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616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自命题)之普通心理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场依存性与场独立性。

【答案】认知风格是指个人所偏爱使用的信息加工方式,也称认知方式。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就是认知方式的一种分类方法。

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这一人格差异,表现在心理活动的许多方面,在知觉、思维、学习和人际交往等方面都可以看到这种差异。

具有场独立性认知风格的人,心理分化水平较高,主要依据内在的标准或内在参照,与人交往时,不够细心、不能体察入微。而具有场依存性认知风格的人,心理分化水平低,处理问题时往往依赖于“场”,与别人交往时能考虑到对方的感受。

整体说来,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没有好坏之分。具有场独立性的人认知重构的能力强,在认知中具有优势; 而具有场依存性的人社会技能高,在人际交往中具有优势。

2. 简析动机的期待价值理论。

【答案】新行为主义者托尔曼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上提出,对达到目标的期待是行为的决定因素。行为的产生不是由于强化,而是由于个体对一个目标的期待。 托尔曼将期待定义为刺激与刺激的联系电

绩就期待雷声或反应和刺激的联系如看见闪

期待在考试中取得好成这是由刺激引起的期待;

平时努力学习这是由反应引起的期待。期待是重要的,它能帮助个体获得目标。

托尔曼的期待价值理论在行为主义的基础上,认为个体的认知在动机产生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后来的动机理论和学习动机理论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3. 简述德韦克(C.S.Dweck )的成就目标定向理论。

【答案】(1)成就目标定向理论是以内隐能力理论为基础,在德韦克能力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学习动机理论。德韦克认为,人们对能力持有两种不同的内隐观念,即能力增长观和能力实体观。持能力增长观的个体认为,能力是可以改变的,随着学习的进行而提高; 持能力实体观的个体则认为,能力是固定的,不会随学习而改变。

(2)由于人们持有不同的内隐能力观,因而导致他们形成了不同的成就目标观。持能力增长观的个体倾向于确立掌握目标,掌握目标(mastery goals),个体的目标定位在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上,认为达到了上述目标就是成功。个体对自己的评价往往依据任务标准和自我标准;; 持能力

,实体观的个体则倾向于确立成绩目标(performance goals)个体的目标定位在好名次和好成绩上,

认为只有赢了才算成功。这种目标常常表现在把自己和别人进行比较,并且根据一般标准来评价自身的表现。

(3)这两类成就目标在选择任务、评价标准、情感反应、对学习结果的归因等方面是不同的,具有不同的学习效果。具有掌握目标的个体,往往会采取主动、积极的行为,如选择适当的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并使用深层的加工策略等; 而具有成绩目标的个体,往往有较高的焦虑水平,有时不敢接受挑战性的任务,遇到困难有时容易退缩。

4. 简述认知结构迁移理论的基本观点。

【答案】认知结构迁移理论是奥苏贝尔在他的同化论基础上所提出的关于学习迁移的理论。和过去的研究不同,奥苏贝尔把迁移问题放在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层面进行考察,认为一切有意义学习都是在原有的学习基础上展开的,这一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迁移的过程,一切有意义学习必然包含有迁移,并把迁移与认知结构及其特征联系了起来。

(1)认知结构的概念

认知结构,简单地说就是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主要是由两部分构成的,一是指人在以前学习和经验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知识经验本身,它是以观念的形式存在于人的头脑当中; 二是指对这些知识经验的组织,即在组织方面所具有的特点。

(2)影响学习迁移产生的关键变量

①原有认知结构中己有观念的可利用性变量。奥苏贝尔认为,认知结构中是否有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可以利用,是影响新的学习和迁移的最重要的因素或变量。

②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知识的可辨别性变量。可辨别性变量是指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的可区别程度,或者说新旧知识之间的异同。它是认知结构影响迁移的另一个重要变量。

③认知结构原有的知识越稳定、越清晰,越有利于新知识的掌握。巩固性是影响迁移的第三个变量。在学习和教学中,促进学生知识巩固的方法很多,如复习、过度学习、利用反馈、及时纠正等。

(3)关于先行组织者的研究

①先行组织者指先于某个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引导性学习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②奥苏贝尔认为,设计适当的先行组织者不仅是一种研究学习迁移的策略,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

③设计组织者的目的是为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迁移提供有力的组织,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定点,增加原有知识的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和稳定性、清晰性。组织者的类型不同,它在改变认知结构变量中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如

5. 影响自我效能形成的诸因素。

【答案】自我效能感是人们对自己在特定情景中是否有能力操作行为的预期。班杜拉等人的研究指出,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

这个效能信息源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最大。一般来讲,成功经验会提高效能期望,反复的失败会降低效能期望。但成功经验对效能期望的影响还要受个体归因方式的左右。

(2)替代经验

人的许多效能期望是来源于观察他人的替代经验。关键是观察者与榜样的一致性。

(3)言语劝说

因其简便、有效而得到广泛应用,但缺乏经验基础的言语劝说其效果则是不巩固的。

(4)情绪唤醒

班杜拉在“去敏感性”的研究中发现,高水平的唤醒使成绩降低而影响自我效能,当人们不为厌恶刺激所困扰时更能期望成功。

上述四种信总对效能期望的作用依赖于对其是如何认知和评价的。人们必须对与能力有关的因素和非能力因素对成败的作用加以权衡。人们觉察到效能的程度取决于任务的难度、付出努力的程度、接受外界援助的多少、取得成绩的情境条件以及成败的暂时模式。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这些因素作为效能信急的载体影响成绩,主要是通过自我效能感的中介影响发生的。 6. 性格与气质最主要的区别是什么?

【答案】(1)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脾气、秉性。人的气质差异是先天形成的,受神经系统活动过程的特性所制约,无好坏之分。

性格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在性格中包含有许多社会道德含义。性格表现了人们对现实和周围世界的态度,并表现在他的行为举比中。性格是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同时也受个体的生物学因素的影响。性格是人的最核心的人格差异。

(2)性格与气质最主要的区别在于二者的性质不同。性格更多地受后天环境的影响,具有社会化特性,是人的最核心的人格差异; 气质是先天形成的,受遗传影响很大。

二、论述题

7. 比较弗洛伊德和罗杰斯的人格理论,并说明它们对人格教育的启示。

【答案】(1)弗洛伊德人格理论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核心内容:

①人格结构观。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划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本我追求快乐,自我追求现实,超我追求完美。当三者处于协调状态时,人格是健康的; 但当自我不能协调好本我和超我时,就会产生心理疾病。

②人格动力观。力比多寻找满足的过程往往与超我相冲突,冲突势必导致焦虑。人为了缓解焦虑,就会不自觉地形成压抑、退行、合理化、投射、反向作用、转移、升华等防卫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