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618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必备复习题库及答案
● 摘要
一、概念解释
1. 上层建筑
【答案】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自原始社会解体以来,上层建筑由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等两部分构成,具体是:
①意识形态又称为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 ②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又称为政治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和行政制度; 国家政权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政治组织形态和设施。
2. 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
【答案】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是马克思一生中最主要的理论功绩,即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
(1)唯物史观以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
(2)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发现了剩余价值产生的秘密,指出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就是无体止地采取各种方法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这样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就是剩余价值规律。马克思指出:“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3. 空想社会主义
【答案】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于16世纪初。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所经历的家庭手工业、手工工场和机器大工业三个阶段相适应,空想社会卞义思潮也经历了三个历史发展阶段,即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18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19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
空想社会主义者只看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却未能揭不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 他们要求埋葬资本主义,却看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 他们憧憬取代资本主义的理想社会,却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空想社会主义的不成熟的理论,是同当时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空想社会主义“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但不是科学的思想体系。
4. 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答案】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1)认识的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2)认识的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仅仅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而且也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也是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
5. 社会基本矛盾
【答案】(1)社会基本矛盾就是指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趋势,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的推动作用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这两对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并规定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 制约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3)社会基本矛盾规定并反映了社会的基本结构的性质和基本面貌,社会基本矛盾实际上也就是社会基本结构要素之间的矛盾。社会基本矛盾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材料题
6. 林毅夫在谈到中国发展经验输出问题上说:“就中国经验来讲,中国最值得推广和借鉴的就是‘务实主义’,也就是‘摸着石头过河’。”
众所周知,“摸着石头过河”是世纪伟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来的,是他众多名言和重要思想之一。“摸着石头过河”体现出的是对改革的探索和试验,正像他自己所说的:“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我们只能在实践中学,在实践中摸索。”他说:“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在邓小平看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既不可能在马列主义本本上找到现成答案,也没有任何现成的实践经验可以照搬照抄,所以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正是“摸着石头过河”重要思想的指导,我们没有走上“全盘西化”的激进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让世界称奇惊叹。
现代补会飞速发展,世界出现无国界融合,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制度几乎没有。怎么办? 只有根据国情在实践中探索符合本国实际的体制。林毅夫教授说的好,制度的产生通常是被诱发出来的,有间题需要解决的时候就会诱发新的制度产生。最现实的问题是,被认为是市场经济体制非常完善、制度非常健全的美国,为何不能抵御次贷危机带来的经济问题呢? 监管为何这样苍白无力呢? 金融体系全球化对美国监管机构、对国际监管机构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究竟以什么方式实现至今还没有定论。可以说,“摸着石头过河”思想对发达国家同样具有现实意义。也许这正是林毅夫如此崇拜“摸着石头过河”重要思想的原因。
(1)根据材料论述“摸着石头过河”如何体现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
(2)根据材料,论述社会规律实现的过程。
【答案】(1)客观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联系和必然的趋势。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和作用。林毅夫在谈到中国发展经验输出问题上说:“就中国经验来讲,中国最值得推广和借鉴的就是‘务实主义’,也就是‘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就是指发挥人的意识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能动作用。
尊重我们当前的国情,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
观性为前提。只有尊重规律,才能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反之,如果不顾规律、违背规律,必然在实践中受到惩罚,只能把事情办糟。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卞观能动性。这是由于精神对物质、卞观对客观、思维对存在的反作用决定的。规律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规律、利用规律。
“摸着石头过河”就是要我们: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认识和发展规律又要充分利用主观能动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只有在正确认识指导下,符合客观规律的行动,才是正确的行动,才能实现我们预想的目的。邓小平说“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利用客观规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客观规律性说明我们要树立正确、合理的目标。主观能动性说明我们在实现目标过程中要克服困难。我们树立自己的目标以及去寻求真理的过程必然是坎坷的。只有坚持自己的信念,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抓住机遇,正面所有的挫折与挑战,坚持到胜利的一刻。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
(2)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诸现象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社会规律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当前社会主义发展与改革开放实践迫切需要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社会规律本身比较突出的矛盾属性所决定的。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世界出现无国界融合,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制度几乎没有。怎么办? 只有根据国情在实践中探索符合本国实际的体制。而这种社会规律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在社会规律中既存在着客观制约主观的关系,又存在着主观制约客观的关系。自然规律只要具备了同样的客观物质条件就可以以完全相同的形式反复出现。社会规律则是历史的,在不同的社会、国家、民族以及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这就使认识社会规律比认识自然规律困难得多。社会矛盾的成熟程度以及人们认识的局限性和阶级的局限性也影响着人们对社会规律的认识。人们对社会规律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往往要经过反复实践、反复探索,才能达到正确认识。我们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律的认识也经历了长期实践和艰苦探索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建立,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
社会规律的实现过程就是在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对立统一中从可能性到现实性的转化过程,是社会主体作为社会规律实现自身的主要环节发生作用的过程。对这个过程的辩证分析与认识有助于我们在实践中史好地运用社会规律,加速社会的顺利发展。第一,规律与必然性。从规律与必然性的关系看,必然性与规律是同一类型、同一系列的概念。因为规律就是事物、现象和过程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规律是作为必然性来展开自身内容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必然性也就没有规律。
社会发展过程是社会规律与人的自觉活动相统一的过程。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先进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先进的新的社会制度取代腐朽的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革,其作用是实现社会形态变革的决定性环节,使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教育革命阶级本身,通过解放生产力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