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北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915思想政治教育综合[专硕]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社会形态的更替

【答案】社会形态是指与生产力的状况相适应,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以一定的形式结合起来的统一体。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推动并决定着社会形态不断更替,并呈现出统一性和多样性。

(1)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

①社会形态的更替是一个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过程,社会发展的自为性并不能否定社会发展的客观J 陛,二者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②尽管人们都在进行着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但社会发展的现实,却既不是这些人所期待的,也不是那些人所希望的,而是“历史合力”运动的结果,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和总过程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

③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从根本上决定着社会的发展,所以,随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激化,必然产生社会革命,从而推动社会形态变革。

(2)社会形态更替过程中的主体选择性

①就人类总体历史而言,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体现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决定性,呈现出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②就具体的民族历史而言,社会发展并不是严格地按照五种社会形态的序列演进的。这里,不同的历史条件和主体的选择性表现出重要作用。社会发展的选择性实际上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主体对社会形态的选择性。

(3)社会形态的更替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

①统一性

在人类总体历史上,在没有外来的影响、冲击和干涉的历史条件下,这一过程表现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这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是社会的“自然的发展阶段”。

②多样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在:有些民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可以跨越一种甚至几种社会形态而跳跃式地向前发展,从而直接走向更高级的社会形态;

③关系

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通过各民族不同的发展道路表现出来,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并不排斥不同民族在发展秩序上的独特性。

(4)评述

社会形态更替的多样性并不能否定人类总体历史进程,某一民族可以跨越一定的社会形态,但其跨越的方向同人类总体历史进程是一致的,实际存在着的社会形态及其生产力状况规定着其跨越的限度,较先进的社会形态对跨越具有导向作用。跨越是有条件的。从历史上看,任何一个民族跨越一定的社会形态,是以在其他民族己存在更先进的社会形态为条件的。

2. 国家有哪些特征?

【答案】国家与旧的氏族组织比较具有两个显著特征:

(1)国家按地区划分居民,而氏族组织按血缘关系划分居民。

①奴隶主和奴隶原来属于不同的氏族,没有血缘关系,现在必须居住在同一地区。

②同一氏族或部落的成员也发生分化,富人成为奴隶主,穷人沦为奴隶,原来的氏族机关不能解决他们之间的矛盾。

③随着生产的发展,交换的扩大,商业的繁荣,每一个氏族或部落都居住着外地来经商的人,氏族组织不能管理这些外地人,外地人也无权参加氏族组织的管理。

因此,按血缘关系组织起来的氏族组织,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经济关系的需要,它必须让位于按地区划分居民,让位于国家组织。

(2)国家的武装力量是“特殊的武装队伍”,氏族组织的武装力量是“居民的自动的武装组织”。

在氏族公社时期,每个居民都有武装,是为了抵御其他氏族和部落的侵犯,对内不起作用。国家是阶级压迫的暴力工具,国家的武装力量对内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反抗,对外则侵略他国或抵抗他国侵略。

3. 简述经济社会形态的两种划分法。

【答案】经济社会形态是直接或间接以生产关系的性质为标准划分的社会形态。在经济社会形态的范围内,又有两种基本的划分方法:一种是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另一种是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

(1)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人类历史上有五种不同性质的生产关系依次占统治地位,因而人类历史就相应地划分为依次更替的五种社会形态,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它的第一阶段)。

(2)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

马克思根据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三种依次更替的社会形态。这三种社会形态是分别由历史上存在的三种宏观的经济运行形式,即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为基础形成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在历史上依次更替的三种社会形态。因此,二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就是指这两个序列的三大阶段的划分法。

4. 如何理解认识是能动的反映的过程?

【答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能动的反映是摹写和创造的统一。

(1)反映的摹写性

反映的摹写性是指人的认识作为对某一事物的反映,必然是以这一事物为原型的。反映的摹写性决定了反映的客观性,也就是说,人的认识表现形式不论有多么抽象和复杂,归根到底来源于被反映的对象。

(2)反映的创造性

反映的创造性是指人的认识不是对客观对象简单、直接的摹写,而是一种能动的创造性活动。人的认识活动的结果主要是以概念、命题、公式等抽象形式出现的理论体系,并小仅仅是与直观客体相对应的感性形象。有经过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人们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反映的创造性体现着主体的能动性。

(3)摹写与创造的辩证统一

在人的实际认识过程中,摹写与创造是辩证统一的。摹写是创造性摹写,而不是直观镜面式的摹写; 创造是以摹写为基础的创造,而不是主观随意的编造。如果把反映完全等于摹写,看不到其创造性,就会陷入否认认识能动性的旧唯物主义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如果只讲反映的创造性,看不到其摹写性,就会陷入否认认识客观性的唯心主义先验论。

5. 简述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的区别。

【答案】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对对应范畴,它们都是为了解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从而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运动形式。同时,二者之间又有明显的区别。

(1)社会革命是人类社会的根本质变,是用新的进步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落后的社会制度; 社会改革则是同一社会制度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是对该社会制度的社会体制某种程度的调整,不改变该社会制度的根本性质。

(2)社会革命是由被统治阶级发动的,目的是推翻反动统治阶级的国家政权,建立新的革命阶级的政权; 社会改革则是由统治阶级或统治阶级内部的某种社会势力、社会集团发动的,目的是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因此,社会革命一般是由下层群众首先发动的,而社会改革则是自上而下展开的。

(3)社会革命就其一般规律而言,往往要通过武装斗争、暴力革命的形式,实现国家政权的转移; 社会改革虽然也要付出代价,甚至流血和牺牲,但一般说来,不需要采取大规模的武装斗争和暴力冲突的形式。

6. 价值问题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该如何完整认识?

【答案】(1)价值是指客体满足主体需要所具有的用途和积极作用。客体具有的用途和作用,是客体自身的属性,它构成价值的基础; 主体需要的满足则是构成价值的主观条件。价值既不能脱离它的客观基础,也不能没有其主观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