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辽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70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现象
【答案】现象是指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本质的外在表现。现象可区分为真象和假象。
2. 辩证法
【答案】辩证法是指同形而上学思想相对立的关于普遍联系和发展的哲学思想。辩证法经历了三个历史发展的基本阶段:①古代的辩证法带有自发的朴素的性质; ② 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黑格尔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第一个全面地有意识地叙述了辩证法的一般运动形式,提出了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一系列范畴; ③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辩证法,使辩证法在其历史发展中第一次成为真正科学的形态。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其中,对立统一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唯物辩证法是客观世界最一般规律的反映,它又是认识的规律,因此,唯物辩证法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科学的认识论,是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的方法
3. “实事求是”
【答案】“实事求是”是指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内部的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毛泽东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经过毛泽东改造发展之后,“实事求是”上升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范畴,成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直到现在实事求是仍然是中国共产党的核心指导思想。
4. 主要矛盾
【答案】主要矛盾是指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矛盾存在,每种矛盾所处的地位、对事物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总有主次、重要非重要之分,其中必有一种矛盾与其它诸种矛盾相比较而言,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这种矛盾就叫做主要矛盾。
5. 质变
【答案】质变是指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渐进过程的中断。其中,质是指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为事物内部的特殊矛盾所规定质变是事物运动发展的基本状态之一其特点是显著的突变,表现为统一体的分解、均势、静止等状态的破坏,它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有两种基本形式,即爆发式的飞跃和非爆发式的坛跃。前者通常是对抗性矛盾的解决
形式,后者通常是非对抗性矛盾的解决形式。
6. 物质交往
【答案】物质交往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实践中发生的交往,它既是物质生产实践的客观要求,又是物质生产实践的产物。
7. 劳动者
【答案】生产力中的劳动者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人。劳动者既包括体力劳动者,又包括物质生产领域的脑力劳动者。它是生产力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一。
8. 矛盾的主要方面
【答案】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不仅同一事物中的各个矛盾是不平衡的,而且同一矛盾双方的力量也是不平衡的,其中在事物内居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力一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9. 《反杜林论》
【答案】《反杜林论》集中反映了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在马克思的支持下,于1878年出版。该书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过程,指出唯物辩证法使马克思做出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大发现,而两大发现又使社会主义学说从空想变成了科学。该书批判了杜林在科学分类问题上的经验主义观点,阐述了“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等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阐明了经济决定政治、历史发展中革命暴力的作用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基本理论; 它从理论体系和思想方法上彻底批判了杜林主义,而且全面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各国工人运动中对传播马克思主义起了重要作用,成为整个社会主义工人运动的锐利的思想武器。
10.概念
【答案】概念是指对同类事物共同的特征或本质的反映。概念是进行概括的结果,己经超出了感性直观,概念的形成标志着认识发生了质的飞跃。
11.科学技术
【答案】科学技术是一个综合性的范畴,科学是指知识的理论体系; 技术则表现为方法、工艺和能力。科学技术是通过研究和利用客观事物存在及其相关规律,达到有效、便捷、低消耗、高产出等特定目的的方法和手段。
12.劳动资料
【答案】劳动资料,又称劳动手段,是指较大规模的生产分工,它包括生产对象,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的结合。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来影响和改变劳动对象的物质资料的总和。生产工具是劳动资料的主要内容,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
二、简答题
13.简述“旧唯物主义的立足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佘化了的人类”这句话的内涵。
【答案】这句话出自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条。马克思指明了自己的哲学即新唯物主义同旧哲学即旧唯物主义在理论立足点和根本目的上的对立。
(1)旧唯物主义的立足点和根本目的
①立足点
旧唯物主义忽视人的实践性,因而不了解人的社会性及其历史发展,它的立脚点是脱离社会关系的抽象的个人。旧唯物主义是“从口头说的、思考出来的、设想出来的、想象出来的人出发。”他们把作为私人利益关系总和的社会,看成纯粹私人根据个人动机不受约束地去追求私利的领域。
②根本目的
旧哲学家们不懂得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因而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目的只是“认识世界”,而马克思认为重点在于“改造世界”。
(2)新唯物主义立足点和根本目的
①立足点
新唯物主义的立足点是人们的实践活动以及由此而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长点,是它与一切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分界线。因此,马克思将自己的哲学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
②根本目的
新唯物主义者则认为根本问题在于只有通过社会实践去“改变世界”,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但是实践并不是世界的本原。主体活动必须以承认“自然界的优先存在”为前提,因为人在实践活动中并没有创造物质本身,只能改变物质的形态; 人们实践活动对外部世界的影响程度还受到自身的状况和前人实践结果的制约。因此,忽视实践的意义,会把马克思主义哲学降低到旧唯物主义的水平; 而离开“自然界优先存在”这个前提,把实践看成世界的本原,就会把“实践的唯物主义”推向主观唯心主义。
14.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处于什么样的观点与地位
【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范畴为核心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实践概念的完备规定和实践观点的确立,是实现哲学上的伟大变革的关键。实践的观点规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独特方式,它是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认识论与本体论的统一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以体现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的实践范畴作为自己理论体系的核心,它也就必然具备革命性与科学性高度统一的理论特征。
(1)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①实践是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社会历史的唯物主义理解,不仅它肯定了自然界对于人的先在性,即肯定了人周围的自然界构成了人类历史的前提,而且更在于它把人与自然之问的物质交换关系即物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