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881行政管理综合之公共政策分析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概念题

1. 政策目标确定

【答案】政策口标确定是指在公共政策基本思想的指导下,选择好政策目标,确定政策制定和实施所要达到的社会效果的过程。政策目标确定面临的困难有:①价值因素:②政治因素; ③多目标间的冲突。

2. 社会福利

【答案】社会福利是指社会群体中所有个体的个人福利的加总。福利是一个主观的概念。从个体的角度讲,福利是指个体从消费各种私人的或公共的物品(或服务)中所获得的幸福感。而个人福利的加总也就是社会福利。简单地讲,“加总”是指综合各个分散的个体的意见从而得到总体的意见的过程。然而,也正是这一“加总”的过程使得“社会福利”成为一个复杂的、缺乏可操作性的概念。在实践过程中,人们往往在“加总”的具体方法上存在巨人的争议。然而面对社会不同阶层的利益诉求的不同,加总的方式势必会引起较大的争议,不管选择什么样的权数组合(除非回到所有人的权数都相同的简单加总方式),按照这种意见所得到的社会福利标准显然不同于一视同仁式的简单加总方式。

3. 政策方案规划

答政策方案规划,是指公共权力机关针对特定的政策问题,依据一定的程序和原则确定政策目标、设计政策方案并进行优选抉择的过程。政策方案规划的特性:①政策规划的目标导向②政策规划的变革取向③政策规划的选择取向④政策规划的理性取向⑤政策规划的群体取向。

【答案】

4. 非官方参与者

【答案】非官方参与者是指除官方决策者之外参与公共政策全过程的个人、团体或组织。包括利益集团、政治党派、大众传媒、思想库和公民个人等,其作为体制外的力量,通过游说官方决策者,施加压力,从而影响公共政策过程。

5. 成本效益分析

【答案】成本效益分析法,又称费用效果分析法,是规划与采购工程系统或设备的一种方法。它起源于二次大战后的美国,20世纪60年代后,这种方法广泛流行于各工业部门。在政策的整个运行过程中,所消耗的费用被称为“政策运行成本”,它既包括直接的实际耗费,也包含间接

的财富损失。利用成本效益分析法进行政策评价时,可借助于成本效用曲线,以成本为自变量,用x 表示,以效益为因变量,用y 表示,即横轴表示成本,纵轴表示效益。

6. 政策产出

【答案】政策产出是指目标群体和受益者所获得的货物、服务或其他各种资源。老年人获得人均福利支出以及家庭食品服务数量就是政策产出的一个例子。对政策产出和影响进行监测时,有一点非常重要,即目标群体不必一定是受益者。目标群体是受政策或计划影响的个体、群体或组织,而受益者则是指政策影响对其有益的群体。

二、简答题

7. 简述政策决策中过半数同意规则的局限性。

【答案】过半数同意规则是多数票制的一种,是现代社会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决策规则。区别于简单多数制,过半数同意规则要求至少有1/2以上的投票人支持的决策方案才算通过。在实践中,过半数同意规则的变异包括占多数规则、孔多塞标准、博尔达计数、淘汰投票、赞成投票等多种形式。

过半数同意规则存在缺陷的主要是对于过半数无法准确计算。过半数的最恰当的百分比究竟是多少,是要有2/3票,还是要有3/5票,抑或是要有其他数量的票? 多样化的标准表明过半数规则本身存在模糊不清之处。即使过半数得到准确的计算,过半数规则本身也有不足:

(1)决策中的“多数剥削少数”:即最终集体决策结果体现多数人的利益,少数人的利益被忽略,政策方一案的强制性导致对少数者利益的保护存在不足. 。这显然不符合民主制下尊重多数、保护少数以及防止“多数暴政”的理论原则。

(2)过半数同意规则所认可决策结果未必是正确的。

(3)过半数规则还面临投票“循环”的问题:即投票过程中次序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选择结果,各种政策方案都有可能被“循环”通过,从而使结果极不确定。在出现各种方案有可能“循环”通过的情况下操纵议程就可以控制结果,因此过半数规则显然有利于决策程序的制定者或控制者。可见,过半数同意的规则会造成“多数人反对多数人”的决策结局,因此必须对过多数规则进行实践修正。

8. 系统议程与正式议程有哪些区别?

【答案】公众议程和政府议程是政策议程的两个不同阶段,二者有着本质区别:

(1)两种议程的特点不同

公众议程一般由一些较抽象的项目组成,其概念和范围都比较模糊,仅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其可以不提出政策方案或解决办法,所体现出来的往往是众说纷纭的特点。政府议程则比公众议程来得特定而且具体,是对政策问题进行认定或陈述的最后阶段。问题经过一定的描述,为决策系统正式接受,并采取具体方案试图解决的时候,公众议程就转入了政府议程。

(2)两种议程不具有严格对应性

通常某一社会问题先进入公众议程,被公众加以关注和讨论,然后由于该问题自身的特殊性、重要性、严重性以及迫切性等,引起了政府决策者的关注,由公众议程进入政府议程,最后成为政策问题,此时两种议程研究的问题是一致的,在过程上也是对应的。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社会问题都能如此,很多的社会问题虽然处于公众议程之内,己引起普通公众的普遍关注和讨论,但决策系统并没有把社会问题列入政府议程,致使两种议程脱节。

9. 政策的有效执行的条件。

【答案】政策执行是指为了实现政策目标,把政策内容转化为现实的动态优化过程。公共政策执行的有效性并非由单一因素决定的,而是诸多因素交互影响的产物。对于哪些因素影响着公共政策的有效执行,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分析模型,主要有几个大的方面:政策问题的性质、执行资源、政策的沟通、执行人员的意向、政府组织结构、政策标的团体顺服程度和社会、经济与政治环境。

基于上述影响政策执行的因素考虑,政策有效执行的条件主要有:

(1)质量较高的政策。

(2)必要的政策资源。任何一项政策的执行,都需要一定的资源作为支持和后盾,缺乏相应的资源支持,政策的执行就如同纸上谈兵,根本无法实施与最终实现,更谈不上有效执行。政策资源等同于政策执行条件,足够的资源是政策执行的基础,同样也是政策有效执行的前提。必要的政策资源主要是指人力、物力、财力和权威。

①具有相应高素质的执行人员。人员是政策执行的主力,当前由于政府面临问题的复杂化,需要执行人员具备相应的管理技巧和行政技巧,具备充足的专业知识,以便有利于政策的有效执行。

②充分了解和掌握相关信息。信息是有效执行的前提,执行人员必须熟知政策内容,更应充分了解和掌握相关信息,才能正确执行政策,从而顺利推进政策。

③设备上,即经费、物料等充足。

④权威也是一项重要资源,推行政策的制定者以及负责执行政策的人员,都拥有足够的权威,才能顺利推动政策。

(3)恰当的执行方法。

(4)合格的执行人员。

(5)顺从的目标群体。

(6)正确的沟通协调。

(7)适宜的执行环境。政策支持所涉及的外在社会、经济与政治环境,对政策执行的成效具有重要影响,比如执行机关可利用的经济资源能否支持政策的顺利执行? 精英分析、社会舆论、利益团体对政策执行所持态度如何?

(8)有效的监督控制。

(9)清晰的政策目标和政策的优先次序。即政策制定者应当给执行者发出尽量清晰的指令,