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881行政管理综合之公共政策分析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概念题

1. 政策执行

【答案】政策执行是政策执行者通过建立组织机构,运用各种政策资源,采取解释、宣传、实验、实施、协调与监控等各种行动,将政策观念形态的内容转化为实际效果,从而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活动过程。因此,可以把政策执行界定为一个动态的过程。政策执行作为将政策所规定的内容转化为现实的过程,在政策活动及其生命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与作用。政策执行的原则有:①执行目标与政策目标统一原则; ②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原则; ③刚性制约与柔性协调互补原则; ④时效性与稳妥性兼顾原则; ⑤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统一原则; ⑥信息传递与信息反馈并举原则:⑦民主与集中相结合的原则。

2. 效用分析

【答案】效用分析是风险型决策的基本方法之一,是指利用效用价值的理论和方法,对风险和收益进行比较,从而进行决策的方一法。在一般的决策问题中,决策者对方一案的选择通常是比较不同方案的期望货币收益值的大小,然后选择其中的较大者为最佳方案。但在许多场合,情况井不是这样,最佳方案的选择往往因决策者的价值判断不同而异。在不同风险的情况下,对同等收益,决策可能不同; 在同等风险的情况下,不同的人对待风险的态度也小同,其决策也将小同。

3. 利益整合

【答案】利益整合是指在承认个人利益、局部利益、全局利益、国家利益相对独立和差异性的前提下,强调个人利益、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国家利益,当它们之间发生冲突时,应把全局利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利益整合包括两个基本方面:

(1)纵向的利益整合。主要是中央与地方之间、上级与下级之间、政策制定者与执行者之间的利益整合。实现纵向利益整合的关键是克服狭隘的地方主义、部门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思想和行为。

(2)横向的利益整合。主要是各地方政治体系之间、各政策执行机关之间、政府与人民之间的利益整合。通过这种整合,使个人利益、局部利益、国家利益三者得到合理配置,从而避免因利益冲突而导致的公共政策规避。

4. 系统分析

【答案】系统分析是一个有目的、有步骤的探索和分析过程。系统分析与技术经济分析不同,

其以系统的整体效益为目标,以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经过一定范围内的综合分析,寻求最优的可行方案。系统分析既有局部分析,又有整体分析,突出整体性; 系统分析在技术手段与方法的运用上,强调综合性; 系统分析在对系统输入、输出、转换过程和动态变化,以及系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进行综合研究时,注重动态性。

5. 公共决策体制

【答案】公共决策体制是指决策权力与责任在决策主体之间进行分配所形成的权力配置格局和责任分担模式,是多元决策主体在决策过程中的分工合作与活动程序。通常一个完整的公共决策体制应由决断子系统、咨询子系统、信息子系统、监控子系统和执行子系统等组成。

6. 多数决定规则

【答案】多数决定规划,是指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以得票最多的政策方案作为正式的公共政策方案的规则。多数规则采取两种基本形式:简单多数规则和绝对多数规则。多数决定规则可大幅度地降低决策成本,但也存在一些缺陷:①“多数剥削少数”;②投票“循环”现象,即投票过程细节安排的变化可能会导致不同的结果。

二、简答题

7. 对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要素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公共政策分析是对政府为解决各类公共政策问题所选择的政策的本质、产生原因及实施效果的研究。

公共政策分析虽与系统分析有密切联系,但它是对政府政策的制定、实施与评价的分析,因而与一般的技术分析不同。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要素有:

(1)政策问题

某一公共政策能否顺利完好地提出,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人们是否对政策问题取得共识。政策问题是从大量社会问题中筛选出来的。作为有选择的社会问题,不同于解决一般的技术问题。政策问题,作为分析中的独立基本要素十分复杂。问题的性质决定了相关政策形成过程的性质。

(2)政策目标

政策分析的中心任务,是要确定解决问题的目标,或者明确地说,确定目标是分析的前提。政策目标是政策所希望取得的结果或完成的任务。如果没有目标,政策方案是无法确定的。但目标不明确,也同样会使政策出现偏差。

(3)政策方案

为实现某一目标,可采用多种手段或措施,它们统称为备选方案。拟定可供选择的各种备选方案,也是政策分析的基础。由于好与坏、优与劣都是在对比中发现的,所以需要拟定出一定数量的可行方案进行对比选择。体现政府行为的备选方案,集中了统治者的意志。在政策分析中应严禁出现“形式上有多种方案的选择,实质上只有一种方案的选择”的“霍布森选择”。

(4)政策模型

按照系统分析的理解,模型是对研究对象和过程某一方面的本质属性所进行的一种抽象描述。它可以将复杂问题简化为易于处理的简单模式,不受现实中非本质因素的约束,易于理解、操作、模拟与优化。

(5)政策资源

在政策制定与实际执行中,都会消耗各种资源,尤其在执行中。政府的“作为”,以能提供多大的资源为基础,这是政策分析的前提条件。

(6)政策评价标准

整个政策过程,无论是系统评估、投资评估、推测评估、方案评估,还是执行评价或总评价等,都有待于建立合适的评价标准。政策制定是政治过程,离不开政治上的评价及其标准,显然不同统治阶级的政治评价标准是完全不同的。

(7)政策效果

效果是达到目的时所取得的成果。衡量政策效果的尺度往往用效益和有效性表示。效益大体有二个方面,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其中有些效益,可以用货币尺度来评价效果。有些效益,却无法用货币尺度衡量。从投入—产出模型分析,政策效果基本由两个因素所决定:一是政策执行的成本; 二是政策执行的结果。当政策执行结果所产生的效益高于政策执行成本时,政策效果是有效的。二者之间的差越大则说明政策效果的有效性越高。反之,当政策执行结果所产生的效益低于政策执行成本时,至少说明政策效果是无效的。通常情况下,无效的政策结果都会产生负作用,在偏离政策目标的情况下,这种影响会更大。

(8)政策环境

公共政策系统不仅包括政策主体和政策客体在内的多种要素,而且还包括外在环境因素。这些制约和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结果的外在因素统称为环境因素。其中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国际环境。由政治心理、政治思想所构成的政治文化,在社会变革时期,对政策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

(9)政策信息

公共政策活动实际上是对政策信息进行搜集、传递、加工、使用、反馈的过程,即输入关于社会各方面要求与需要的信息,经过转换(领导层的决策),输出作为所制定的政策内容的信息,其中也包括政策实施情况的反馈信息。

8. 大众传媒在公共政策过程中发挥着什么作用?

【答案】大众传播媒介主要包括广播、报纸、电视、书刊、电影、国际互联网等传播工具。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是社会公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对公共政策过程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大众传媒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传播公共政策信息,实现政府与社会公众的双向沟通

大众传媒可以将政府的政策意图自上而下地及时、迅速、广泛、有效地告知公众,同时也可以把民情民意自下而上地告知和反馈给政策制定者,为公共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提供客观依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