距的主要途径。
答案部分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
96年综合考试试题
一、简答题(每题5分,共50分)
1. 经济法律关系主体。
答:(1)经济法律关系主体是指经济法律关系的参加者或当事人。经济法律关系主体,也可以简称为经济法主体。经济法律规范确认各经济主体在经济管理和与经济管理密切有关的经济活动中所形成的权利和义务。正是由于这种确认,才使经济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具有法律性质,受国家强制力的保护。
(2)经济法律关系主体的具有以下特性:首先,经济法律关系主体是国家经济调节管理活动的参加者,是国家经济调节关系的当事人,具体享有经济权利和承担着经济义务。其次,经济法律关系主体必须为经济法所确认。他们参加国家经济调节管理活动并在其中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资格是由经济法所规定的。经济法是他们取得主体资格的依据。
(3)经济法律关系主体可以分为最高经济管理主体、中层管理主体与基本被管理主体,经常性主体或专门性主体与非经常性主体或非专门性主体,综合经济管理主体、职能经济管理主体、部门经济管理主体与经济纠纷、违法犯罪管理主体。按照组织形态,经济法律关系主体还可以分为自然人、法人和法人内部单位。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